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辅导员绩效管理的博弈分析
2012-10-26黄春建
◆黄春建
(许昌学院法政学院)
高校辅导员绩效管理的博弈分析
◆黄春建
(许昌学院法政学院)
随着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与专业化进程的加快和社会多元化对大学生冲击的加剧,绩效管理作为一种科学的管理方式,在辅导员队伍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绩效管理是辅导员队伍建设的一个长效工具,它对提高辅导员整体素质、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水平、促进学生素质培养具有重要作用。
博弈论作为一种方法论,是在给出参与人的效用函数和策略空间的前提下,每个参与人都做出自身最优策略选择,以追求个人效用最大化的实现。所以,博弈论与绩效管理的研究范式具有一致性,是完善绩效管理的一种很好方法。
一、绩效管理中个体理性和集体理性矛盾的分析
博弈论中的“囚徒困境”模型,是博弈论中的基本模型和范式。它假设两个参与人囚徒A和B分别关在不同的审讯室,隔离审讯,每个人都观察不到对方的选择。告知他们,如果两人都坦白,各判刑6年;如果两人都抵赖,会因为证据不足而被释放;如果一个坦白另一个抵赖,那么坦白的释放,抵赖的判刑10年。每个囚徒都有两种策略可供选择:坦白和抵赖。
用博弈矩阵可表示为:
B抵赖 B 坦白A抵赖 (0,0) (10,0) A坦白 (0,10) (6,6)
按照参与人是理性的假定,A和B都会选择最大化其个人支付的策略。很显然,双方都选择抵赖的结果即(0,0)对于两个人都是最有利的。但出于个体理性的需求,最终却达到了双方均坦白即(6,6)的纳什均衡。充分揭示了个体理性与集体理性之间的矛盾。从个人利益出发的行为往往不能实现团体利益的最大化,同时也揭示了个体理性自身的内在矛盾,从个体理性出发的行为最终也不一定能实现个人的最大利益,甚至会得到相当差的结果。
在高校对辅导员实行绩效管理的过程中,辅导员对自己的行为如何做出选择,取决于辅导员对各种影响因素的权衡。很多时候,辅导员出于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考虑,不情愿与其他成员合作,从而导致追求个体利益最大化的个人理性与实现集体整体目标的集体理性之间存在冲突,最终无法自发实现集体的最大收益。
由此可以看到,高校辅导员绩效管理中的博弈双方也是处于“囚徒困境”当中,对高校辅导员的绩效管理而言,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学校收益的最大,同时对辅导员进行监督考核,促进辅导员工作和自身能力的发展。但对辅导员个人而言,如果从自身的利益出发,尽管每个人都在努力,但往往绩效管理很难起作用,很难实现学校整体收益的最大。同时,在辅导员群体的竞争当中,也很难实现其个人收益的最大。
二、绩效管理固有体系束缚的分析
目前,虽然各个高校已经有了自成体系的辅导员绩效管理机制,但是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缺乏科学性、缺乏实效性、体系陈旧、不适应学校发展等。很多时候,很多人都意识到存在问题,但却很少人主动要求进行改进,或有人要求了,因种种原因不能及时修改。人质困境更逼真的反映个人理性与集体理性的巨大冲突,在一群人面对威胁或损失时,“第一个采取行动”的决定是很难做出的,因为它意味着将付出惨重代价。需要协调和个人牺牲才能有所收获的事情,做起来可能具有人们难以想象的难度。我们要注重对绩效管理现有体制的突破,摆脱现有体制中不合理因素和环节的束缚,但这也是一个很艰辛的过程。要想突破这种束缚,就要提升人的群体理性,加强沟通与合作,利用群体的力量,对不合理的束缚进行改进。
三、绩效管理目的的分析
博弈论认为,博弈收益的总和为正值的时候,博弈参与方的发展方向是向良性发展的。博弈收益总和为正值在博弈论中被称为正和博弈,是指博弈双方的利益都有所增加,或者是一方的利益不受损害,而另一方的利益增加,或者一方利益增加的程度大于另一方利益的损失,因而整个社会的利益有所增加。高校实施辅导员绩效管理的目的,是为了促进辅导员自身能力的提升,学校战略目标的实现。总体目标是好的,但在实际运行当中,由于成员的个体理性与集体理性存在冲突以及其他相关因素的干扰,有时并不能完全实现其目的。所以,在绩效管理过程当中,要注重引导成员实现正和博弈,无论个体出发点是自身利益还是集体利益,只要形成正和博弈,整体的最终收益就是增加的。
四、绩效管理博弈分析下的改进
1.利用重复博弈,制定长效机制
在人际交往中普遍存在囚徒困境:双方明知合作带来双赢,但理性的自私和信任的缺乏却导致合作难以产生。而且,如果博弈是一次性的,那么这必然加剧不合作的产生。重复博弈是指在博弈中,相同结构的博弈重复多次,甚至是无限次。
对未来的预期是影响我们行为的重要因素。一种是预期收益,我这样做,将来有什么好处;一种是预期风险,我这样做可能将来面临问题。这都将影响个人的策略。重复博弈促使了人与人交往关系的延续。当博弈只进行一次时,每个参与人只关心一次性的支付。但如果博弈能够重复多次,参与人就可能会为了长远利益而牺牲短期利益,从而选择合作策略。所以对辅导员的绩效管理,要制定长效机制,制度要有连贯性,可以做适当的修订,但不能对大方向经常变动,也不能因人、因事、因时而异,要能够使辅导员长期为学校进行服务。
2.通过有约束力的协议,从支付上进行改进
一般情况下,集体利益最大化不是博弈参与人的根本目标,人们在博弈中的行动准则通常是个体理性。如果一种制度只要求满足集体理性而不满足个体理性的话,就很难推行下去。所以需要设计一种机制,解决好个体理性与集体理性之间的冲突,在满足个体理性的前提下实现集体理性。这也是符合人的行为特征的。我们可以在博弈中通过制定“有约束力的协议”,改进参与人选择合作策略时的支付水平,使得参与人采取符合集体利益最大化行动,但个体利益受损或个体利益无法实现最大化时,能够得到有效的补偿。这样个体利益和集体利益之间的矛盾就可能被克服,从而使参与人按照集体理性进行决策和采取行为成为可能。通过对参与人支付结构设计的改进,我们可以找到破解囚徒困境的方法,找到个体理性与集体理性相统一的方法。
我们在实施高校辅导员绩效管理的过程中,要注重这方面因素的设计,要设计人性化的绩效管理体制,实行人性化管理,在实现学校大政方针的前提下,注重辅导员的自身的发展,实现其个人理性。
3.进行团体分解,对参与人进行规则强制,从奖惩上进行调节
奥曼在“无名氏定理”中指出,博弈中双方合作时得益最大,但若一方不遵守合作约定,必定是另一方合作者吃亏。所以需要引入惩罚机制:谁违约,就要处罚他,使他不敢违约。博弈一方之所以会与另外一位合作,只是因为他知道,如果他今天被骗,明天还能对欺骗实施惩罚。所以对博弈中的参与人进行规则强制,从奖惩上进行调节。
当团体人数很多时,一个或少数几个人很容易采用非合作策略。究其原因,单个个体或少个个体对集体的影响比较小,因而不太容易被察觉;或者这些不不能及时发现,因而不会受到惩罚;或者,集体中的其他参与人惩罚不合作者的成本太高,因而不去进行惩罚。而团体人数较少时,更可能出现自愿遵循规则行为。另外,在大型团体中,依赖自愿遵循行为,容易诱发搭便车现象,搭便车的人多了,就会出现集体的囚徒困境。
所以我们在实施辅导员绩效管理的过程中,要注重奖惩规则具体执行性,不能将奖惩作为口头的,要严格兑现,这样才能避免搭便车行为的出现。同时,要注重对辅导员日常工作的监督,将庞大的团队分解成小的团体,比如现在很多学校实行的学校和院系双重管理的体制,可以很大程度上减少搭便车行为的出现。
[1]施锡铨.博弈论[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2]李芳,黄兴.高校辅导员绩效管理流程的分析与探讨[J].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06,(9).
[3]斯亚平.公共危机管理体系博弈模型分析——略论政府的囚徒困境模型应对策略[J].中国行政管理,200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