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竹林隧道软弱围岩段塌方治理技术研究*
2012-10-26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高攀科毛红梅宋秀清
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高攀科 毛红梅 宋秀清
斑竹林隧道软弱围岩段塌方治理技术研究*
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高攀科 毛红梅 宋秀清
一、工程地质概况
重庆至长沙高速公路斑竹林隧道,隧址属构造剥蚀浅切割低山区地貌(由一系列脊状山、坪状山组成),山顶海拔最高处为935 m,河谷海拔约555 m,地形最大切割深度约380 m,最大切割部位在进洞口段。左幅隧道进口段山坡坡向约206°,自然坡度约35°;出口段山坡坡向约354°,自然坡度约55°。右幅隧道进口段山坡坡向约141°,自然坡度约45°;出口段山坡坡向约18°,自然坡度约46°。按工程地质分区,隧址位于断裂带破碎岩石亚区和平缓褶皱半坚硬岩石亚区。隧址山体位于泥质、砂质碎屑岩分布区,组成山体的岩层为志留系中统罗惹坪群第二段(S2lr2),岩层以页岩、砂质页岩、粉砂岩为主,局部互层状发育,较软岩居多,其中粉砂岩、石英砂岩为硬岩(单层厚度一般小于1.0 m)。斑竹林隧道左线掌子面ZK35+191.8围岩属软质页岩,岩石呈水平层状,层间结合差,含泥化夹层,岩体软弱破碎,裂隙发育,有股状水流出,路线前进方向从左向右有一竖向断层,与路线夹角约15°,围岩稳定性差,埋深约130 m。
二、塌方形成过程及原因
1.塌方形成过程。斑竹林隧道左线ZK35+193.8~ZK35+ 191.8段,原设计采用s4b复合式衬砌类型施工,因地质因素(围岩破碎)影响变更为s4a复合衬砌类型,并增加超前锚杆;当掌子面开挖到ZK35+191.8时,拱部出现坍塌、掉块,路线前进方向左侧拱部坍塌较大,高2 m,有股状水从坍腔流出,不时有石块从拱顶坠落,为保证施工安全,施工单位立即停止施工;停工2 d后掌子面ZK35+191.8拱顶再次出次大面积坍塌,坍体将掌子面封闭,坍方量为300~400 m3,坍塌体主要由切割整齐大小不等的块石组成,估计坍方纵向长5 m,高7~8 m。斑竹林隧道软弱围岩段坍塌情况如图1所示。
2.塌方形成原因。隧道周边围岩属软质页岩,地质构造影响严重,节理发育,岩石被切割严重,形成了主要由块石堆积而成的围岩,块石间少有填充物,黏结力小,在未扰动的情况下处于平衡状态,开挖后形成新的临空面,应力重新分布,一旦有一颗块石失稳就有可能形成多米诺效应,进而产生大规模坍塌。隧道周边围岩均为块石堆积,围岩的自稳能力差(拱效应无法形成),隧道埋深在130 m的情况下无法承受其施加的巨大压力。地下水丰富,通过裂隙进入岩体,在地下水的软化、浸泡、冲蚀、溶解下加剧了岩体失稳,加速了层间移动。
三、塌方处理方案
对坍塌体围岩注浆,以改善围岩的物理力学性能,形成较为紧密的承压拱,进而提高围岩的自稳能力。由于前方掌子面坍塌,导致已施作好的格栅拱架下沉、变形,应对相邻初期支护段进行紧急加固处理,以防止塌方的进一步扩大。
1.塌方影响段加固。加固措施如下。
(1)设置临时钢支撑护拱。ZK35+191.8~ZK35+201.8段设置临时18工字钢拱架,纵向间距1 m,工字钢拱架间用Φ22 mm纵向连接筋相连,环向间距2 m。工字钢拱架的径向固定采用Φ22 mm径向药卷锚杆(长3.0 m),纵、环向间距1 m×3 m,梅花型布置,尾部焊在工字钢拱架上。每榀工字钢拱架拱脚设Φ22 mm锁脚锚杆(长3.5 m)4根。
(2)径向小导管注浆加固。ZK35+191.8~ZK35+201.8段拱部120°(圆心)范围内采取径向小导管注水泥-水玻璃双液浆加固,小导管(外径42 mm、壁厚3.5 mm)为热轧无缝钢管,长3.5 m,纵、环向间距1.0 m×1.2 m,梅花形布置。小导管前端呈椎状,尾部焊上Φ6 mm加筋箍,管壁四周钻8 mm压浆孔,但尾部1 m段不设压浆孔。
2.塌方段处理。处理措施如下。
(1)因该坍塌体松散无法成孔,故采用T60自进式锚杆先期注浆,同时为Φ42 mm小导管成孔创造条件,以便对坍塌体第二次补浆,进一步加强对坍塌体的加固。围岩段塌方处理措施如图2所示。
(2)T60自进式锚杆长12 m(地质超前探孔塌方区纵向长度10 m),环向间距40 cm,外倾角5°~10°,Ф42 mm小导管穿与T60自进式锚杆交叉布设,长4.5 m,外倾角10°~15°。
(3)ZK35+179.8~ZK35+171.8段采用Φ42 mm小导管作为超前支护,长3.5 m,环向间距0.4 m,纵向间距2.0 m,每环35根。
(4)坍塌体开挖采用三台阶法施工,ZK35+191.8~ZK35+ 171.8段按s5e复合衬砌类型施工。
3.双液注浆技术参数。水泥浆水灰比为1∶1,水泥浆水玻璃体积比为1∶0.5;水玻璃浓度为35波美度,模数为2.4;小导管注浆压力为0.5~1.0 MPa;管棚及R51自钻式锚杆注浆压力为:初压0.5~1.0 MPa,终压2.0 MPa;注浆参数应通过现场试验按实际情况确定,注浆量根据实际情况作相应调整。
四、施工注意事项
1.临时钢支撑支护18工字钢拱架与喷射砼之间的空隙用木楔塞紧,加大临时支护的受力点。
2.自进式锚杆施工前要按照方案要求准确定位,钻进时要掌握好施工角度,角度偏差过大会严重影响注浆质量。
3.该变更设计中固结坍塌体最为关键,应采用反复、多次注浆的办法保证注浆质量,并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注浆参数。
4.开挖必须是在水泥-水玻璃浆液凝固并达到强度后进行。
5.及时施作仰拱及二次衬砌。
五、监控量测及信息化管理
1.加强软弱围岩段监测工作。由于地下工程的复杂性和特殊性,在隧道施工过程中一般需要根据隧洞内外地质调查、洞内观察、现场监控量测及岩土物理力学试验等施工反馈信息,进一步分析围岩的物理力学参数,进而确定和修改隧道施工方法和支护方式。斑竹林隧道支护结构应用新奥法原理,采用复合衬砌,施工过程中必须进行现场监控量测,以便及时掌握围岩在开挖过程中的动态和支护结构的稳定状态,提供有关隧道施工的信息资料,通过对量测数据的分析和判断,对围岩-支护体系的稳定状态进行监控和预测,并据此制定相应的施工措施,以确保洞室周边岩体的稳定以及支护结构的安全。
2.软弱围岩段施工信息化管理。地下工程施工是动态的,可变因素多,施工过程中围岩的物理力学性能是不断变化的,施工方法和技术应根据实际情况确定。隧道施工决策要在施工阶段的地质技术、量测技术、施工质量控制技术的基础上进行,施工中应根据监控量测数据和实际施工情况,对围岩的力学状态、现有支护参数进行比较分析,及时调整结构设计参数。
六、结论
1.隧道软弱段围岩破碎带物理力学性能稳定性差,尤其是浅埋、偏压、高低应力、地下水丰富的软弱围岩段,围岩掉块、变形问题突出,塌方常有发生。
2.软弱围岩隧道塌方处治时,应立即停止施工,先分析塌方原因,待塌方体稳定后(停止掉块、塌方),迅速对封堵掌子面的塌方体及其邻近的塌方影响段进行自钻式锚杆、小导管等多种形式注浆、架设临时钢支撑等,及时加固塌方体和塌方影响段,同时加强一系列监控量测等信息化管理,待塌方体和塌方影响段稳定后,方可继续开挖。斑竹林隧道软弱围岩段塌方处理得当,效果良好,可供类似工程借鉴。
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科研项目“软岩隧道施工控制理论研究”(201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