基于大学生健康行为的心理分析①
2012-11-03杨鄂平丁爱玲陈华刘欣茹
杨鄂平 丁爱玲 陈华 刘欣茹
(1.郧阳医学院 体育课部; 2.郧阳医学院 生化教研室 湖北十堰 442000)
基于大学生健康行为的心理分析①
杨鄂平1丁爱玲2陈华1刘欣茹1
(1.郧阳医学院 体育课部; 2.郧阳医学院 生化教研室 湖北十堰 442000)
采用文献、问卷、数统计等方法,考察784名大学生健康行为与其健康心理的关系。结果表明:①大学生健康心理与其健康行为存在显著正相关,健康心理可以有效地解释和预测个体健康行为的发生和改变。②健康心理是影响健康行为的重要因素。回归方程为:健康行为=50.97+5.69×健康保护动机+3.50×健康成功信念+4.10×健康合理行动+3.45×健康干预策略。其影响程度从大到小依次为:健康保护动机、健康成功信念、健康合理行动、健康干预策略。
健康行为 健康成功信念 健康保护动机 健康合理行动 健康干预策略
1 问题提出
世界卫生组织曾向全球公布:“个人健康与寿命40%取决于客观条件(其中遗传占15%,社会因素占10%,医疗条件占8%,气候因素占7%),60%取决于自己”。从这组数据中不难看出,影响健康和寿命的两大因素中,先天遗传仅占15%,后天因素高达85%。医学专家研究成果证实,英年早逝者有91%属后天自身因素造成。其结果为,人们的行为方式对其健康有直接影响,进而向更积极的维持健康和获得健康的保健方向转移。已有的文献资料表明,健康行为的好坏受到健康心理制约,并最终支配着人们的健康行为。目前,健康心理学领域对疾病的关注从治疗转向对疾病的积极预防,全球性、区域性健康促进战略也在全面制定和实施(如美国全民健康促进方案healthypeople2010),大学生的健康行为及健康行为改变已引起心理学、公共卫生学、学校管理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研究者的重视。健康行为指个体为了预防疾病、保持自身健康所采取的行为,包括改变健康危险行为、采取积极健康行为以及遵医行为。[1]许多学校尝试开展各种形式健康心理教育活动,并试图探索一套有效的健康心理教育模式来改变大学生健康行为。然而文献检索发现,我国对大学生健康行为的研究和干预仍停留在流行病学分析和健康教育阶段,缺乏从心理社会学角度开展对健康危险行为干预活动,由此使预防干预效果不尽人意。
本研究旨在通过大学生健康行为和健康心理的特点及其关系的探讨,识别有效的健康心理应对策略。揭示大学生健康行为所具有的心理特点,构建健康行为改变的目标模型,为学校有针对性地开展大学生健康行为改变的工作提供心理学依据。
2 研究方法
2.1 被试
选取鄂西北三所普通高校(较好、中等、较差学校各一所),在每所高校大一、大二、大三随机抽取1个班,总计3所高校18个班级850名大学生为被试,回收有效问卷784份,有效回收率92.23%。有效被试分布情况如表1。
2.2 测量量表
在开放式问卷调查、初试及探索性因素分析的基础上,参考已有的健康行为[1],健康心理[1~5],编制出《大学生健康行为量表》和《大学生健康心理量表》正式问卷。量表采用5级记分制。其中,大学生健康行为由健康危险行为(吸咽、酗酒、饮食无规律、睡眠不足、营养过剩(超重或肥胖)、无节制上网[1])和积极健康行为(经常锻炼、定期体检[1])两部分组成共14题,主要测量大学生健康行为现状,以正向题为据,得分越高表明健康行为越差;大学生健康心理由健康保护动机(自我效能感、易感性、奖励机制[2])、健康成功信念(易感性、严重性、有效性、障碍性[1])、健康行动计划(行为态度、主体规范、行为控制[3])和健康干预策略(问题解决、合理化[4]、干预方案[5])四部分共13题,以正向题为据,得分越高表明健康心理越好,对健康行为影响因素的作用越大。
表1 有效被试分布情况表
表2 大学生健康行为和健康心理总体状况
表3 大学生健康行为与其健康心理的相关矩阵
为确保问卷的科学性,在正式调查之前,先作了预测,并根据结果对问卷题目进行调整和反复修订,力求使问卷的每一道题目清晰且表述明朗,正式使用的问卷题目经过两次施测获得信度,初步分析结果表明,大学生认知水平和行为意向问卷的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介于0.55到0.91之间,符合团体施测标准。
2.3 施测过程
集体施测法,由主试到各学校各年级亲自发放问卷并收回。问卷由被测独立完成,问卷调查表中的每道题都要求被试根据自己的真实感受填写。
2.4 数据处理
采用SPSS11.0forwindows统计软包录入数据和进行数据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大学生健康行为和健康心理的状况
大学生健康行为和健康心理的状况如表2所示。在5点评价量表中,被试大学生的积极健康行为3.26属中等(中等水平为3点)偏上,健康危险行为2.29属偏少。被试大学生健身心理总体水平为3.57,属中等稍偏上。从健康行为和健康心理分布状况来看,对表1经OnewayANOVA单因素变量分析(数据表经重新整理以各因素为自变量,其得分为因变量)知:各种健康行为、健康心理之间差异非常显著(F=90.32,P<0.001);多重比较S-N-K法表明:积极健康行为高于健康危险行为,健康保护动机高于其它三项,其次为健康成功信念、健康行动计划和健康干预策略。
3.2 大学生健康行为与其健康心理的相关分析
为探究中学生的健康心理与健康行为的关系,我们对其做了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大学生健康行为(健康危险行为、积极健康行为)的二个维度与健康心理(健康保护动机、健康成功信念、健康合理行动、健康干预策略)各个维度之间具有显著的相关。(见表3)
健康保护动机与健康行为的相关。当学生意识到健康威胁很严重、自身为疾病易感人群时,才认识到行为改变代价少等好处,并有信心和能力改变行为。如果对学生积极的健康行为给予内外部奖励,增强自我效能感和易感性,提高参与锻炼的意图,就可以促进锻炼行为的发生。
健康成功信念是学生对自身健康行为产生的效果的一种认识评价。当学生感知到行为转变的好处大于坏处或障碍时,行为的转变成为可能,否则学生健康行为则可能依旧维持原有的不健康行为。
健康合理行动是由行为意图决定的,行为意图是影响行为发生改变有重要的预测因素,行为意图又受到行为态度、主体规范和行为控制的影响[3]。当学生感知到他人、社会支持和期望程度,为实现这种行为目标所采取的行为态度、主体规范和感知行为控制时,它对健康行为的预测作用。
表4 对各回归模型的检验
表5 各模型的回归系数
健康干预策略与健康危险行为负相关,干预程度越强,危险行为的学生人数减少,即减少了学生发生危险行为问题的可能性,对危险行为起到防微杜渐的作用。健康干预策略与积极健康行为正相,干预策略提升了学生对问题行为的意识,认识到改变问题行为的益处和代价,新行为代替旧行为就可能发生。
学生的健康心理各要素之间有显著相关。在学生的健康行为形成过程中,学生的健康保护动机、信念、计划,不仅直接影响到学生对健康行为的进行地认知,也影响到健康干预策略的实施过程。有效健康干预策略的实施能有效激发高水平的健康保护动机,增强健康成功信念,感知到不良行为的易感性,增强行为态度、主体规范和行为控制对行为意图的预测作用。
为探究健康心理是否是影响大学生健康行为的重要因素,下面对大学生的健康行为与其健康心理各要素做了多元回归分析。
3.3 大学生健康行为与其健康心理的多元回归分析
对健康保护动机、健康成功信念、健康合理行动、健康干预策略四个变量都进行回归,均进入回归方程。其中健康保护动机的回归系数最大(5.69),其次为健康成功信念(4.10),健康合理行动(3.50),健康干预策略的回归系数最小(3.45)。这说明健康保护动机、健康成功信念、健康合理行动、健康干预策略四个因素都可以影响着学生的健康行为,其中健康保护动机的影响最大,其次为健康成功信念、健康合理行动、健康干预策略。可以说,这四个方面可以预测学生的健康行为。回归方程为:健康行为=50.97+5.69×健康保护动机+3.50×健康成功信念+4.10×健康合理行动+3.45×健康干预策略。通过该公式可以说明健康的积极情感动机、坚定的健康成功信念、合理的行动计划以及必要的健康干预策略将有利于改变个体的健康行为。
通过多重回归分析得到的标准偏回归系数可看出,健康保护动机、健康成功信念、健康合理行动、健康干预策略将直接影响大学生的健康行为,决定系数R=0.92(P=0.000),即健康心理可解释大学生健康行为92%的变异,其中,健康保护动机解释力最大,可解释29%的变异;其次是健康成功信念,可解释22%的变异;再次为健康干预策略、健康合理行动,分别可解释21%、20%的变异。
4 研究结论及建议
4.1 研究结论
⑴被试大学生的积极健康行为3.26属中等(中等水平为3点)偏上,健康危险行为2.29属低等偏上,积极健康行为高于健康危险行为。被试大学生健身心理总体水平为3.57,属中等偏上。
⑵被试大学生健身心理与其健身行为之间呈正相关。大学生的健身行为与其对健康行为的感知、易感性,坚定的健康成功信念,健康干预策略的正确性,健康行动计划有密切的关系,并随着大学生健康心理水平的提升,其健康行为呈向上趋势。
⑶被试大学生健身心理各要素之间存在显著相关。在学生的健康行为形成过程中,学生的健康保护动机、信念、计划,不仅直接影响到学生对健康行为的进行地认知,也影响到健康干预策略的实施过程。有效健康干预策略的实施能激发高水平的健康保护动机,增强健康成功信念,感知到不良行为的易感性,增强行为态度、主体规范和行为控制对行为意图的预测作用。
⑷健康保护动机、健康成功信念、健康合理行动、健康干预策略四个方面可以预测学生的健康行为。回归方程为:健康行为=50.97+5.69×健康保护动机+3.50×健康成功信念+4.10×健康合理行动+3.45×健康干预策略。
⑸健康心理可解释大学生健康行为92%的变异,其中,健康保护动机解释力最大,可解释29%的变异;其次是健康成功信念,健康干预策略、健康合理行动,分别可解释22%、21%、20%的变异。
4.2 建议
⑴教师帮助学生通过对其健康心理的教育,让学生感知到疾病的易感性、严重性,感知到健康行为改变的好处和障碍,可以在实践中增强学生健康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是促进行为改变的重要因素[6],它可提高学生的健康行为转变信念。
⑵学校制定有利于促进学生对健康危险行为转变的长效奖励机制,减少健康威胁的严重性和易感性,增强应对过程中的反应有效性和自我效能感,激发学生出现健康行为的保护动机。
⑶学校要积极开展有意义的健康活动,建立行为目标设置模型,营造良好的健康行为教育环境,增强感知行为的控制变量,端正行为态度,实现主体规范,转变行为意图,促使健康行为向健康合理行动方面转化。
⑷学校可以对有危险健康行为的学生教育分阶段进行,运用有效的强化管理、刺激控制等手段,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与其所在阶段相匹配的干预方案。
[1]Phillip L. Rice .健康心理学[J].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
[2]Prentice-Dunn S, Rogers R W. Protection motivation theory and preventive health: beyond the heath belief model[J].Health Education Research,1986,1(3):153~161.
[3]Sanderson C A[J].Health Psychology. John Wiley & Sons,Inc,2004.
[4]汪向东,王希林,马虹[主编].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J].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109~115.
[5]Quinlan K B.McCaul K D .Matched and Mismatched intervention with young adult smokers :testing a stage theory[J].Health Psychology,2000,19(2).
[6]Melamed S,Rabinowitz S,Feiner M,Weisberg E,Ribak J.Usefulness of the protection motivation thory in expiaining hearing protection device use among male industrial workers[J].Health Psychology,1996,15(3):209~215.
G80-05
A
2095-2813(2012)02(b)-0001-03
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会科学、软科学基金项目(635ss04035)。
杨鄂平(1956~):男,教授,研究方向:体育教学与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