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精胰岛素联合瑞格列奈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的疗效观察
2012-10-31赵向晖
赵向晖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口年龄结构的老龄化,老年2型糖尿病的患病率逐年增加。由于病程的延长和病情的进展,单纯服用降糖药治疗往往不能使血糖获得良好控制,常需要联合应用胰岛素才能长期使血糖平稳,HbA1C达标,同时要严防低血糖的发生,从而预防和延缓糖尿病急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提高生活质量。本研究对一些经口服降糖药治疗效果不理想的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采用甘精胰岛素联合瑞格列奈的治疗方案,观察其疗效,并与预混胰岛素进行比较,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在我院住院的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65例,均符合1999年WHO糖尿病诊断标准,入选前口服降糖药,未曾使用胰岛素治疗。年龄>60岁,男31例,女34例,病程2~16年,排除严重心、肝、肾及胃肠道疾病,无急性并发症及其他应激状态,无认知障碍。将患者随机分为甘精胰岛素联合瑞格列奈组(A组,n=32)和诺和灵30R组(B组,n=33),给与同等的糖尿病知识教育。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治疗前血糖水平及HbA1C等方面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停用原口服降糖药物,A组改为甘精胰岛素(来得时),睡前(22:00)皮下注射1次,起始剂量0.2U/kg,瑞格列奈(诺和龙)3餐前15 min口服,起始剂量0.5~1.0 mg。B组给与诺和灵30R早、晚餐前30 min皮下注射,起始剂量0.4U/(kg·d),治疗12周。采用强生稳豪血糖仪,每天测全天血糖(3餐前及3餐后2 h,22时),达标后每3天测1次全天血糖,每周至少1次测0点及凌晨3时血糖,出院后每周门诊随访1次,根据血糖监测值调整药物用量。目标血糖值FPG<7.0 mmol/L,2 hPG<10.0 mmol/L,血糖<3.9 mmol/L定义为低血糖。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HbA1C、胰岛素用量、低血糖发生率等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治疗12周后两组FPG、2 hPG、HbA1C均较治疗前有明显下降(P<0.01),两组下降幅度比较无统计学差异 (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糖(mmol/L)及HbA1C(%)变化情况
2.2 A组血糖达标时胰岛素用量明显少于B组,有显著差异(P<0.01),低血糖发生A组0例,B组6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胰岛素用量、低血糖发生率比较
3 讨论
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由于肝、肾功能下降及升高血糖的应激机制障碍[1],在使用胰岛素及口服降糖药物的治疗过程中极容易发生低血糖,因老年人对低血糖耐受差,后果严重,因此在治疗中重点是避免低血糖发生,而非强化治疗控制血糖[2]。如何寻找一个既能良好控制血糖,又能降低低血糖发生率且用药依从性好的治疗方案,是我们临床治疗中要解决的问题。
甘精胰岛素是一种长效胰岛素类似物,具有理想的基础胰岛素的特点,皮下注射后平稳、缓慢吸收,作用24 h无峰值,能安全有效而持久地控制空腹血糖,减少了夜间低血糖的发生率[3],应用于老年人较为安全,但对餐后血糖控制有限。瑞格列奈是一种非磺脲类胰岛素促泌剂,可改善胰岛素第一相分泌,餐后血糖控制效果佳,又被称为餐时血糖调节剂,与磺脲类药物相比低血糖风险更小,且具有随餐服用,灵活方便的特点[4]。两种药物联用能更好的模拟生理性胰岛素分泌模式(基础+餐时),使空腹及餐后血糖得到良好控制,低血糖发生率低。诺和灵30R中因NPH成分有明显作用高峰,低血糖发生率明显增加。甘精胰岛素联合瑞格列奈是一种操作方便,安全有效,依从性好的治疗方案,是单纯使用口服降糖药,血糖控制不佳的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理想选择。
[1]Adler G K,kinnsley B T,Hurwizs,et al.Reduced hypothalamicpituitary and sympathoadrenal responses to hypoglycemia in women with firromyalgia syndrome.Am J Med,1999,106(5):534-543.
[2]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Summary of revisions for the 2007 clinical practice recommendations standards of medical care in diabetes.Diabetes Care,2007,30:S3 40
[3]朱惠平.甘精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观察.中国医师杂志,2008,10(2):256-257.
[4]Plosker GI,Figgitt DP.Repaglinide a pharm acoeconomic review of its use in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Pharm Acoeconomics,2004,22(6):389-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