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Oculus角膜地形图观察泪膜首发破裂点位置的临床研究△

2012-11-01吴丹洪佳旭魏安基乐琦骅王文涛王飞崔心瀚徐建江

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 2012年5期
关键词:泪膜泪液干眼症

吴丹 洪佳旭 魏安基 乐琦骅 王文涛 王飞 崔心瀚 徐建江

干眼症是眼科的常见疾病,泪膜不稳定和泪液渗透压增高是导致干眼症的两个核心因素[1]。泪膜的稳定是对角膜的最好保护,泪膜不稳定易发生角膜损害,如角膜上皮脱落等。目前评估泪膜稳定性的方法主要有泪膜破裂时间(break-up time,BUT)及一些侵入性技术以测量泪膜厚度、脂质层厚度,但对泪膜在角膜表面的破裂部位进行的全面研究罕有相关报道。Oculus角膜地形图(Oculus Keratograph 4,Oculus公司,德国)不仅可以自动检测非侵入性泪膜破裂时间(non-invasive tear film break-up time,NIBUT),而且能记录泪膜破裂的位置。本研究利用Oculus角膜地形图观察干眼症患者和正常人的泪膜破裂点,并对角膜前泪膜的空间分布进行详细观察,以期明确泪膜容易发生破裂的部位,指导临床分析相应的角膜部位是否为角膜上皮易发生损害的部位。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选择2011年7~8月在我科就诊的26例干眼症患者为研究对象,另选21名正常志愿者作为对照组。干眼症组26例(52眼),其中男性5例、女性21例;平均年龄(53.11±16.01)岁。正常对照组21例(42眼),其中男性 7例、女性 14例;平均年龄(47.29±17.27)岁。两组年龄与性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干眼症诊断标准[2]为主观症状阳性且双眼满足以下2个条件之一:①BUT≤5 s;②BUT≤10 s并且基础泪液分泌试验(SchirmerⅠtest,SⅠt)≤10 mm或染色阳性。受试者排除标准:①眼部急性炎症反应或感染;②眼部过敏;③角膜缘干细胞异常或其他原因引起的眼表疾病,如化学伤、热烧伤;④眼部手术或外伤后。

1.2 Oculus角膜地形图 Oculus角膜地形图可通过非侵入性的泪膜光反射检查泪膜破裂位置、NIBUT、泪河高度。它的光学照明系统由200个波长为653 nm的红色LED灯组成,光波长和能量在人眼安全范围内,不会产生反射性流泪及泪膜干扰,放大倍数为10倍,分辨率为0.2 mm。仪器使用Tear film-Scan软件,可在受试者第2次瞬目后每隔1.5 s自动记录泪膜破裂位置,并以不同颜色绘制泪膜地图。首次记录的泪膜破裂位置用红色表示,以后逐渐过渡用黄色、绿色标注破裂位置(图1)。当受试者再次瞬目或Placido环上出现过多不规则图形致无法继续观察时,仪器自动停止测量。若以上两项停止指标均不满足,则记录至25 s自动停止。

图1.A:随瞬目后时间延长,以不同颜色表示泪膜破裂。0~6 s用红色表示,6~12 s用黄色表示,12~24.9 s用绿色表示,25 s用白色表示;B:Oculus角膜地形图绘制的泪膜地图,显示不同时间泪膜破裂点所在位置

1.3 检查方法与诊断指标 对受检者双眼依次行以下检查,检查前将注意事项向受检者进行详细说明。所有检查者均满足伦理学要求,检查在我科门诊由同一位医师完成。

1.3.1 主观症状评分 询问患者是否存在眼干涩感、异物感、视物模糊、疼痛、眼红、畏光、流泪、眼痒、分泌物增多、口干症状。若均不存在记0分,症状持续、严重记10分。然后开始检查,患者依自身主观感觉自我评分。评分≥3分为存在干眼主观症状。

1.3.2 泪膜破裂点检测 受检者坐于操作台前,下颌与前额分别固定在下颌托与前额托上。嘱其注视前方光源,调节操作杆使角膜前泪膜对焦并开始记录。嘱受试者瞬目2次后尽量保持长时间睁眼。Oculus角膜地形图在第2次瞬目后自动记录NIBUT,并在角膜地形图上以不同颜色显示每隔1.5 s的泪膜破裂位置。左右眼分别连续检测3次。以受试者瞳孔中央为中心,将角膜前泪膜平均划分为4个象限,分别为鼻上、鼻下、颞下、颞上象限。累计记录3次检查中泪膜首发破裂点发生于每个象限的频数,将破裂频次最多的象限作为此眼泪膜首发破裂的位置。

1.3.3 BUT 将荧光染色条一端浸湿后接触下睑结膜,嘱受试者瞬目数次后凝视前方,并用秒表记录最后一次瞬目后睁眼至泪膜出现第1个干燥斑或黑线的时间。连续测试3次,取平均值。

1.3.4 角膜荧光素染色评分 将角膜按瞳孔上区、瞳孔区、瞳孔下区分为3个象限,用荧光染色条进行角膜染色,对每个象限分别评分。评分标准:0分,无点状染色;1分,1~5个点状染色;2分,6~10个点状染色;3分,>10个点状染色或存在斑块染色,累加3个象限得到总分(0~9分)。

1.3.5 SⅠt 在无表面麻醉下,将长35 mm、宽5 mm滤纸条一端反折5 mm放入受检者下结膜囊中外1/3交界处,另一端自然下垂。嘱受检者闭眼,5 min后取出滤纸测量湿长,SⅠt>10 mm为正常,SⅠt≤10 mm为异常。

1.4 统计学处理 使用SAS 8.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成组t检验比较两组间年龄差异,Wilcoxon秩和检验比较主观症状评分、BUT、SⅠt差异,卡方检验比较性别、泪膜首发破裂点象限构成比、角膜荧光染色区域构成比差异。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干眼症患者及正常人两组间主观症状评分、BUT、SⅠt如表1所示,两组间用Wilcoxon秩和检验,Z值分别为-2.40、4.71、3.99,P 值均 < 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角膜荧光染色阳性均最多见于瞳孔下区,所占比例为干眼症组 22眼(88%),正常组 8眼(88.9%),瞳孔下区角膜荧光素染色最多见。如表2所示,两组间角膜荧光染色区域构成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3,P >0.05)。

表1 两组主观症状评分、BUT及SIt情况

表2 角膜荧光染色各区比例(眼数)及得分情况

干眼症组泪膜首发破裂点发生于各象限的比例为鼻上象限8 眼(15.4%)、鼻下象限 19 眼(36.5%)、颞下象限 10 眼(19.2%)、颞上象限 15 眼(28.8%);正常对照组各象限比例依次为8眼(19%)、15眼(35.7%)、14 眼(33.3%)、5 眼(11.9%)。两组泪膜首发破裂点均最多见于鼻下象限,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5.13,P=0.16)。

3 讨论

泪膜是一层厚7~40 μm的泪液,从外向内依次由脂质层、水液层、粘蛋白层构成[3]。脂质层可以通过降低气-液表面张力,阻止水液层蒸发来稳定泪膜,其厚度和瞬目后能否快速、均匀地分布对泪膜稳定发挥着重要作用[4]。目前对泪膜厚度的研究多集中于测量中央泪膜厚度,一是因为中央泪膜在眼光学系统中发挥重要作用,二是现在没有有效的方法可同时测定不同区域的泪膜厚度。虽有报道称空间图像相关波动分析(fluctuation analysis by spatial image correlation,FASIC)可以测定上部、中央、下部泪膜厚度,但是尚无应用此仪器检测区域泪膜厚度的文献报道。Oculus角膜地形图可以显示泪膜破裂的具体位置和时间,因此能对角膜前泪膜不同区域的厚度进行判断。

研究发现,两组间泪膜首发破裂点均最多位于鼻下象限,组间泪膜首发破裂点位置构成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推断无论是干眼症患者还是正常人,瞬目后泪膜最薄处均位于鼻下象限。此处泪膜最早破裂,产生干燥斑。角膜荧光染色发现,两组间均是瞳孔下区荧光素染色发生最多,反映角膜上皮细胞缺损发生在下方较为多见;泪膜下部分较薄,较早破裂产生干燥斑,对角膜的营养保护作用较弱,因此该部位角膜易损伤产生上皮脱落。

以往研究泪膜空间分布的实验中,Benedetto等[5]用荧光光度测定泪膜厚度,发现荧光素稳定分布时,泪膜上部分荧光染色较下部分更深。因为荧光染色强度和组织厚度成正比,说明瞬目后上部分泪膜较厚。有研究者[6]用Pentacam结合荧光染色观察泪膜,并将其空间分布图形分为3种:①泪膜向上逐渐增厚;②泪膜上下厚度均匀;③泪膜向下逐渐增厚。正常人和干眼症者的第1种图形所占比例均较高,也证明了泪膜上部分更厚。

泪膜厚度与泪液量、泪膜表面张力、泪液黏度、睁眼速度有关[7]。瞬目后泪膜厚度发生以下变化[8]:上睑抬起时因毛细作用,眼睑在角膜上覆盖一层泪膜。因为瞬目时,上睑较下睑运动幅度更多,使瞬目后上部分泪膜脂质层较薄,产生更高的表面张力[9],泪膜脂质层随即向上漂移。因表面张力对泪膜分布的影响比重力更多[10],最终脂质层上漂使上部分泪膜更厚。除了脂质层向上漂移的切向运动外,泪液蒸发和泪液向角膜上皮内流动也导致泪膜变薄及泪膜破裂[11]。但是Nichols等[11]和 Mathers[12]分别报道了人泪膜变薄速率和泪液蒸发速率,发现泪膜蒸发速率只占整体泪膜变薄速率的20% ~25%,其余75% ~80%是由其他两种因素决定。而泪液向角膜上皮内流动的同时,也有相反方向的少量流动[13],所以在这3种机制中,脂质层上漂的切向流动是导致泪膜下部变薄的最主要原因。下部分泪膜脂质层更薄,水液层蒸发较快,最终导致泪膜破裂点更易出现在角膜下方象限。相比颞侧泪膜,鼻侧距泪小点更近,瞬目后泪液泵作用使鼻侧泪液流失较快,更早出现泪膜破裂点。本研究结果也更加证实了这点。

总之,干眼症患者和正常人泪膜首发破裂点最易出现在鼻下象限,利用Oculus角膜地形图可以观察生理和病理情况下泪膜随时间的动态分布。

[1]Lemp MA,Baudouin C,Baum J,et al.The definition and classification of dry eye disease:report of the Definition and Classification Subcommittee of the International Dry Eye Workshop(2007)[J].Ocul Surf,2007,5(2):75-92.

[2]刘祖国,彭娟.干眼的诊断与治疗规范[J].眼科研究,2008,26(3):161-164.

[3]Tseng SC,Tsubota K.Important concepts for treating ocular surface and tear disorders[J].Am J Ophthalmol,1997,124(6):825-835.

[4]Craig JP,Tomlinson A.Importance of the lipid layer in human tear film stability and evaporation[J].Optom Vis Sci,1997,74(1):8-13.

[5]Benedetto DA,Clinch TE,Laibson PR.In vivo observation of tear dynamics using fluorophotometry[J].Arch Ophthalmol,1984,102(3):410-412.

[6]Zhuang H,Zhou X,Xu J.A novel method for pachymetry mapping of human precorneal tear film using Pentacam with fluorescein[J].Invest Ophthalmol Vis Sci,2010,51(1):156-159.

[7]Wong H,Fatt II,Radke CJ.Deposition and thinning of the human tear film[J].J Colloid Interface Sci,1996,184(1):44-51.

[8]Brown SI,Dervichian DG.Hydrodynamics of blinking.In vitro study of the interaction of the superficial oily layer and the tears[J].Arch Ophthalmol,1969,82(4):541-547.

[9]Langmuir I.The constitution and fundamental properties of solids and liquids.Part II.Liquids[J].J Am Chem Soc,1917,39(9):1848-1906.

[10]Berger RE,Corrsin S.A surface tension gradient mechanism for driving the pre-corneal tear film after a blink[J].J Biomech,1974,7(3):225-238.

[11]Nichols JJ,Mitchell GL,King-Smith PE.Thinning rate of the precorneal and prelens tear films[J].Invest Ophthalmol Vis Sci,2005,46(7):2353-2361.

[12]Mathers W.Evaporation from the ocular surface[J].Exp Eye Res,2004,78(3):389-394.

[13]King-Smith PE,Nichols JJ,Nichols KK,et al.Contributions of evaporation and other mechanisms to tear film thinning and break-up[J].Optom Vis Sci,2008,85(8):623-630.

猜你喜欢

泪膜泪液干眼症
泪液成分异常与不同泪膜破裂方式的研究进展
长期玩手机小心得干眼症
干眼患者基于泪膜动态变化的图像特征分析
应用角膜地形图仪观察老年干眼患者最早泪膜破裂位置
基于泪膜破裂方式的干眼诊断新思路
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泪液及血清中BDNF的定量分析
自体血清在干眼症治疗中的应用进展
中药联合人工泪液治疗白内障术后干眼的研究进展
中西医结合治疗150例干眼症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
溴芬酸钠滴眼液治疗干眼症的临床效果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