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深处有暖阳
——房山区政协开展“政协委员山区行”活动侧记
2012-10-31
文/本刊记者 郭 隆
大山深处有暖阳
——房山区政协开展“政协委员山区行”活动侧记
文/本刊记者 郭 隆
2010年6月10日,随着矿工老杨把最后一块砖头垒封在史家营乡枣园煤矿的井口处,房山区近千年的小煤窑采矿史画上了句号。
房山人靠山吃饭,采煤、矿山业是房山区的经济命脉。煤矿关闭了,全区产业转型如何实现?山区群众的收入从何而来?
面临产业结构调整的挑战,房山区政协“给自己压担子”,将目光投向了经济发展难题最多、群众生活最贫困的地方——山区。2010年8月,以“调研献计进山区、产业发展助山区、公益活动惠山区”为主题的政协委员山区行活动在房山区正式启动。
“产业转型过程中,建立符合区域功能定位和发展优势的新兴替代产业,让山区群众踏实就业、脱贫致富,就是我们‘山区行’活动的目的。”房山区政协主席唐淑荣说。
房山区的秀美景色
调研献计,一个提案助推了一个产业
盛夏,区政协组织50多名政协委员,与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代表一起组成“智囊团”,深入山区乡镇进行实地考察、调研座谈。委员们与乡党委、政府班子成员一起围绕山区新兴替代产业培育、沟域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等问题进行讨论、建言。
“房山的荆条白蜜在全国闻名,而且我们有1200多平方公里的山场,非常适合发展养蜂产业。”区政协委员马连杰边说观点边做分析,“我算了一笔账,如果在全区所有养蜂场中推广生态成熟蜜蜂的标准化生产,每年可使全区蜜蜂产业增加2000万元的收入,而间接效益是经济效益的140倍。”马连杰的“抛砖引玉”将产业发展助山区的调研引向深入。委员们经研讨认为,养蜂业有投资小、无污染、回报率高的特点,是既有经济效益又有生态效益的绿色产业,完全可以作为矿山关闭后的替代产业来发展。
“山区地带有蜜源植物70余种,面积100余万亩,每年可承载8万群以上的养蜂量,但目前只养殖有2万多群,还有近6万群的发展空间”,据房山区政协常务副主席高维魁介绍,委员们对房山区养蜂业发展现状、自然条件禀赋和产业发展前景进行了细致分析,提交了《关于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发展养蜂产业的提案》。提案得到了区政府的肯定和采纳,决定从2011年起,每年投入300万元扶持山区农民发展养蜂产业。区园林绿化局、区财政局认真落实提案,迅速筹集160万元,为13个山区乡镇的蜂农发放了5000套蜂具,用于扩大养殖规模。
如今,房山区的养蜂量达到了近3.5万群。为了做强取粉、加工等整条养蜂产业链,今年年初,区政协组织农村界别的相关政协委员赴浙江江山学习当地的养蜂产业发展经验。“区政协已经把助力山区养蜂产业发展作为一个重大项目落实下来,我们准备再召集委员研讨座谈,重点讨论如何把产业做大做强,如何带动一部分蜂农先富起来。”房山区政协专委二室主任杨树德说。
“要尽快设立养蜂产业管理机构,引进高级专业人才”、“应吸引民间资本融入山区生态建设”、“开发山区旅游应与开发山区文化相结合”……在房山区政协六届六次会议期间,区政协举办了“山区建设与发展”专题座谈会,委员们畅谈“山区行”的调研成果。说不尽的思路,讲不完的建议,让出席座谈会的区政府领导和专家们感受到了政协委员们的执著与力量。
奉献爱心,一个联牵活动使百名老人实现复明
“看得可真清楚!”当右眼上的纱布被揭开,89岁的王玉川奶奶激动地有些颤抖。“感谢党,感谢政协委员,谢谢谢谢,我给你们鞠个躬吧!”
王奶奶是大安山乡中山村村民,长年的白内障使她的右眼只能有微弱的光感,而就在2011年的夏天,免费的白内障复明手术让老人家的视力达到了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