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腰部形态对斜裙样板结构的影响研究
2012-11-01马莲莹
张 姝,陆 鑫,马莲莹
(1.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南通 226007;2.辽东学院,辽宁 丹东 118003)
服装样板结构设计,是基于人体形态的“三维曲面”转换成“二维平面”的设计[1]。人体形态是研究服装结构的依据[2],找出人体形态与服装造型和样板结构之间的内在联系,是提高服装工业制板质量和效率的途径。本文从人体腰部形态改变入手,以160/84A的人体模台为基准研究对象,将腰围分别递增成64cm、68cm、72cm,研究人体的腰部形态对斜裙样板结构的影响。通过样板叠加统计分析的方法,分析考察不同的腰部形态下,样板中各工艺点位移变量,总结斜裙样板结构的变化规律,为成衣制板提供理论和技术参考。同时辅以斜裙着装造型观察,对斜裙的样板结构进行修正。
1 实验方法设计
1.1 实验用具与设备
用国标160/84A人体模型作为实验人体对象。白坯布、棉花、红色标注线、珠针、大头针、手针、剪刀、弯尺、铅笔、牛皮纸等。工业缝纫机、梭皮、梭心。
1.2 实验步骤
(1)人体形态的设定。选用160/84A的人体模台(腰围64cm,臀围90cm)。实验采用补正法,分别调整成腰围68cm、72cm实验数据,用白坯布夹棉花压实后填充于腰部,为人体模台进行腰部形态的补正。补正后人体随着腰围的增大,腰围的横截面形态会发生改变,两侧腰点间距增加,厚度增加,符合人体腰部形态的自然曲线。
(2)相关标识线的确定。确定W线(腰围线),在W线下20cm处取一条水平线为H线(臀围线),在W线与H线中线处取一条水平线设为P线(腹围线)。
(3)斜裙的结构与制作。由于要精确地考察人体形态对斜裙样板结构的影响,制图时腰围不加放松量,臀围加放4cm松量。以不同的人体腰部形态为依据制作考察样板,绘制出直身裙的结构图,再由直身裙向斜裙转化。斜裙的转化通过转移直身裙上的两个省量得到[3]。见图1。将白坯布进行水洗、熨烫、抽纱定向、裁剪并进行缝制。
(4)样裙修正与拓板。把缝制后的样裙分别在不同腰部形态的人体模台上进行试穿、修正,然后取下展平,并拓制样板[4]。
(5)对不同人体腰部形态的斜裙试样进行着装造型拍照观察[5]。
1.3 实验方法讨论
以相同的斜裙款式、结构制图和制作方法进行实验,排除款式、制作等方面因素干扰影响,仅讨论人体腰部形态变化与斜裙样板结构之间变化规律。
样衣制作都采用质地相同的白坯布,且织物纱向一致,排除面料材质的干扰。
减少人为操作误差,不同腰围变化的实验均采用3人分别取样,取均值为实验数据。
2 实验结果分析
2.1 样板叠加结果考察
标准体型上,臀腰差为26cm。当腰围每增加4cm时,臀腰差减少4cm,直身裙上各省量减小,所以,合并省转移后的斜裙各个部位结构线都随之变化,斜裙上各个工艺点也发生变化。
为了方便观察人体腰部形态对斜裙样板结构变化规律,以实验的展平样板前后中心线为重叠线,分别将腰围为64cm、68cm、72cm的斜裙样板进行叠加,见图2。分别测试腰围呈等差数列变化状态下各个斜裙腰口曲线和斜裙下摆曲线的变化,以及不同状态下斜裙腰口曲线横深比的变化。
图2 不同腰部形态斜裙的样板叠加
为了论述,在样板叠加后通过大写字母A到N来表述工艺点的变化。图中M、N、I、J四点均为D、H、C、G点与水平线上的交点,见表1。
表1 斜裙样板叠加后各部位的变量
2.2 斜裙样板变量的考察
(1)斜裙腰口曲线的变量。斜裙前片腰口弧线点E、H,斜裙后片腰口弧线点A、D,垂点为M、N。当腰围呈等差数列增加时,后腰口曲线的水平距离AM以1.2cm的等差数列增加,垂距DM以0.2cm的等差数列减小,后腰口曲线的水平距离与其垂距的比(即横深比)以0.5 cm的等差数列增加;前腰口曲线的水平距离EN以1cm的等差数列增加,垂距HN以0.1cm的等差数列减小,前腰口曲线的横深比以0.7呈等差数列增加。可见,当腰围尺寸增加4cm时腰口弧线发生变化,腰围越大,腰口曲线的横深比越大,腰口弧线弧度越平缓,反之则腰围越小,腰口弧线弧度越陡峭。
(2)斜裙下摆曲线的变量。斜裙前片下摆弧线点F、G,斜裙后片下摆弧线点B、C,与水平线垂点为I、J。当腰围以4cm呈等差数列增加时,后下摆曲线水平距离BI以2cm的等差数列减小,垂距CI以1cm的等差数列减小;前下摆曲线水平距离FJ以1.5cm的等差数列减小,垂距 GJ以0.9cm的等差数列减小。由此可见,当腰围以4cm呈等差数列增加时,斜裙下摆弧线不论是水平距离或垂距都以等差数列减小,这说明当腰围增加时斜裙下摆的围度变小,下摆曲线的弧度变得平缓。
(3)侧缝线位移偏量。斜裙前片侧缝线为GH,裙后片侧缝线为CD。当腰围呈等差数列增加时,斜裙前片的侧缝线GH上点G、后片侧缝线CD上点C均向下向内偏移,斜裙前片的侧缝线GH上点H、后片侧缝线CD上点D均向下向外偏移。由此可见,当腰围尺寸增加,侧缝线与中垂线的夹角变小,侧缝线向斜裙中心线偏移,相对斜裙下摆围度变小。
2.3 斜裙着装造型考察
对不同人体腰部形态的斜裙试样进行着装造型考察,如图3所示,斜裙的造型效果主要通过裙摆波浪宽、波浪厚、平均起浪点等项目的变化来反映[6]。人体腰腹臀部不规则曲面的某些相对突出部位对于斜裙的支撑,使裙子下摆形成起伏不定的波浪状的裙摆效果。当腰围增大,人体腰部形态的扁平率变小,厚度增加,腹、臀与腰部形态差异减小,斜裙底摆波浪起伏变小,斜裙底摆波浪个数减少,平均起浪点位置变低。
图3 不同腰部形态的着装造型
3 讨论
3.1 基于腰口与底摆形态的斜裙直接制板
根据表1、图2斜裙样板叠加后各部位变量的变化规律可知,斜裙腰口曲线的变化及底摆曲线的变化是有规律的,通过所得到的规律和数据,用直接制图法进行制板。
例如,当人体腰围为60cm,臀围为90cm时,根据规律可以确定斜裙后片腰口曲线的横向长度为14cm,纵向长度为4.5cm,下摆曲线的横向长度为38.4cm,纵向长度为6.4cm;前片腰口曲线的横向长度为14.5cm,纵向长度为2.6cm,下摆曲线的横向长度为36.9cm,纵向长度为5.5cm,再依据侧缝线与腰口曲线、下摆曲线的角度都为直角,曲线划顺后可以直接绘制出腰围为60cm,臀围为90cm的斜裙样板。
3.2 基于悬垂造型的斜裙样板修正
根据表1数据对斜裙进行制板。考虑到当腰围增大,人体腰部形态变化,导致斜裙着装后造型发生改变,产生斜裙底摆波浪起伏变小,斜裙底摆波浪个数减少,平均起浪点位置变低的现象。可以对腰围增大后的斜裙样板进行修正,修正后下摆围度要增加。采取平均切展法增加下摆围度,见图4。经样板修正后制作样裙,观察人体着装照片,基本接近于标准体斜裙的着装效果。
图4 斜裙下摆平均切展修正
4 结论
当臀围不变,人体腰部形态改变会直接影响到斜裙样板结构。当腰围呈等差数列变化时,腰围增加,腰口曲线的横深比越大,腰口曲线弧度与底摆曲线弧度越平滑,下摆围度越小。这些变化都是以等差数列的形式出现的,这就为斜裙的直接制图方法提供了数据,使用直接制图方法进行工业制板可以提高工作效率。
人体的腰臀形态,直接影响斜裙裙摆的悬垂造型。当腰围变化时,斜裙着装后状态也发生变化,腰围越大,人体腰部形态的扁平率越小,斜裙底摆波浪个数越少,波浪起伏变小,平均起浪点越低。为改善其斜裙造型,可以根据人体腰部形态变化,适当对样板进行调整,当腰围增加时,采取平均切展法增加下摆围度,使其达到完美的着装造型。
[1]顾韵芬.服装结构设计与制推板技术[M].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2002.
[2]吴秋英.论人体形态与服装结构的关系[J].天津纺织科技,2005(4):41-44.
[3]刘瑞璞.服装纸样设计原理与技术:女装编[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5.
[4]周静.裙子原型制图的相关因素关系的分析研究[J].扬州职业大学学报,2002(3):27 -29.
[5]倪红,张长胜.大波浪斜裙的形态风格研究[J].苏州大学学报:工科版,2004(4):86-89.
[6]王晓红,徐军,姚穆.采用图像处理技术客观评价织物悬垂性能[J].中国纺织大学学报,1999(6):3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