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英文电影片名翻译

2012-10-28宋红波

关键词:译者生态语言

宋红波,余 芳

(武汉科技大学 外国语学院,湖北 武汉 430065)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英文电影片名翻译

宋红波,余 芳

(武汉科技大学 外国语学院,湖北 武汉 430065)

电影是介绍和交流文化的一种重要媒介,作为传承文化的一个载体,其沟通、交流的桥梁、纽带作用不容小觑,而电影片名作为影片的点睛之笔,它的翻译又是重中之重。本文从生态翻译学的视野出发,以“三维”翻译原则为指导,探讨了英文电影名的翻译策略和方法,以突出译者的“多维度选择性适应”。

片名翻译;生态翻译学;“三维”原则;选择性适应

一、引言

随着中外文化交流不断加强,外国电影作为文化传播的一种方式,被大量地引进我国国内。电影片名是电影的商标,对影片的传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在大量外国电影蜂拥而入的今天,片名的翻译有着极强的导视作用,是电影吸引观众的重要一环(吴爽,2005)。通过研读以往各期刊著作,笔者发现目前对英文电影名的翻译研究,主要是从功能目的论,语境适应论,翻译策略和方法(直译或意译,归化或异化)以及中西文化差异等方面进行的。

生态翻译学的概念是是近年来由国内学者胡庚申(2008)提出的全新翻译理论,束慧娟(2010:39)曾从此角度出发探讨了公示语的翻译策略,而鲜有人把此理论与电影片名的翻译联系起来。本文将尝试用生态翻译学的“三维”原则指导电影片名的翻译,以期为片名翻译提供一个不同的视角。

二、生态翻译学理论

生态翻译学的概念是是近年来由国内学者胡庚申提出的全新翻译理论。它是一种生态学途径的翻译研究,抑或生态学视角的翻译研究。

胡庚申(2008)把翻译定义为“译者适应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进一步分析一下,该定义特别强调翻译过程中两个方面内容——翻译生态环境和译者适应选择。生态环境这一概念仅从字面上就可以看出远远大过了传统所说的语境概念。生态环境不只是语言环境,更是涵盖了文化、交际、社会等方方面面的原文世界和译者所面对的世界。由此可见生态翻译学将翻译活动放在了一个更广阔的视角下,而不只是局限于语言层面的对等视角。从另一个强调的内容——译者适应选择,可以看出生态翻译学强调译者为中心的地位,因此从生态翻译学的角度看,翻译的过程应该是译者适应和译者选择的交替循环过程(束慧娟,2010:39)。

生态翻译学对翻译的本质、过程进行了新的描述和解释,从而也给译者提供了新的翻译方法以及翻译原则。译者进行翻译时,需要从“三维”(语言维、交际维、文化维)着手,使译文能够达到多维转化的程度。翻译原则也被定义为“多维度的选择性适应与适应性选择”(胡庚申,2008)。

三、英文电影译名的特征

鉴于生态翻译学强调翻译过程中,要从“三维原则”着手,使译文能够达到多维度转化以及选择性适应,所以我们有必要首先对英语电影名的中文译名特征进行探讨,这样才能使翻译达到真正的功能对等,使中文译名更能吸引目的语观众的眼球,激起他们的观看欲望。

英文电影译名具有三大特征:

(一)语言形式

1.押韵对称,和谐之美。体现在西方电影片名翻译上的,不仅是意象上的和谐,也强调韵律上的和谐。译制片名好用四字短语,极富对称美,给人以平衡稳重的感觉。如,We Were Soldiers《征战岁月》,Blood and Sand《碧血黄沙》,Salt of the Earth《社会中坚》,The Parent Trap《天生一对》等等。设想,若是把Blood and Sand直译为《血与沙》,或是把We Were Soldiers译为《我们当兵的日子》,魅力必定暗淡不少。而也正是因为如此,Gone with the Wind的译名《乱世佳人》才会比《飘》要更流行、更受好评。

2.中文片名多以事件和主题等抽象概念为主,因此片名中动词出现频率高,且多使用形容词掌控整部电影的基调。具有上述特点的片名,如The Fugitive《亡命天涯》,Cast Away《荒岛余生》,Leon《这个杀手不太冷》等;将Hamlet译为《王子复仇记》,或是Oliver Twist译为《雾都孤儿》更符合我国的习惯,而非直接译为主人公的名字。因此,我们可以说,中文片名较为华丽,这也是汉语语言本身的一个特点,同时只有这样的语言才能更有效地引起有如此语言背景和文化背景的中国观众的关注。

(二)艺术形式

中文片名极具音韵美,意境美,言简意赅,吸引眼球。中文译名正如中国传统国画一样,追求高远、宁静、空灵、太虚之境,偏好于具有象征性或富有诗意的题目,这样就更符合中文观众的语言表达习惯,更能拉近他们与影片的心理距离,更好地传达原影片名称里的文化内涵或审美情趣(肖愈,2009)。此类妙译的典范如:Earthquake译为 《惊魂夺命》,The Mask译为《变相怪杰》,Die Hard译为《龙胆虎威》,Top Gun译为《壮志凌云》等等。如把Ordinary People译名《普通人》就会显得平淡苍白,难以产生审美需求,而《凡夫俗子》则更好地体现了汉语四字结构的音韵美效果。

(三)文化形式

中文片名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常用典故诗赋,富含古典之美,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如:The Bathing Beauty《出水芙蓉》,Wizard of OZ《绿野仙踪》,这些译文都带有浓重的汉文化色彩,易于中国观众接受。此外,影片Forrest Gump《阿甘正传》的翻译颇有借用鲁迅先生所著《阿Q正传》的味道,“正传”一词的妙用既高度概括了影片内容,又顺应了中国民俗文化(中国从《史记》开始就有“正传”,“外传”)。

四、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英文电影名翻译

生态翻译学要求译者在进行翻译时,需要从语言维、交际维、文化维此“三维”着手,使译文达到多维转化的程度,并实现多维度的选择性适应,也就是说,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要结合目的语文化、语言规范以及受众群体的欣赏层次进行语言转换的艺术再创造,讲求译名的“大众化、通俗化、口语化和艺术化”(包惠南,2001),提供审美愉悦,吸引观众,起到广告促销的作用。

(一)语言维

1.转换语言结构,顺应语言之美。英语电影片名的翻译要根据中文读者的语言习惯来选择适当的语言结构、语言风格和表达方法,采用汉语读者易于接受的语言形式——四字结构。表1中的这些译名都用了四字结构,这样译出的片名言简意赅,铿锵动听,不仅表现了原文的神韵,提高了文字的表现力,又增强了译文的可读性和吸引力。

表1

2.原片名为名词时,宜动词化或添加形容词。汉语中名词的语音效果过于平实,表现力上不如形容词来得生动,也不具有动词的冲击力,所以以名词作片名的英文电影,我们往往把名词译为动词短语或主谓结构。如The Rock(勇闯夺命岛)、Home Alone(小鬼当家)等;此外,为增强片名的感染力,还可以在名词前用生动形象的形容词来加以修饰,Speed译名《生死时速》则将紧张和刺激感带给了观众,再现了跌宕起伏的情节和扣人心弦的旋律。

(二)交际维

因为电影具有商业性质,故电影名应该与不同层次观众的欣赏水平和审美情趣相顺应,在电影与观众之间搭建起一座桥梁。

一方面使观众更好地了解有关电影的主题内容,The Piano若直接译为《钢琴》便会索然无味,观众肯定也不明白这部电影到底要讲什么,所以在翻译该片时要加以修饰,译为《钢琴别恋》。Best Friend’s Wedding《新娘不是我》用简洁的句子更好地将影片的内容传达出来,更能吸引观众的注意力,给观众留下悬念。

另一方面译名要新奇醒目,刺激观众的观看欲望,如:Sister Act《修女也疯狂》、The Bachelor《亿万未婚夫》、Bullets Over Broadway《子弹横穿百老汇》等。再如美国影片Ghost若直译为《鬼》,虽然字面上忠实,却极易误导中国观众,而翻译成《人鬼情未了》却很好地传达了该影片的内涵和主题。“汉字‘人’‘鬼’在视觉上给中国观众以强烈的冲击,显示了主人公阴阳两隔、难以相聚的情境,提示了生死离别、刻骨铭心的爱情故事,又能引起观众心灵上的震撼,激起观众强烈的观看欲望”(贾立莹,2009)。

再者,要增强译名的艺术性,使译名既贴近又传神,引发观众的美感共鸣。 自然贴切,优雅别致的译文片名总是能唤起观众的审美情趣,激发他们的审美愉悦。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以深入浅出的语境再现,优美生动的语言将原片的暗含信息明示,这样的片名,除了可以带给观众美的意境,也一语中的,切中影片主题,提供出最佳的译文效果。如:Sleepless in Seattle《缘分的天空》、Billy Elliot《舞动人生》、Legally Blonde《金法尤物》等。再如美国影片A Walk in the Clouds描写一对青年男女在弥漫花香的葡萄园中动人的爱情故事。译名《云中漫步》读来充满诗情画意,让人浮想联翩,仿佛看到了“云朵般纷飞的葡萄花,也闻到了沁人心脾的芳香”,而且“译名雅得有分寸,意象美好,寓意悠长”(何跃敏,1997)。

(三)文化维

翻译是将一种文化环境里产生的作品移植到另一种文化环境里的跨文化活动,在这个翻译过程中,原语文化和译语文化都在以不同方式起着这样那样的制约作用。而一部电影及电影片名又总是浸润在该民族的文学、历史等构成的文化体系中,加上所属文化圈的隔膜,往往不为处于另一文化体系中的人们所知晓,成为语际转换中的“超语言因素”和理解与交际的障碍(李成,2008),因此是否与民族心理,民族文化契合,是电影片名翻译成败的关键之一。

所以,在翻译的过程中只有考虑到国人的语言习惯与文化接受能力,用最自然、最习惯的语言进行翻译,才能使译名完全被观众所接受和理解,进而收到好的效果。好莱坞大片Batman和Spiderman的译名 《蝙蝠侠》、《蜘蛛侠》和动作片Ocean’s Twelve的译名《十二罗汉》十分具有中国特色,“侠”这点睛一字传达了中国人根深蒂固的侠义精神和对侠文化的追求,而“罗汉”则是中华民族特有的名称。

美国电影《魂断蓝桥》的翻译被认为是翻译的上乘之作。电影原名Waterloo Bridge,讲述的是二战期间一个凄美的爱情悲剧,片名中的滑铁卢大桥既是男女主人公美好爱情开始的地方,也是女主人公最终香消玉殒的所在,在影片中有着重大意义,若直译为《滑铁卢桥》,不仅不能传达出影片的情节,而且还会误导观众先入为主地以为这是一部与拿破仑或滑铁卢战役有关的纪录片。译者为了让片名具有文化品味,突显感情色彩,借用了我国古代象征情人聚散的“蓝桥”意象,将“滑铁卢桥”转译为“蓝桥”,再加上“魂断”二字,暗示悲剧性结局,不仅吻合剧情,而且典雅蕴藉(贾立莹,2009)。这样就成功避免了中国观众由于地域文化差异、历史背景知识缺乏而引起的迷惑,同时在韵律上也更整齐,传神之至、引人入胜。

Lolita实为影片中女主角的名字,若直译为《洛丽塔》,不熟悉这部小说的观众乍看会觉得非常一般,没有吸引力。这部影片实际描写的是恋童癖这一畸形的爱恋,于是有人使用了《一树梨花压海棠》这一译名,此诗句出自宋代苏东坡嘲笑好友词人张先的调侃之作。据说张先在80岁时娶了一个18岁的小妾,东坡就调侃道:“十八新娘八十郎,苍苍白发对红妆。鸳鸯被里成双夜,一树梨花压海棠。”梨花者,老也,指的是白发的丈夫,海棠则娇艳欲滴,指的是红颜少妇。以“梨花”和“海棠”暗指“白发”与“红颜”,而一个“压”字连接两者,境界全出,道尽无数未说之语,堪称一绝(贾立莹,2009)。

五、结语

影片名好比电影的门楣,它既要反映影片的中心内容,还要简短、新奇,以吸引观众。生态翻译学的“三维”原则为英文电影名的汉译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它强调译者在语言,交际和文化上的多维度选择性适应,使译名兼具生动性,文化性和艺术性,达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为影片增添光彩。

[1]包惠南.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

[2]何跃敏.当前西片译名中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翻译,1997,17(4).

[3]胡庚申.生态翻译学解读[J].中国翻译,2008,(6).

[4]贾立莹.从韦努蒂翻译理论看英文影片名翻译策略[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0(4).

[5]李成.从文学意向的重构简析电影片名的英汉翻译原则[J].电影评介,2008,(16).

[6]束慧娟.生态翻译学视角下公示语的翻译[J].上海翻译,2010,(2):39.

[7]吴爽.从目的论角度看电影片名翻译中的“混乱”[J].电影评介,2005,(7).

[8]肖愈.从西方电影片名的翻译看中国文化[J].华夏文化,2009,(1).

猜你喜欢

译者生态语言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译者的适应与选择
“生态养生”娱晚年
住进呆萌生态房
语言是刀
生态之旅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
我有我语言
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