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表情符号在艺术歌曲中的美学体现

2012-11-02辛思洁

池州学院学报 2012年1期
关键词:表情符号艺术歌曲声乐

辛思洁

(池州学院 艺术系,安徽 池州247000)

表情符号在艺术歌曲中的美学体现

辛思洁

(池州学院 艺术系,安徽 池州247000)

艺术歌曲是19世纪西方浪漫主义时期的产物,在德、奥,被称为lied,是声乐与诗歌相结合的、有别于歌剧的声乐新体裁,以含蓄、柔美作为主要的演唱风格见长。20世纪的中国,艺术歌曲如雨后春笋,愈加繁盛。本文以艺术歌曲为分析对象,试图从音乐的本体出发,剖析表情符号在声乐作品中的美,分析并挖掘艺术歌曲中的“隐形”的表情符号。

艺术歌曲;表情符号;美学

有西方音乐评论家对歌剧和艺术歌曲作过这样的描绘:“如果说歌剧作品是浓墨重彩写意的油画,那么艺术歌曲则是精雕细琢的工笔画或清新雅致的山水画。”笔者之所以要把艺术歌曲中的“表情符号”单独提出来,就是因为他们在作品的风格上的迥然不同。在歌曲中出现的“表情符号”饱含着作品的音乐风格和音乐形象。如歌剧追求浓厚的、戏剧的、庞大,而艺术歌曲追求清新、柔美、细腻,所以“表情符号”必然伴随这种风格的不同而有着不同的倾向。

“表情符号”在艺术歌曲中占非常重要的位置。作曲家试图通过它们在艺术歌曲的出现,表达乐思,传达情感。为了让这些在纸上的“死曲”变成令人赏心悦目的“活物”,就必须认识到艺术歌曲中表情符号的美。

1 艺术歌曲

艺术歌曲,是19世纪西方浪漫主义时期的产物,在德国和奥地利国家,被称为lied,是声乐与诗歌相结合的、有别于歌剧的声乐新体裁。歌词多是具有较强的音乐性和文学性的诗歌,优美精炼、思想深邃、感情细腻、诗意盎然,讲究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曲式结构简洁严谨,艺术歌曲伴奏是钢琴,风格柔美、细腻。由于属于室内音乐领域,并被称作一种私密性的艺术,所以承载着与其他声乐体裁不同的任务。

西方著名的作曲家舒伯特、沃尔夫等,创作了许多优秀的作品,如舒伯特的 《摇篮曲》《小夜曲》等;受到西方潮流的影响,20世纪的中国,艺术歌曲开始萌芽并发展,延续了西方德、奥艺术歌曲的细腻、柔美、抒情,萧友梅、赵元任、青主、黄自等作曲家创作了如《教我如何不想他》、《大江东去》、《思乡》、《玫瑰三愿》等优秀的艺术作品,经过岁月的洗刷,风采依然。

2 表情符号及其美学意义

除旋律、节奏作为支撑音乐的特征外,不能缺少的是表情符号,它们占据相当分量的地位。表情符号有渐快、渐慢、渐弱、渐强、强音、顿音、跳音、换气符号、保持音值符号等,还有如激动的,悲伤的,平静的等表情术语,都成为表达作曲家乐思的工具。

音乐作品开始有个基本的表情符号,如Vivace(活泼),Allegro(快板)Moderato(中板),Andante(行板)等,与拍号同时出现在作品的最前面,标示着音乐作品最基本的速度和表情。另外还有一个临时的表情符号,如“rit(渐慢)”“dim(减弱)”“ten.(保持)”等,这些符号标示在旋律或者和声织体的上方或者下方,这些都是为作曲家表达乐思,给演绎者在情感、风格、形象上的要求与提示。速度和力度是表情符号中最常见的两种标示。力度:“在物理学中是指物理的力量、能力或能量而言。在声学中是指音响的相对强度或力量而言。在音乐科学中它涉及音响的强度、音量或能力变化”[3]。在艺术歌曲作品中,都能见到 mp、mf、f等力度符号。速度:“在物理学中是指物体运动的快慢程度”,比如“rit”“tempo”等速度符号。它们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体现在作品中具有一定的情感和形象特征的。

苏珊朗格在探讨器乐演奏时,曾经提出解读音乐作品的两个层次:一个层次是对作品进行外在、直观地把握,音乐家将乐谱符号通过其专业技能转化为实际可听的音响。这可看作是一个感性和技术相结合的过程。另一个层次是,音乐家对作品进行内在的、精神层面的解读[2]。作为声乐艺术,规则同样奏效,作品更内在、更有精神层面显得尤为重要。这就要求歌唱家不仅在感性和技术层面,领会和传达词曲作者的艺术形态要素,在作品的内涵解读层面,也需要同时把握歌曲和曲调的精神主旨。

因此,在艺术歌曲的演绎中,我们除了认识的这些表情符号,要去领悟表情符号带来的作品内涵美,从而塑造完美的音乐形象。

3 表情符号在艺术歌曲中的体现与再创作

3.1 显形的表情符号

艺术歌曲中显形的表情符号,都已经标示在歌曲的正谱当中,处处透露着作曲家的乐思,表述着歌曲中的意境和美。

以库尔斯蒂《Torna a Surriento》(《重归苏莲托》)为例,该曲是意大利的一首橘园工人歌唱故乡,也是一首意大利民歌,后来被纳入艺术歌曲范畴。它的基本速度是Andantino(行走着),整曲的速度是平缓的,歌曲分为四个小段落,第一段音乐轻轻进入,旋律第一、二句从低向高走,徘徊前进,到了第三句的“comme tu a chi tiene mente”(美丽风光令人神往)时,表情符号为“stent(艰巨的,困难的)”,标示着唱的时候要咬字要咬得有力,尤其要求吐字时把辅音吐得更清晰有力,另从意大利发音的要求角度出发,应该把“com-me”中间的m延长一点唱,到第四句“ca scetato’o faie sunna”(仿佛沉醉入梦乡)上,先由“rall”(渐慢)到 faie sun 上的“ten.”(保持),把这种速度掌握好,能恰当地表达橘园工人沉醉于苏莲托的美景之中。这样的标示不仅把第三句刚渲起的情绪,慢慢地放下来,又对应了第一句的轻轻进入的情绪。之后的第二段的末句 “din-to’o co-re se ne va”(心中充满阳光)也同样放慢速度,如此优美的自然风光和美丽的丰收景象,让人留恋往返。让歌唱者情不自禁地陶醉在这优美的意境中,也让听歌的人迫不及待地想置身于这美好的景色中。家乡的景好人更好,还有爱你的人在等你啊!

这时,第三小段就开始写人,情感突起,音高了小六度:E tu di-ce:”I’ par to,ad-di-o!”(“可是你对我说‘再见 '”),乐音再高:T’allun-ta-ne da stu core(“从此远离我的身旁”),第三句,“ da la ter-ra de l’am-mo-re(离开你可爱的家乡)”,高音再加上“强”记号“f”, 并用 stent.标出,所以要加强吐字的力度,强调“离开家乡”,紧接着下一句中tie-ne’o co-re’e nun tur-na(永远留在远方)的“nun”上自由延长,因为前面已把家乡的美景描述出来,让人感叹,这么好的家乡让人不忍离去呀。可是你却离去了。乐曲在这里尽情地表现了橘园工人思念心中的爱人的强烈的情感。

第四小段开始的“Ma nun me las-sa”(“请别抛弃我”),旋律带着呼喊,同时在me上自由延长,增强了呼喊的效果,抒发了橘园工人内心强烈的感情。末尾两句 “Tor-na a Sur-rien-te,fam-me campa”(“重归苏莲托,回到我身旁”)乐音在高音上以f结束,在me上再次使用自由延长符号,余音持久扩散,最后在空旷的上空戛然而止。这是橘园工人表达感情的高潮部分,感情强烈而真挚,真的有让远方的爱人不得不回来的效果。乐曲起伏跌宕,好似人的心情一样充满爱的波澜,爱的柔情,爱的呼唤……这种美让人回味无穷。

3.2 “隐形”的表情符号

笔者认为,除了这些显形的表情符号,艺术歌曲中还有许多“隐形”的表情符号,这些“隐形”的表情符号并没有明示在谱面上,却藏在曲谱中,是值得演绎者去挖掘和斟酌的。抓住它们,不仅有助于把握声乐作品内涵层面的解读,把握歌曲的精神主旨,也将激发演绎者自身对声乐作品个性的创造,透射出个人化理解的光彩,也只有这样,作品意义的生动实现,才达到最大的可能。

作品17之2《爱人送我向日葵》是我国著名作曲家丁善德先生的艺术歌曲,歌词采用“五四”运动以来的诗歌,歌曲采用分节歌的形式,共有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着重叙述,以八分音符进行为主体节奏,一字一音,清晰连贯,没有矫揉造作,但显直率大方,一对情人约会的情景尽显眼前,描绘了男女之间的爱慕之情。

笔者认为,此处的“隐形”表情符号在(1)处,该处的钢琴伴奏织体是琶音式的柱式和弦,此时演唱者可自由并放慢速度,再看(2)处的钢琴织体,已经恢复了之前的分解式琶音织体,故可以恢复原速或者加快速度,这样不仅拉宽了音乐的表现力,造成了乐句的对比,更重要的是与钢琴织体更恰当地融合,把细腻、微妙的情感美一并推出,让人仿佛看到一个对爱情充满憧憬、陶醉的人儿的音乐形象。

第二部分出现了调式调性的变化,具有丰富的色彩感。由B和声大调进入G和声大调,在八分音符的主题节奏中出现了四分音符和十六分音符的运用。这一部分为了更加细致刻画姑娘对爱人的思念之情,笔者认为此处的隐形符号应该渐快,让激动的情绪更加突出;随后在转入G自然大调,变化音的运用更丰富了旋律的色彩,节奏出现细微变化,此处,如果让速度突然慢下又突然减弱,能把姑娘心中体会到的幸福和甜蜜描写的更内在一些,仿佛看到姑娘害羞脸红的脸庞。

第三部分是由弱起小节的降B和声大调开始的,转入降G和声大调,最后回归主调性降G自然大调。整个调性布局像一条波浪线,带动着情绪不断变化,歌词中表现了姑娘把爱人的脸庞比作向日葵,向她挥手,将她探望,可以想象到情人之间的这种激动情绪,之后“啊”这个字;充分地抒发姑娘内心的思念之情,所以要激动却又控制,速度快而稳。

4 结语

艺术歌曲中的表情符号丰富多彩,既有显形的,也有隐形的,但这一切的创作都要以词曲作者的意愿为根据,在做到对作品进行外在、直观地把握,把表情符号通过其专业技能转化为实际可听的音响的这个层面之外,又要争取对作品进行内在的、精神层面的解读,这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理解了艺术歌曲中表情符号的意义和美。

[1]乔文海.对丁善德艺术歌曲创作及演唱的分析与思考[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9.

[2]叶文辉.符号解读与意义复现——关于声乐演唱的美学思考.[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2010(3):17.

[3]凌伟.刘娴丽.论声乐表演创作中力度符号的美学特征[J].音乐创作,2010(5):147-149.

[4]罗艺峰.回到原点:关于中国艺术歌曲的思考[J].人民音乐,2007(10):20-21.

[5]陆在易.中国艺术歌曲创作之我见[J].人民音乐,2007(8):34-35.

J606

A

1674-1102(2012)01-0126-03

2011-09-06

辛思洁(1981-),女,江西万载人,池州学院艺术系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声乐表演与教学。

[责任编辑:徐健]

猜你喜欢

表情符号艺术歌曲声乐
艺术歌曲《望终南山》的演唱分析
微信表情符号写入判决:你发的每个表情都可能成为呈堂证供
世界表情符号日
“拨乱反正”时期的艺术歌曲创作
声乐诊疗室
声乐诊疗室
声乐诊疗室
谈艺术歌曲《忆秦娥·娄山关》的钢琴伴奏
这个表情符号,你用对了吗
浅谈黄自艺术歌曲的民族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