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认知参照点理论下的主题结构对比研究
——以《陌上桑》和《美女篇》为例

2012-10-31

关键词:动态性连贯性心智

周 兰

(重庆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重庆 400047)

认知参照点理论下的主题结构对比研究
——以《陌上桑》和《美女篇》为例

周 兰

(重庆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重庆 400047)

根据认知参照点理论,从《陌上桑》和《美女篇》主题结构的心智接触、连贯性和动态性三方面来探讨两诗在主题结构上的特点和差异。根据主题结构的构成成分(名词性成分加小句)的不同,可以得出,主题结构中的名词性成分具有主题连贯和主题动态发展的作用,而主题结构中的小(分)句具有心智接触作用;在小句以及语篇层面,《陌上桑》主题结构中的名词性成分丰富而赋予变化,在连贯性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这些名词性成分不断激活出的新信息推动着语篇的动态发展,其动态性尤为突出。《陌上桑》主题结构小句中被激活的丰富的认知事体和相关描述,使得认知主体在主题结构的心智接触上需要比《美女篇》付出更多的努力。

认知参照点;主题结构;心智接触;连贯性;动态性

一、引言

《陌上桑》[1]86是人们熟知的汉代乐府诗辞,最早见于南朝沈约编撰的《宋书·乐志》,题为《艳歌罗敷行》,它讲述了一个美丽聪慧的女子在采桑时与居心不良的太守斗智斗勇的故事,该诗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年轻貌美、聪明而又可爱的女性形象。《美女篇》[1]186是三国时期魏国诗人曹植所作的乐府歌辞,这首诗同样是描写采桑女子的作品,同样以“采桑”作为故事切入口,写路人对采桑女的爱慕。《陌上桑》和《美女篇》在语言上辞藻华丽而丰富,故事生动且充满生活气息,相似的主题则是本文比较的基础。本文将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两诗主题结构进行对比研究,探讨在认知参照点理论作用下主题结构如何实现连贯、动态发展和对目标事体的心智接触。

二、认知参照点理论

人类的认知过程就是不断认识事体并理解世界的过程,这个过程起始于互动式的感知体验。我们在与现实世界的互动体验的基础上形成了意象图式,建立了认知模型,多个认知模型即可构成一个理想化认知模型[2]203。认知参照点模型(CRPM)是理想化认知模型的一个重要形式。Langacker[3]明确阐述并提出了认知参照点模型理论:一方面,他认为人类拥有一个基本的认知能力,那就是人们可以通过一个事体概念建立起对另一个事体概念的心理接触,认知主体通过认知参照点即可达成对目标事体的心智接触。对于认知参照点理论下的心智接触研究,宋德生和宋潇潇[4]147也指出,认知参照点理论对于语言和认知建构是根本的,从认知的角度去探寻语言的心理机制是语言研究的深层出发点。另一方面,认知参照点理论还认为,由于各感知事体的凸显程度不同,有些事体相对于其它事体更易于定位。这些事体对观察者(即认知主体)来说显而易见,而感知其它的事体则需要付出较大的努力。杨晓妹[5]75指出认知主体C为了完成指定目标事体T的认知识解目的,运用参照点能力先选定一事体作为认知参照点R,然后再依据认知参照点所辖认知区域D内虚线箭头所示的认知路径,完成对目标事体的识解过程,如图1所示。这个过程可以使认知主体实现对认知目标的心智连接,从而达到目标事体的最终识解。

认知参照点理论在语言中的常见体现形式是主题结构。所谓主题结构通常包括一个作为主题的名词性成分,继之以一个小句(分句),该小句(分句)用来表达有关该主题的命题[6]26。这个名词性成分既可以是句子的主语,也可以是句子的主题,也可能同时是句子的主语和主题。在主题结构中,通常主语和主题关系密切,但主语是小句层次的,而主题是语篇层次的。认知语言学用图形/背景的区分来描述小句成分,基于认知的凸显性,主语成为小句层次的关系图形,是以小句为领地的参照点,而主题是以某个语篇块为领地(域)的主观参照点,用来同其领地内的其他事体进行心智接触。主题结构通过这种心智接触性可实现心智的通达,即一个主题所能唤起的一组概念,可为解释某个目标事体提供语境,同主题相关的各个小句依附于它,并参照它实现对认知目标的识解[6]154,这即为认知参照点理论下主题结构的心智接触性。同时,认知参照点理论下的主题结构具有连贯性,具体体现在:以名词性成分存在的主语或主题被选为认知参照点后,可作为后续单个分句或多个分句的参照支撑点,其它部分都是以这个名词性成分为基础而存在。当一个句群围绕着一个或多个名词性成分形成诸多叙述,它就可能构成多个相关的认知目标,这时这个句子的内容就具有内在连贯性,这即为认知参照点的连贯性。另外,认知参照点的选择和确立是动态的,具有动态性特征,主题结构的发展也符合认知参照点的动态性。主题结构的动态性体现在:首先要通过一个或多个名词性成分建立起某个主题,使其成为认知的凸显,成为认知主体关注的中心或焦点;一旦这个主题建立,它便会对后续句子的主题产生激活作用,直到它被新的主题所取代,在这个过程中,新的主题又会成为新的认知参照点,从而激活更多的新主题,这个过程就是主体结构的动态发展过程或称为主题结构的动态性。

基于以上理论,本文将从认知参照点理论出发,针对《陌上桑》和《美女篇》两诗辞的主题,从其主题结构的心智接触、连贯性和动态性三方面来探讨两篇诗辞的特点和差异。同时,根据主题结构的构成成分以及在认知凸显中的不同,两诗主题结构的对比分析将从小(分)句和语篇两个层面来进行。

三、《陌上桑》和《美女篇》的主题结构对比

(一)主题结构的心智接触

在我们的认知世界中有无数的心智事体或概念。要在认知世界中确定一个概念,首先应划出一个大致的范围,就是建立一个心智接触,找到一个认知参照点,然后逐步缩小范围,最后就可以确定一个概念[7]。在语言表达时,往往也是要先确定一个叙述范围,然后再描述其中的情况。语言中的很多现象都是以一个事体或语言单位为参照点来确定另外一个事体或语言单位[2]388。

1.小(分)句层面主题结构的心智连接和实现

在《陌上桑》和《美女篇》主题结构分析的第一小节中,均有以“采桑”为主题的名词性成分,其后各有多个平行小(分)句用于心智接触。从认知参照点理论分析来看,《陌上桑》和《美女篇》在相同的采桑主题下,其小句的认知凸显各不相同。《陌上桑》凸显的是采桑用的笼子,《美女篇》凸显的是采桑时桑叶的枝条和体态;同时,在相同的衣饰主题下,《陌上桑》凸显的是罗敷的头、耳、裙和襦的装饰,与这些衣饰相关的实物分别是堕马髻、明月珠、缃绮和紫绮,而与这些实物相关的色彩分别对应的是青色、白色、杏黄色和紫色。这些人们生活中常用到的实物对认知主体而言具有认知身体体验性,即认知主体可通过自己的身体接触体验,其描绘的丰富色彩是认知主体可以通过眼睛等器官感知的,也具有认知体验性和可及性。由此,认知主体可实现对目标事体的心智接触。《美女篇》凸显的是头、手、腰和裙子的装饰,与这些衣饰相关的具有认知体验性实物是金环、金爵钗、翠琅玕和明珠,与这些实物相关的色彩分别是金色、绿色和白色。认知主体通过自身的感知体验即可建立起相应的意象图式和概念,从而达到对目标事体的心智接触。由此,主题结构中的小句或平行分句所承载的事体及相关概念具有主题结构的心智体验和心智接触的作用。

2.语篇层面主题结构的心智接触

在语篇层面上,《陌上桑》和《美女篇》主题结构的心智接触也有所不同。《陌上桑》主题认知参照出发点是“陌上桑”,即采桑的故事,全文四小节分别突显秦氏、行者、使君和夫婿四个人物,这些人物之间是平行关系。从人物关系上讲,他们之间没有必然的关联性,但由于秦氏在采桑过程中呈现出的美引起行者和使君的觊觎,从而最终引出夫婿这个目标事体,这之间有着一种紧密的关联性。在认知主体思维能力的建构和加工下,这些人物和采桑的过程以及其间的故事对认知主体而言具有心智上的关联性和体验性,当认知主体具有采桑的生活体验或者具有采桑的百科知识时,心智接触即可实现。《美女篇》的认知参照出发点是美女,全文三小节共有美女和行徒两个人物,“美女”即是认知参照的出发点,也是认知的目标事体,行徒这个人物仅起对美女的陪衬作用,“美女”始终是认知凸显的主题。由此,认知主体可以轻松地建立起与之相关的意象图式,其心智的接触对认知主体来讲更容易实现。

(二)主题结构的连贯性

对于主题结构的连贯性,“一般来说,发讯者在讲话时往往先基于一个主观视角确定论述范围,然后选定一个出发点作为叙述的参照点,并分头加以论述,这样就能保证语篇的连贯性,即围绕一个参照点可有多个目标。”[8]18

《陌上桑》全文共分为四个小节。从每个小节各小句层面上的名词性成分来看,《陌上桑》主题结构中的主题名词或主题名词短语共涉及:第一小节:行者,少年,耕者,锄者,妻子;第二小节:日出,秦氏,罗敷;第三小节:使君;第四小节:夫婿。从以上名词性成分可以看出,在小句层面,小句的主题名词是不断变化的。在语篇层面,《陌上桑》的主题结构名词性成分呈现出以下的变化过程:秦氏→行者→使君→夫婿。《陌上桑》的每一小节都有自己的主题和主题结构名词,每个主题有自己的人称视角,这些变化着视角的主题和主题结构名词在《陌上桑》“采桑”故事的统领下实现了整个语篇的内在连贯,这种连贯具有事件相关性,是隐性的事件域连贯,即这些事件对于采桑而言,不具有事件域的必然性。因此,《陌上桑》所涉及的诸多人物和相关事件的识解需要认知主体运用自己的思维和认知能力来建构起其内在的连贯性。这种隐性的事件域连贯展现了采桑故事所涉及的各相关方面,内容丰富而充实,充分表现了诗歌的故事性和美感。

《美女篇》全文共分三个小节,在三个小节中,小句和语篇层面的名词性成分同样呈现了丰富的内容,但其侧重点有所不同。在小句层面上,第一小节主题结构中的主题名词或名词短语共涉及美女和采桑;第二小节涉及行徒;第三小节涉及佳人和众人。在小句层面上,《美女篇》主题结构名词的变化和丰富性相对较弱。在语篇层面上,其主题结构的名词或名词短语呈现的变化是:美女→行徒→佳人。对比而言,两诗在后部分出现了明显差异,《陌上桑》分别从秦氏、行者、使君和夫婿四个不同的视角来构建语篇“采桑”的主题;而《美女篇》全文的视角以美女开始,又以美女结束,语篇视角与语篇主题高度一致,具有连贯性。总体来看,《陌上桑》主题结构名词性成分在小句和语篇层面均赋予变化,且多角度地凸显文章主题,具有隐形的事件域连贯性;《美女篇》主题结构名词性成分在小句和语篇层面较简洁,语篇视角统一,具有显著的连贯性。

(三)主题结构的动态性

人类是通过认知参照点来实现对目标事体的心智接触的,当人们在构建语篇时,往往将时下正在建构的内容作为认知的出发点,使其成为主题结构中的主语或主题,又由它激活更多的目标事体概念,并成为后续目标事体概念的附着点。随着语篇的发展,这些被激活的目标事体概念将由激活状态变为半激活,甚至退出激活状态,即由认知的凸显到淡化直至背景状态,这个有注意窗变化的动态过程就实现了主题结构的动态性。

《陌上桑》和《美女篇》除实现了语篇主题结构的连贯性外,同时还实现了各自主题结构的动态性发展。从小句层面主题结构的动态性发展看,《陌上桑》主题结构中的名词性成分(作主语)从少年、耕者、锄者、妻子、日出、秦氏、罗敷、使君到夫婿,其注意窗的变化和动态发展更加频繁,激发的新信息更多,新信息由激活到退出、凸显到背景的过程更具体。比如,当“少年”成为认知参照的出发点后,它所激发的新信息“耕者”处于被激活状态,此时“耕者”成为注意窗的焦点,是认知的凸显状态,而“少年”则处于退出激活状态,淡出凸显,是认知的背景;同样,当“耕者”激发出又一新信息“锄者”时,“耕者”退出激活状态,成为认知的背景,“锄者”处于激活状态,成为认知的凸显和焦点。以此类推,认知参照点激发的新信息越多,其注意窗的变化越丰富,小句主题结构的动态性越突出,需要认知主体加工的信息就越多,认知识解的难度就越大。但是,这个动态的过程也为认知主体提供了更多的关联信息,为目标事体的最终识解提供了充足的语境。《美女篇》主题结构中的名词性成分(作主语)从美女、采桑、行徒到佳人,其注意窗变化没有《陌上桑》那么频繁,动态发展过程中激活的信息量就少,认知主体在识解过程中付出的努力就相对较少。

从语篇层面看,《陌上桑》语篇的主题结构动态变化过程为:秦氏→行者→使君→夫婿,即以“秦氏”为认知参照的出发点,其动态性中的注意窗不断地激活出新信息“行者和使君”,并使其成为注意的焦点,最终再通过“行者和使君”这些信息来实现对心智目标“夫婿”的企及,这与《陌上桑》凸显秦氏与夫婿的主题关系相一致。《美女篇》的主题结构也具有动态性,《美女篇》语篇的主题结构动态变化过程为:美女→行徒→佳人。它以“美女”作为认知参照出发点,之间实现了一个注意窗“行徒”的转变,又再次回到“佳人(即美女)”这一主题,这说明凸显“美女”是《美女篇》主题结构动态变化的核心。两诗辞相比,《陌上桑》主题结构的动态性尤为突出。

四、结语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主题结构通常包括一个作为主题的名词性成分和一个小句(分句),该小句(分句)用来表达有关该主题的命题。作为主题的名词性成分既可以是句子的主语,也可以是句子的主题,也可能同时是句子的主语和主题。在主题结构中,主语是小句层面的,而主题是语篇层面的。在认知参照点理论下,在小句以及语篇层面,《陌上桑》主题结构中的名词性成分丰富而赋予变化,在主题的连接和语篇连贯上发挥着重要的隐性事件域连贯作用;《美女篇》主题结构中的名词性成分比较清晰统一,语篇主题明确,具有显著连贯性。在主题结构的动态性上,《陌上桑》通过主题结构中的名词性成分不断激活出新的信息,使其成为注意的焦点,推动着语篇的动态发展,其动态性比《美女篇》更为突出。在主题结构的心智接触上,主题结构中的小句或分句所涉及的事体具有认知体验性和可及性,在认知主体百科知识或认知体验经验的作用下即可实现对目标事体的心智接触,《陌上桑》中更多的人物,丰富的认知事体和相关描述,使得认知主体在主题结构的心智接触上需要比《美女篇》付出更多的努力。

[1]弘征,熊治祁,汪榕培.汉魏六朝诗三百首[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

[2]王寅.认知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3]Langacker R W.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Grammar:Descriptive Application[M].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91.

[4]宋德生,宋潇潇.母语迁移与认知参照点[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0(11).

[5]杨晓妹.辞格Zengma理解的认知阐释——认知参照点理论的应用[J].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7(8).

[6]李丛禾.认知参照点模型及其语言体现[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8(3).

[7]刘敏,朱乐红.从认知参照点看汉语宾语代入现象及其对翻译的启示[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1(4).

[8]王寅.认知参照点原则与语篇连贯[J].中国外语,2005(9).

A Contrastive Analysis of the Topic Construction from the Cognitive Reference Point Model——Taking The Roadside Mulberry and The Fair Maiden as and example

ZHOU Lan
(Foreign Language Department,Chongqing Normal University,Chongqing 400047,China)

Based on the Cognitive Reference Point Model(CRPM),this paper aims at making a contrastive analysis of the topic construction of The Roadside Mulberry and The Fair Maiden.As the topic construction is made up of noun(noun phrase)and clause,this analysis was carried out in the levels of clause and text respectively.The study points out that under the CRPM,the noun or noun phrase in topic construction plays the roles of coherence and dynamic focus while the clause functions as mental access;it also shows in contrast to The Fair Maiden,in the levels of clause and text,the nouns or noun phrases in The Roadside Mulberry play a more remarkable role in coherence and dynamic process through stimulating a series of new cognitive targets,and those stimulated cognitive targets need cognitive subjects to pay more efforts in mental access and construal.

CRPM;topic construction;mental access;coherence;dynamic

H005

A

1674-8425(2012)02-0082-05

2011-06-11

周兰(1975—),女,重庆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语言学。

(责任编辑 魏艳君)

猜你喜欢

动态性连贯性心智
《发现大脑:谁开启了我们的心智之旅》书评
慢性宫颈炎患者采用连贯性护理健康教育的临床价值
默:从人生态度到审美心智
离群动态性数据情报侦查方法研究
Why do we celebrate the New Year?
甘露珠宝 匠心智造,创新引领未来
交际中模糊语言的动态性阐释
国土资源绩效管理指标体系的动态性探讨
基于CDM系统的航班动态性调度研究
俄语广告语篇整体连贯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