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市居民抗震灾害意识调查与对策
2012-11-02李莉,姚珊,刘颖
李 莉,姚 珊,刘 颖
(河北联合大学外国语学院,河北唐山063009)
唐山市居民抗震灾害意识调查与对策
李 莉,姚 珊,刘 颖
(河北联合大学外国语学院,河北唐山063009)
地震灾害意识;教育程度;唐山
2011年是唐山地震35周年,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进行调研,调查唐山市普通居民抗震灾害意识并且分析受教育程度对于居民抗震灾害意识的影响程度。结果显示居民中还没有形成对于地震灾害这种自然现象的科学认识,抗震意识薄弱,并且受教育程度对于居民的抗震意识有一定的影响。
一、引 言
(一)地震灾害
中国位于世界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与欧亚地震带之间,地震断裂带十分活跃,地震活动频度高、强度大、震源浅、分布广,是一个震灾严重的国家。一个世纪以来,共发生6级以上地震近800次,遍布除贵州、浙江两省和香港特别行政区以外所有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唐山自身也处于地震多发地区即地震活动主要分布区的华北地区,主要在太行山两侧、汾渭河谷、阴山-燕山一带、山东中部和渤海湾(李龙江,2009)。1976年发生在唐山的7.8级大地震损失影响之大,举世震惊。2008年四川省汶川县的八点零级地震,顷刻间数十万间房屋成为废墟,数万失散的家庭让我们又一次切身感受到了生命的脆弱。2011年日本宫城9级大地震也给我们再一次敲响了警钟。地震及海啸灾害造成约1.54万人死亡,8000多人失踪,核阴霾至今还笼罩在日本人民和全世界人民的心头。地震灾害的影响和破坏性可见一斑。而与此相对照的是1975年发生在中国辽宁省海城县震级为7.3级的大地震。由于此次地震被成功预测预报和预防,使更为巨大和惨重的损失得以避免,它因此被称为20世纪地球科学史和世界科技史上的奇迹。由此可见尽管地震灾害具有突发性和不可预测性,但开展防震减灾宣传工作、动员全社会参与到防震减灾工作中来,提高我国防震减灾的能力和水平可以将灾难的危害降低到最低点。
(二)培养灾害意识的重要性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各种自然灾害每年在我国都有发生,全国每年有3亿左右人口不同程度受灾,年均经济损失2000多亿元。灾害后果如此严重,与民众的防灾意识淡薄有很大的关系。调查显示,我国46%的民众对突发事件的应急措施了解十分有限,26.6%的人甚至根本不了解。增强全社会防灾减灾意识,普及推广全民防灾减灾知识和避灾自救技能,提高各级综合减灾能力,才能最大限度地减轻自然灾害的损失。震后35年,唐山居民防灾意识,避灾自救技能如何?唐山各级政府减灾能力如何?居民和政府在防灾和减灾方面有何成就和不足?如何增强居民的防灾意识?都是值得我们探讨的问题。因此我们的调查拟从以下三方面开展1.分性别和受教育程度来调查居民的防灾意识和避灾自救能力;2.在调查中将防灾意识分为灾前、灾中和灾后三个阶段分别进行调查;3.通过调查了解唐山居民抗震意识,为如何培养居民灾害意识中的知识素质、能力素质和品德素质提供参考。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问题
2011年是唐山地震35周年,也是我国正式开展防震减灾工作45周年。在我国防震减灾工作历经45年之后,真实了解我国社会公众的防震减灾意识高低,对于开展防震减灾宣传工作、动员全社会参与到防震减灾工作中来,提高我国防震减灾的能力和水平,都有着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邹文卫,2008)。我们此次研究分为两个阶段:1.调查大学生地震灾害意识并且分析性别是否与大学生地震灾害意识相关;2.调查普通居民地震灾害意识并且分析受教育程度对于居民抗震灾害意识的影响程度。两个阶段都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进行调研。第一阶段的调查,已经在相关文章有所介绍。本文主要探讨研究的第二个阶段并拟从以下三个问题了解唐山居民地震灾害意识。
1.唐山居民抗震灾害意识如何?
2.唐山居民抗震灾害意识哪方面比较欠缺?
3.受教育程度是否与居民抗震灾害意识相关?
(二)研究对象及工具
此次调查分别在唐山市的路北区,路南区和丰南区,采用不记名的方式发放问卷,共发放问卷160份,回收问卷160份,其中140份有效,20份无效(5份试卷题目和试卷答案的数目不匹配,15份试卷没有答完),有效试卷率为87.5%。
三、数据与对策分析
灾前准备:调查结果如图表1所示,问题4~7主要涉及灾前准备。包括居民对于地震知识的了解程度,了解途径,是否接受过逃生训练以及是否有充分的防震准备。问及居民对于地震知识的了解程度,6.42%的居民选择相当了解,68.57%的居民选择了知道一些,22.14% 居民选择了不是很了解,2.86%的居民选择了完全不了解;问及居民了解地震知识的途径时(这是一个多项选择题),36.43%的居民选择了网络,72.86%选择了电视广播,37.86% 选择了报刊杂志,48.57% 选择学校,35.71%选择了周围的人,9.26%选择亲身经历,6.43%选择其他;问及居民是否接受过逃生训练时,23.57%选择有,76.43%居民承认从来没有接受过此类培训;问及居民家里是否有防震准备时,1.43% 选择是的,各种物品都有,63.57%选择家里没有防震准备,22.14% 选择有一点准备,13.57% 选择不知道准备什么。从以上的调查结果我们可以看出居民对于地震知识有所了解,并且了解途径也成多样化发展,但所了解的知识比较分散和肤浅,大部分的居民没有经过系统的培训和实地演练,在全民中还没有形成对于地震灾害这种自然现象的科学认识。居民的抗震知识和抗震意识还处于脱节的状态,尽管知道地震的危害性,但仍旧存在着侥幸心理和听天由命的心理,对于地震准备严重不足,因此加强抗震知识的实地演练,增强居民抗震准备意识应该成为我们今后培养居民抗震意识的重中之重。地震中,娃娃连汗毛也没有伤一根的安县桑枣中学再次证明机会总是给予那些有准备的人,要把加强逃生演练作为一种技能进行培训,而不是应付检查的一种形式(李龙江,2009)。
表1
灾中自救:问题8~10主要涉及灾中自救。问及居民在地震时是否能找到避难所时,41.43%的居民选择能,30.87%选择不能,42.86%选择不知道;问及在街道行走遇到地震怎么办,6.43% 选择赶快往家跑,20.71%选择就地蹲下,72.86% 选择了正确的做法;问及震后如何自救81.43%选择了正确做法;问及震后如何救人时,80.17%选择了正确做法。从以上的调查结果我们可以看出首先居民对于避难所的知识和了解有限,这说明我们的政府,学校和媒体在这方面的宣传和引导还存在着缺陷,我们应向所有的居民展示位于唐山的所有避难场所,做到人人心中有数,这样当地震来临时才能进行有序的撤离和避险。其次提高居民的应急自救和互救能力是十分必要的。唐山地震统计表明,不少人因避震防范不当而死亡(陈俊晖,2006)。最后防震减灾宣传要注重实效,日本神户“防灾科技馆”的副馆长深泽良信说:“据统计,地震之后的逃生和救援中,自助占70%,互助占20%,公助只占10%”。从这组数字中我们得到的启示是,突发地震灾害时的自救和互救,是逃生和抢救生命最主要最基本的方式。因此,做好防震减灾的宣传,一定要注意效果。应该是普及和提高群众救生的知识和技能,这些技能在地震灾害来临时,便可以发挥重要作用(李平,2008)。
灾后心理问题:问题11~13涉及灾后心理问题。问及震后救人原则时,80.71%选择了正确做法;问及震后如果面临残疾是否能接受时,只有34.29%的居民选择了可以。问及灾后心理治疗是否有必要时,64.29%的居民认为有必要。从以上的调查结果我们可以看出,灾后心理治疗和心理恢复的重要性。为了消除人民对于地震的恐惧心理。从幼儿园、小学、中学一直到大学开设防震减灾课程甚至学科。普及防灾减灾常识和规范,强化国民的防灾自护文化教育是十分必要的(李龙江,2009)。
政府工作:第14题涉及政府工作。五个选项:健全预案,做到常备不懈;依靠科技,强化监测预警;加强宣传与培训,提高全民防灾意识;完善应急机制,便于快速响应;分类防灾,落到实处。每个选项的选择率分别占到了88.57%,91.43%,85.71%,84.29%和63.57%。这说明居民认为依靠科技,强化监测预警应该是政府抗震防灾工作的重点和中心,抗震应以预防为主。居民认为政府应该在抗震防灾中起着领导性和指导性的作用,应该将防灾减灾教育制度化、终身化,政府必须做好地震的教育指导工作(李龙江,2009)。
为了了解受教育程度是否与居民抗震灾害意识相关。按照受教育程度,我们将调查问卷分成了两部分:从小学到高中(非高等教育),高等教育。其中小学到高中问卷为40份,高等教育问卷为100份。对比两类问卷的调查结果如图表2和3。问到居民对于地震知识的了解途径时,非高等教育居民的了解途径排序为75%电视广播,27.5%学校,20%周围的人,17.5%报刊杂志,12.5%网络,7.5%亲身经历;而高等教育居民的了解途径排序为72%电视广播,57%学校,46%报刊杂志和网络,42%周围的人,10%亲身经历,9%其它;问及在街道行走遇到地震怎么办,非高等教育居民选择的正确率为25%,高等教育居民的正确率为91%;问及震后面临残疾是否能接受时,非高等教育居民37.5%选择了可以接受,而高等教育居民33%选择了可以接受。可接受率基本相当,但当问及灾后心理治疗是否有必要时,37.5%非高等教育居民选择有,75%高等教育居民选择有。从以上这些差别我们可以看出:1)高等教育居民对于地震知识的掌握要好于非高等教育居民;2)高等教育居民与非高等教育居民相比有更广泛的渠道和途径来获得关于地震的知识,而非高等教育居民对于电视广播获得信息的依赖性要远远大于其它途径;3)在心理上高等教育居民比非高等教育居民更深刻地认识到心理治疗对于治愈地震灾难所产生的不良心理阴影有很大的助益。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教育程度对于居民的抗震意识有一定的影响。
四、结 论
城市是一个人群流动的载体,以人为本的理念需要全社会防震减灾意识的提高。构筑具有防震能力的城市,重要的是城市居民的参与和协作配合(陈俊晖,2006)。本次调查虽然参与的人数有限,研究本身也有很大的局限性,但这次调查从一方面显示了唐山居民的抗震意识,希望此次调研的结果对于以后进一步的调查研究和评估唐山居民的抗震意识,以及唐山整个城市的抗震能力有所帮助。
[1] 陈俊晖.浅谈城市发展与防震减灾[J].国际地震动态,2006(11):20-21.
[2] 胡平英.提高抗震防灾意识的有效措施[J].中国减灾,1992(2):23-25.
[3] 李龙江.防震减灾意识的思考[J].中国科技信息,2009(10):40-41.
[4] 李宁,陈国芳,王峰.我国公民防灾意识现状及对策[J].沿海企业与科技,2010(11):30-32.
[5] 李平.防震减灾宣传的心理学原则[J].城市与减灾,2008(1):20-23.
[6] 邹文卫,张晓南,殷建华.北京中关村地区公众防震减灾意识社会调查及分析[J].国际地震动态,2008(1):10-11.
[7] http://www.chinanews.com/sh/2010/08 -19/2478990.shtml.
[8] http://www.baike.baidu.com.
A Study on the Citizens’Disaster Consciousness on Earthquake of Tang Shan
LI Li,YAO Shan,LIU Ying
(Foreign Languages College of He Bei United University,Tangshan Hebei 063000,China)
disaster consciousness on earthquake;educational background;Tang Shan
2011 witnessed the 35th anniversary of Tang Shan earthquake.The paper investigates the citizens’disaster consciousness on earthquake of Tang Shan by questionnaire and tries to analyze whether the educational background has influence on the citizens’disaster consciousness on earthquake.As it is shown by the results of the investigation that the citizens in Tang Shan are lack of scientific understanding about the earthquake,are weak in disaster consciousness on earthquake and the educational background has a certain influence on the citizens’disaster consciousness on earthquake.
X43
A
2095-2708(2012)02-0174-03
2011-06-06
唐山市社科联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