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监管的有效性研究

2012-10-26吕江林

江西社会科学 2012年11期
关键词:充足率商业银行资本

■黄 光 吕江林

一、引言

资本充足率是衡量银行综合经营实力和抵御风险能力的重要指标,贯穿于商业银行设立和经营的全过程中。资本充足率监管作为银行监管的核心内容,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监管是随着我国银行体制改革进程而建立并不断向前发展的。1994年,中国人民银行首次发布了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计算方法和最低要求。之后几经调整、完善,最近一次是我国银监会基于以巴塞尔III为核心的国际新监管标准和我国国情,于2012年6月8日发布的《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以下简称《资本办法》)。该《资本办法》将成为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商业银行资本监管的指针。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监管有效性的研究可以画上句号,事实上,无论国内外,这方面的研究尚有待深入。

十多年来,国内外学者围绕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监管的有效性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资本充足率监管对降低银行风险的作用;二是资本充足率监管对银行经营效益的影响。

国内外学术界关于资本充足率监管能否降低银行风险的问题,有着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资本充足率监管能有效降低银行风险。如Staub[1],Konishi和Yasuda[2],Jacques和Nigro[3],杨光美和贺光宇[4]的研究就证明了这点。另一种观点则认为资本充足率监管降低银行风险的有效性甚为微弱。如汪冬梅、王爱国、刘廷伟的研究表明实施资本充足监管尽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银行信贷风险,但这种影响是短期和不连续的,资本充足监管的长期有效性明显不足[5]。刘晓星等对我国14家上市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水平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现阶段对资本充足率的监管尚不能有效实现银行不良贷款率的下降[6]。

关于资本充足率监管对银行经营效益的影响,国内外学者也有着不同的研究结论。如Ediz et al.运用随机效果纵向回归模型研究了英国银行业1989—1995年的相关详细数据,结果表明英国实行资本充足率管制取得较好效果,在不影响银行对资产选择的情况下增加了银行的稳定性[7]。吉琴田就资本充足性监管对我国商业银行绩效产生何种影响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资本充足率监管对银行绩效影响显著[8]。而钱海刚等在对我国14家上市银行2006—2007年的混合数据回归分析后则发现,我国上市银行资本充足监管有效性并不明显,资本充足率高低和银行收益并不存在明确的正向或负向关系[9]。

我们认为:对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监管有效性,分别从降低银行经营风险和提高银行经营绩效两方面展开研究是有意义的,也是必要的。但是商业银行在具备自负盈亏的企业特征的同时,又因作为一种特殊的准公共企业而具有鲜明的社会性特征。并且,其企业特征和社会性特征是同等重要的,我们讲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监管的有效性,必须是同时结合这两方面的特征进行研究,仅仅局限于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监管对降低银行经营风险或提高银行经营效益等企业特征的有效性研究,无论结论是肯定还是否定,都是片面的。本文结合商业银行企业特征和社会性特征,通过研究资本充足率监管对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改革转型和强化对实体经济服务的影响,以达到综合评价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监管有效性的目的。

二、理论架构

2007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全球主要经济体经历一次冲击,世界经济形势复杂严峻,发达经济体遇到二战以来最为严重的经济困局,新兴经济体面临经济下滑与通胀双重压力。作为重要的新兴经济体国家之一,我国经济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矛盾和问题仍很突出,经济增长下行压力和物价上涨压力并存,金融、房地产等领域潜在的风险不容忽视,银行业也面临着改革转型的巨大压力。笔者认为,在这样的宏观经济背景下,真正有效的资本充足率监管必须有利于提高银行风险管理水平、盈利能力,能够通过影响银行的资产配置,合理扩张信贷规模,优化信贷结构,促进银行改革转型,实现对“三农”、小微企业等实体经济的金融支持。

(一)资本充足率监管与商业银行风险管理

银行的资本是其自身拥有的或者能永久使用支配的资金,是用于防范贷款、投资等损失风险,从而保护股东、存款人和其他债权人的利益不受损失。它具有消化风险损失的性质,是银行稳健经营的基础。从本质上讲,银行的资本管理就是风险管理,资本约束就是风险约束,资本充足率监管就是对风险的监管。反思本次国际金融危机,金融监管的缺失是危机爆发的主要根源。进入“后危机时代”,世界各国的金融监管当局都采取更为谨慎的态度,大幅提高对银行业资本金的要求,对投资者实行更为严格的审查,金融监管力度明显加强。在“后危机时代”,我国监管当局实施更为严格的资本充足率监管,其根本目标是推动银行从经营策略、制度安排和技术手段等方面入手,不断强化自身的风险管理能力,改善自身的风险状况,增强银行体系的稳健性,进而提升整个金融经济体系的安全稳健程度。提高银行的风险管理水平是监管当局实施资本充足率监管的主要目标之一,也是银行经营管理历程中的重要任务之一。

(二)资本充足率监管与商业银行改革转型

在过去的十几年,我国银行业实现了与我国经济的同步发展,各项经营监管指标持续向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骄人成绩。但处于“后危机时代”的我国面临着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经济结构调整、金融监管变革等环境的重大变化,相应的,我国银行业也存在一系列薄弱环节:一是过度消耗资本、过度依赖争相吸收存款以支撑信贷扩张的粗放的发展模式;二是过度依赖于存贷利差的盈利模式;三是过度依赖对大企业、大项目,或者说对政府背景下的项目的贷款所产生的增长和盈利这种简单的发展方式;四是过度依赖跨地区扩张维系业务雷同条件下的同业恶性竞争,这四个方面都是不可持续的。面对更为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环境,我国商业银行要以《资本办法》的要求为立足点,不断强化商业银行的资本约束机制,制定科学的发展战略,推动商业银行从高资本消耗的规模扩张模式向资本节约的内涵发展模式转变,逐步改变单纯追求规模、速度和市场份额扩张的粗放式发展规模,避免同质化的竞争,重塑核心竞争力。

(三)资本充足率监管与商业银行强化对实体经济的服务

百业兴则金融兴,百业稳则金融稳。实体经济对银行的发展起着基础性的作用,稳健的实体经济是银行赖以生存的土壤。同时,银行又主要以其信贷资金为依托引领各生产要素在社会经济活动中进行配置。银行业与实体经济之间有着互为唇齿、相互依托的关系。由于世界金融利益集团自我膨胀,进行过度冒险的金融创新和过度使用金融行业杠杆,社会资本脱实向虚、以钱炒钱,金融和实体经济部门脱节,最终导致此次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危机时代”以来,受国际经济形势的影响,我国经济的结构性矛盾和发展模式的不可持续性问题日益突出,经济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在这种形势下,加强对银行的资本充足率监管,以促进银行更有效地为实体经济服务,就显得尤为重要。当前,我国实行资本充足率监管,应当有利于引导银行优化资产结构,合理信贷规模和资源配置,通过“有保有压”,将宝贵的信贷资源投向战略重点和新兴产业,加大对“三农”、小微企业、个人等实体经济的金融支持。刘斌研究资本充足率对我国贷款的影响时发现,从总量上看,资本约束对贷款、产出及物价均有一定的影响[10]。这一研究结果与本文的观点不谋而合。

三、研究设计

(一)变量解释

1.被解释变量

不良贷款率 (RISK):用于衡量银行风险管理水平,即次级类贷款、可疑类贷款、损失类贷款之和与各项贷款的比例;中间业务收入比率(IBI):用于衡量银行改革转型的程度,即中间业务收入与营业净收入的比例;信贷资产占比 (LOAN):即银行各项贷款占总资产的比例。由于商业银行支持实体经济最主要的表现形式就是信贷投放。因此,本文用信贷资产占比这一指标来衡量银行对实体经济服务的力度。

2.解释变量

资本充足率(CAR):即资本总额与加权风险资产总额的比例。

3.控制变量

GDP增长率(GG):即本期GDP实际值较上期GDP实际值的增量与上期GDP实际值的比例,这是同比增长率;存款与资产的比例(SA):即银行各项存款与总资产的比例;银行规模(SIZE):即银行资产总额,以对数表示。

(二)模型设计

本文运用Eviews6.0软件,通过Correlated Random Effects-Hausman Test,构建银行风险管理固定影响变截距的面板数据模型、银行改革转型和信贷规模随机影响变截距的面板数据模型,具体形式如下:

式中:i=1,2,…,11,分别对应工商银行、光大银行、华夏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民生银行、浦发银行、深圳发展银行、招商银行、中国银行和中信银行;被解释变量 RISKi=(RISK1,RISK2, …,RISK11)、IBIi=(IBI1, IBI2, …, IBI11)和 LOANi= (LOAN1, LOAN2, …,LOAN11)分别是11家银行不良贷款率、中间业务收入比率和信贷资产占比的时间序列;解释变量CARi=(CAR1,CAR2,…,CAR11)是 11 家银行资本充足率的时间序列;控制变量GGi、SAi、SIZEi分别是11家银行GDP增长率、存款与资产的比例和银行规模的时间序列;ai、bi和 ci为常数项向量;a1i、a2i、…、a4i,b1i、b2i、…、b4i,,c1i、c2i、c3i为回归系数向量;u1i、u2i和u3i为随机干扰项向量。

(三)样本的选取与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目前我国16家上市银行中的11家银行,即工商银行、光大银行、华夏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民生银行、浦发银行、深圳发展银行、招商银行、中国银行和中信银行作为样本,对其2007—2011年的面板数据进行分析。样本银行的数据主要来自Wind咨询数据库、Resset数据库和各银行年报。

四、实证结果与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分析

表1—表3描述了本文选取的11家银行的风险管理水平、资本充足率和资产利润率等指标的数据特征,其中表2、表3中的所有数值均为样本银行各指标的均值。从风险管理水平看,样本银行的不良贷款率较低,五年间的总体平均不良贷款率仅为1.44%,数值最大的中国银行也只有2%,各样本行间差异不大,且整体不良贷款率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从信贷资产规模看,样本银行五年间的信贷资产占比均在50%左右,数值最大的民生银行为59.52%,数值最小的中国银行为48.28%,五年间的信贷资产规模占比波动不大;从资本充足率看,样本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大部分均远高于8%的监管要求,数值最大的中国银行为12.69%,数值最小的深圳发展银行为8.93%,且五年间总体平均资本充足率数值增幅较大;从中间业务收入比率情况看,样本银行五年间的平均中间业务收入比率为14.92%,各样本银行间差异较大,数值最大的招商银行为19.40%,数值最小的华夏银行仅为7.26%,五年间平均中间业务收入比率呈持续增长态势。

表1 样本数据的统计性分析一

表2 样本数据的统计性分析二

表3 样本数据的统计性分析三

(二)回归分析

我们运用面板模型作回归分析,回归结果见表4。由表4可以观察到我国资本充足率监管对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改革转型和强化对实体经济服务这三个方面产生的影响:

1.资本充足率监管对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影响

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与风险管理水平不显著相关,说明我国银行的资本充足率监管对银行风险管理水平的影响不明显。同时,我们也观察到,GDP增长率对银行风险管理水平的影响也不显著。而银行规模与风险管理水平显著负相关。

2.资本充足率监管对商业银行改革转型的影响

由表4可以看出,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与中间业务收入比率不相关,说明“后危机时代”我国的资本充足率监管并未对银行的改革转型产生明显的影响。同时,我们也发现,中间业务收入比率随着银行规模的扩大而上升,“风险越高收益越大”的一般规律也在结果中得到间接显现;而GDP增长率对银行资产利润率的影响也相对不显著。

3.资本充足率监管对商业银行强化对实体经济服务的影响

由表4可以看出,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与信贷规模显著负相关,资本充足率每提高1%,信贷资产占比就下降0.8929%。为了应对全球经济形势恶化对我国经济造成的冲击,我国采取了包括“4万亿”投资计划在内的一系列经济刺激措施,使得银行放贷的冲动尤为强烈。在这种情况下,资本充足率监管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银行的盲目放贷行为,保证了银行在稳健、理性经营的基础上,切实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同时,“以存定贷”依然是银行坚守的发展原则。规模不断扩张的银行则会选择多元化经营,寻求新的增长点,不再只是一味地增加信贷规模,致使信贷资产占比减少。同时我们也发现,GDP增长率对银行信贷规模的影响并不显著。

五、结论与建议

从本文设计的银行风险管理模型、改革转型模型和信贷规模模型的实证分析结果看,我国资本充足率监管有利于商业银行强化对实体经济服务,而对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和改革转型的影响不明显。这表明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监管的有效性还有待提高。

表4 回归分析结果

深入分析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监管有效性不高的原因,发现这与我国现阶段的国情紧密相关,与我国商业银行的资本金补充机制密不可分。2007年之前,上市融资、发行次级债、政府注资等外源融资是银行补充资本金的主要来源。由于我国资本市场的不规范和相关制度的缺失,导致了堪称天文数字的银行融资和大量次级债的发行。银行能轻易地“抽血”股市来满足资本充足率的要求,也就使得银行资本充足率监管有效性不高,无法对银行风险管理、资产配置、改革转型产生积极影响。进入“后危机时代”以来,我国股市行情不景气。受此影响,商业银行的外源融资规模也急剧萎缩,利润转增的内源融资呈明显上升趋势,已成为我国商业银行最主要的资本金补充方式。目前,我国尚未实现利率市场化,在利率管制下存贷款利差较大,以致银行即使未能合理资产配置、优化资产结构、有效防控风险,也能有足够的利润来补充资本金,满足资本充足率监管的要求。这也就使得银行资本充足率监管的有效性大打折扣。基于上述分析,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不断规范我国资本市场运作。应不断完善资本市场基础制度建设,使银行为满足资本充足率监管要求而进行的再融资维持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避免出现银行轻易“抽血”股市的情况。这样可以防止银行再融资对股市造成巨大压力,影响资本市场稳定,也可以更好地发挥银行资本充足率监管的功效,迫使银行不断完善其资本金补充机制,加快发展利润转增的内源融资,优化资产结构,强化风险管理,提高自身的经营效益。

第二,逐步推进利率市场化进程。市场利率化是我国实行市场经济的必然趋势,我国应选择合适的改革时机,在宏观环境相对稳定时,采取先长期后短期、先大额后小额的方式,渐进式地推进我国存款利率市场化。短期来看,这会在一定程度上对主要依赖利差收入的我国银行业造成冲击,压缩其利润空间。但从长期来看,利率市场化有利于更好地发挥银行资本充足率监管的功效,迫使银行改变以资本消耗型业务为主的经营模式,大力发展中间业务等低资本消耗型业务,加快银行改革转型的步伐,实现自身健康、持续、稳健的发展。

[1]Staub Markus.Inter Bank Credite and Systemic Risk.Swiss Journal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1998,134(2).

[2]Konishi,M.,and Yasuda,Y.,2004.Factors Affecting Bank Risk Taking:Evidence from Japan.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28).

[3]Jacques,K.,and Nigro,P.,1997.Risk-based Capital,Portfolio Risk,and Bank Capital:A Smultaneous Equations Approach.Journal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49).

[4]杨光美,贺光宇.基于资本充足率要求的我国商业银行风险控制有效性研究[J].税务与经济,2012,(3).

[5]汪冬梅,王爱国,刘廷伟.基于风险视角的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监管有效性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2,(3).

[6]刘晓星,卢菲,王金定.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监管的有效性研究[J].广东商学院学报,2011,(2).

[7]EDIZ T,I MICHAEL,W PERRAUDIN.The impact of capital requirements on U.K.bank behavior.Federal Reserve Bank of New York Economic Policy Review,1998,10.

[8]吉琴田.我国银行业资本充足监管效应分析[J].时代金融,2011,(17).

[9]钱海刚,王常雄,孔貌.我国银行业资本充足监管有效性分析——以上市银行为例[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9,(4).

[10]刘斌.资本充足率对我国贷款和经济影响的实证研究[J].金融研究,2015,(11).

[11]产俊,冯钟文.我国商业银行资本金补充机制研究[J].海南金融,2011,(6).

[12]课题组.商业银行非信贷资产业务发展研究[J].企业经济,2011,(12).

猜你喜欢

充足率商业银行资本
商业银行资金管理的探索与思考
资本策局变
关于加强控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探讨
上市银行资本充足率“饥饿”蔓延
第一资本观
VR 资本之路
兴业银行:定增260亿元补充资本
我国商业银行海外并购绩效的实证研究
“零资本”下的资本维持原则
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