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学英语课堂中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2012-10-28李华,徐敏
李 华,徐 敏
(1.湖北汽车工业学院 外语系,湖北 十堰442000;2.丹江实验小学,湖北 十堰442000)
论大学英语课堂中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李 华1,徐 敏2
(1.湖北汽车工业学院 外语系,湖北 十堰442000;2.丹江实验小学,湖北 十堰442000)
为了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有效培养、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根据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有关理论依据,文章结合教学内容,从三个方面就培养、提高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做了分析:跨文化意识、跨文化交际的技能、提升学习的能力。
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课堂教学
一、引言
人类进入21世纪,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更为密切。作为国际交流工具的英语被更为广泛的使用。这就对我国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提出了新要求。然而,长期以来,我国大学英语教学过于偏重英美文化的导入,而不太重视汉语文化的导入。这不利于培养、提高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有鉴于此,本文拟就大学英语课堂中如何提高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做一些分析。
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界定
顾名思义,跨文化交际就是指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的交际,换言之,就是指本族人与非本族人之间的交际、种族内部的亚文化之间的交际。据此,我们大致上可以将跨文化交际分为种族间的交际、民族间的交际、国际间的跨文化交际。为了便于讨论,本文所言的跨文化交际主要是指国际间的跨文化交际。
关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具体含义,国内外学者已有相关论述。高一虹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指的是进行成功的跨文化交际所需要的能力或素质[1]P21。毕继万则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是语言能力、非语言能力、跨文化理解能力和跨文化交际适应能力等方而的综合能力[2]。文秋芳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包括交际能力 (交际能力由语言能力、语用能力及策略能力组成)和跨文化能力(由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对文化差异的宽容性以及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组成)[3]P34。而美国社会语言学家Hymes认为,交际能力包括4个重要参数:语法性、适合性、得体性和实际操作性,其中适合性和得体性的实质就是语言使用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4]。关于交际能力,Canale和Swain说得更为具体,交际能力包括语言能力、社会语言能力、语篇能力和策略能力[5]。
由此可见,对我国大学学生而言,跨文化交际能力就是指在英语文化情境中如何适宜地使用英语知识。从大学课程设置情况来看,我国高校均设置大学英语这门课程。开设大学英语课的目的之一就是要提高大学生的英语水平。而大学生的英语水平就应该包括跨文化交际能力。因此,很有必要在大学英语课堂中培养、提高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培养、提高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必须要从培养大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入手,进一步发展其跨文化技能,改变、提高大学生的学习方式与认知方式。在此过程中,大学英语教师必须要认真分析大学生的人格以及个体差异因素,真正做到针对性地开展大学英语教学。
(一)培养跨文化的意识
所谓的跨文化意识是指对中国文化与英美文化之间关系的认知、意识及理解。这里首先包含一种意识,即对英汉两种不同文化的地区社会差异的认知,同时也包括大学生对汉语与英语所承载的文化以外的一系列文化的认识。具备了这种意识能力,就能在英汉这两种文化的语境中,从容应对各种经济、文化的交流。那么,在大学英语课堂中,如何才能培养、提高大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呢?
1.适当导入中国文化
“对待母语、母语文化的态度与对待外语、外国文化的态度是互动的;对于母语、母语文化和对于外语、外国文化的掌握是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6]P27这表明,只有对中国文化有深刻的了解,才能成功地开展跨文化交际。也就是说,大学生只有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了充分的认识和积累,才能对英美文化有更深的理解,才能体现出其宽容的跨文化之人格。大学英语课堂不仅仅是英美语言知识及文化的导入,还要重视中国文化的导入,加强跨文化交际中英美文化与中国文化之间的互动。然而,多数大学英语教师在大学英语课堂上只注重英语文化传授,而忽视了中国文化导入。由此可见,大学英语教师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要有意识地导入中国文化知识,增强大学生中国文化意识,促使他们熟悉英汉两种文化间的异同,不断增强跨文化的意识。这样就为学生今后的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们就能够在具体的国际交际中,合理运用英美文化知识,恰当地外国朋友介绍、传播、宣传中国文化,从而增进彼此的相互了解。
2.引导学生正确评价英汉文化的差异
众所周知,英语与汉语属于两个不同的语系,两者之间就存在一定的差异。那么,我们该如何评价两者之间的差异?对此,笔者认为,在大学英语课堂上,教师很有必要引导学生学会正确评价英汉文化之间的差异,并能够灵活运用两者之间的差异来应对、处理跨文化交际中出现的各种情况。实践证明,熟悉、了解英美文化知识并非就能理解该文化。这就需要教师在大学英语课堂上结合教学内容,引导学生用批判性的眼光去看待英美文化,尤其是英美文化中深层的部分。如此一来,学生不仅学会如何把英美文化中优秀的、对我国经济文化建设有益的部分引入到中华文化,还要把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介绍到英美国家,让更多的外国培养了解中华文化,从而有力地促进跨文化交际。
(二)发展跨文化交际的技能
跨文化交际的技能包含哪些方面的内容?严明认为这些技能包括:(1)将原文化与其他文化相联系的能力;(2)文化敏感性以及运用一系列策略与他国文化主体接触交流的能力;(3)充分扮演文化交流中介的角色并恰当处理交流中的误解和矛盾的能力;(4)克服文化定势的能力[7]P141。这说明,对我国当代大学生而言,上述的技能就是克服已有的中国文化定势,在与英美国家朋友、人士接触过程中,适当运用一些列语言策略,尽量减少、避免由英汉文化差异而引起的误解及矛盾。那么,在大学英语课堂上,教师该如何培养学生这些方面的技能呢?
1.加强文体学的知识
我们知道,文体学是研究文体的一门学科,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意义上的文体学,就是研究各类不同文体(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的语音、词汇、句法以及语篇特征。而狭义意义上的文体学则是研究各类文学体裁(诗歌、小说、散文)的语言特点与语言风格。此外,文体学还研究使用中的任何语言变体,包括日常对话、演讲、广告、政论、新闻报道、业务信函、法律文件、科技报告以及外交文书等。正因为如此,文体学也是一门应用语言的学科。一言蔽之,文体学就是研究语言系统在社会中的具体运用。成功的跨文化交际离不开恰当、得体的使用语言,而语言的使用必须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以及交际的对象等。要达到这个目标,教师必须要在大学英语课堂上强化文体学知识。当然,具体如何在大学英语课堂上强化文体学知识,则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及课堂教学的具体内容,灵活处理。
2.剖析深层次的英美文化
关于文化的划分,可以依据时间、地域、种族、性质等加以不同的分类,如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一般而言,物质文化属于表层的文化,这种文化比较容易理解,而深层次的精神文化则不是那么容易理解。我们知道,英汉文化是处于不同地域的文化。那么,对于大学英语教材中深层次的英美文化,大学英语教师该如何引导学生把握呢?对此,我们认为,可以通过两个方面加以解决。以课文Five Famous Symbols of American Culture为例,一方面,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进行教学。具体而言就是,笔者把50个学生分为5个学习小组,要求各个小组课前要查找有关资料,课堂上进行讨论,并且每个小组选派一个同学代表小组进行陈述本小组的意见。通过讨论,学生对于象征美国文化5个标志有了较为全面的理解,经过小组代表的方言,学生就能在更高层面理解美国的文化。最后,教师需要做必要的总结,此举有助于学生加深对美国深层次文化的理解、把握。另一方面,对于象征美国文化的5个标志,教师可以通过对比的方式(见下表),也就是把美国文化的5个标志与5个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标志进行对比分析。有比较才有鉴别,经过比较,势必加深学生对美国文化的理解、把握,特别是深层次的文化。
3.模拟真实的语言情景
语言学习离不开一定语言情景。在大学英语教学课堂上,虽说缺乏真实的英语语言情景,但我们是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模拟、设置一些真实的语言情景,以此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从而提高大学英语的教学效果。以教授Going Home(陆陪敏主编、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的《现代大学英语》[2006年版])为例,笔者让学生自由组合4个学习小组。每个小组均要根据Going Home的内容,进行表演。在准备表演的过程中,学生必须要熟悉课文的内容,然后才能具体分工合作,才能完成表演的任务。课后,大部分学生对笔者所采用的教学模式表示欢迎。
(三)提升学习的能力
大学教育不仅要提高学生的“学历”,更要提高学生的“学力”,即学习能力,学生今后在工作中的学习能力。就英语学习而言,大学英语教学有责任教授学生一些英语学习的技巧、方法等。而学习能力是由多种要素构成,如语言与交际意识、基本语言技能、学习方法和探索方法等[7]P142。这些均需要教师的引导,尤其是语言与交际意识、基本语言技能。因此,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授人以渔”,而不是“授人以鱼”。毕竟,语言学习能力是在学习实践中发展获得的,它能够使学习者有效地自如应对新的语言学习挑战,明确选择性的存在,抓住并充分利用机会[7]P142。
四、结语
在国际交往日益频繁的今天,我们必须具备一定跨文化交际能力。但事实上,不少人恰恰缺乏这种能力,包括不少在校大学生。为此,很有必要培养、提高大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本文结合教学实践对此从三个方面做了论述,即跨文化意识、跨文化交际的技能、提升学习的能力。诚然,本文只做了简单的论述。关于如何进一步培养、提高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尚有待于更深入的研究分析。
(注:本文系湖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研究课题:《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大学生英语学习现状调查和影响因素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编号:2009B006)
[1]高一虹.语言文化差异的认识与超越[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2]毕继万.跨文化交际研究与第二语言教学[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8,(1):71-73.
[3]文秋芳.英语口语测试与教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4]Hymes,D.On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J].In Pride and Holmes,(eds)Sociolinguistics[C].Penguin,1971.
[5]Canale,M.From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to Communicative Language Pedagogy [J].In J.C.Richards and R.W.Schmidt(ed.). Language and Communication.London:Longman,1983.
[6]胡文仲,高一虹.外语教学与文化[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1997.
[7]严明.跨文化交际理论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