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适能教育理念对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影响
2012-10-26刘玉红
刘玉红
(太原工业学院体育与素质拓展部,山西 太原 030008)
体适能是指身体适应生活、活动与环境(如温度、气候变化或病毒)的综合能力。体适能分为健康体适能和运动体适能。对于学校体育而言,主要是培养发展学生的健康体适能。健康体适能是提高学习效率、工作效率、预防疾病、增进健康的体适能。
据近年来国家对大学生体质健康监测显示,当代大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呈下降趋势。江苏省教育厅公布了2010年江苏省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结果,肥胖率、近视率仍呈上升趋势,学生的速度、力量耐力等素质指标也不太稳定。不过,调查结果中最让人意外的是,大学生们的健康状况似乎更糟,多数机能和素质指标都远不及中小学生。很多学生长期久坐和体力活动不足的不良生活方式导致机体神经肌肉、能量代谢、血液循环和呼吸等系统的功能水平降低。因此对高校现行体育课程教学模式的研究,探索新型的教学模式及教学评价体系,引入体适能教学及健康体适能评价,为切实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学生健康水平,掌握2~3项终身锻炼的运动技能,养成终身体育的意识,为社会培养更多终身健康的人才,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体适能理念对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影响。
1.2 研究方法
1.2.1 实验法
将体适能教育理念纳入2009级学生体育课程教育:一年级第一学期为体适能课程,一年级第二学期、二年级为体适能选项课,课内教学时限为144学时。
1.2.2 测评与分析法
在学生一入学和体适能选项课结束后统一进行学生健康体适能指标测试,指标是:身高、体重、台阶试验、坐位体前屈、握力、仰卧起坐、俯卧撑。
1.2.3 测试仪器与数理统计分析方法
1.2.3.1 测试仪器
测试仪器选用HK-6000体质健康标准测评系统。
1.2.3.2 数理统计分析
对研究所用的数据在Excel中进行整理,然后在Spss17.0中对所整理的数据进行分析,主要是进行频数整理及卡方检验。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体适能教学模式
在20世纪末期,随着健康新观念的全球化普及,人们更加关注自己的健康状况和生活质量。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国民的健康对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个人的幸福都至关重要,而学校体育又是国民体育的战略重点,大学体育是学校体育的最后一环,与社会体育紧密相联,体育课程又是增进国民健康的重要途径,因此,世界各国都高度重视体育课程的改革。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健康的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太原工业学院对体育课程改革进行了积极地探索与研究,于2003年起对本专科学生体育课程教学进行了全面的改革,形成了一年级为体育普修课,二年级体育选项课,三、四年级体育选修课的体育教学课程设置。通过7年的大学公共体育课教学改革实践和探索,又提出了一年级第一学期为体适能课程,一年级第二学期、二年级为体适能选项课,三、四年级为体育选修课的新的大学体育课程教学模式。
2.2 体适能教改理念
我国于2002年颁布的新《标准》其主要内容与健康体适能是一致的,标志着我国的体育教育评价正和世界接轨。在新《标准》的指导下太原工业学院提出将“体适能教育”理念引入体育课程改革构想。具体如下:一,重构教学内容体系:把24式太极拳、中长跑等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心肺适能的项目作为必学内容;二,普及选项课:以普及的理念引导学生在第2~4学期进行体适能选项课教学,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从而贯彻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院校体育课程指导纲要》的精神;三,改变教学评价体系:注重对学习过程的评价,淡化对结果的评价。
2.3 体适能教育理念引入教学改革后对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各项指标的影响
太原工业学院体适能教学改革方案经2009年提出,已经运行了三年,在三年的探索实践过程中,在院领导、体育部和教研室领导、体育教师以及所有投身于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有志之士的共同努力下,太原工业学院体育课程教学改革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在体适能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我们着力探求体适能教育理念对学校体育教学的影响情况,进而为我国学校体育教学的发展方向提供了实践依据。健康体适能包括:体脂肪含量、心血管适能、身体柔韧性、肌肉耐力、肌肉力量。
2.3.1 对学生体脂肪含量的影响体脂肪含量指体内脂肪的总质量,体脂含量的评价方法有身体密度法、生物化学法、围度法等,还有根据身高体重来划分超重和肥胖的简便方法,如身体质量指数、肥胖度法。本研究主要用身体质量指数来反映学生的体脂肪含量。从表1中可以看出,经卡方检验,09级的学生经过一年的体育课学习,身体质量指数前后没有差异(P=0.636>0.01),即营养不良、较低体重、正常体重、超重、肥胖五个等级的百分比在体育课学习前后没有改变,这说明本校体育课上引入体适能教育理念,可以保持学生的体脂含量。人体体脂肪含量的改变,受运动强度、运动时间、运动频率、饮食习惯等的影响,大学生要想改变自己的体脂肪含量只靠上体育课的运动量还是不够,需要自己课下再锻炼或改变饮食习惯等来改变体脂肪含量。
表1 对学生身体质量指数的影响
2.3.2 对学生心血管适能的影响
表2 对学生心血管适能的影响
心血管适能反映由呼吸、血液和循环系统组成的人体血液运输系统向肌肉等组织和器官运送氧气和能量物质,向肾等排泄器官运送代谢产物,维持机体从事体力活动的能力。心血管适能的评价方法有直接检测方法(最大摄氧量的直接测定、有氧运动效率测定)和间接检测方法(跑步试验、20米往返跑、台阶试验、15分钟跑等)。本研究主要用台阶试验来反映学生的心血管适能。从表2中可以看出,经卡方检验,2009级的学生经过一年的体育课学习,心血管适能得到了提高(P=0.000<0.01),即优秀、良好、及格三个等级的百分比均有所提高,不及格的百分比也明显下降了。说明本校体育课上引入体适能教育理念,在教会学生长跑的基本方法和技巧的同时,坚持在每节体育课上让学生练习中长跑,可以提高学生的心血管适能,进而提高学生的运动耐力和有氧运动能力。
2.3.3 对学生身体柔韧性的影响
表3 对学生身体柔韧性的影响
柔韧适能是指人体完成动作的最大活动幅度,是在不造成身体伤害的前提下,决定单个关节或一组关节最大活动范围的人体肌肉骨骼系统的基本活动特征之一,一般通过测量关节活动的角度来进行评价。柔韧适能的测量方法有直接测量法和间接测量法(经常测量的部位有脊柱、髋关节、踝关节),本研究主要用髋关节部位柔韧适能即坐位体前屈来反映学生的身体柔韧性。从表3中可以看出,经卡方检验,2009级的学生经过一年的体育课学习,身体柔韧性提高了(P=0.000<0.01)。体适能教育理念引入体育课的教学后,学生柔韧性的优秀等级百分比从2.6%提高到了27.0%;良好等级的百分比从19.1%提高到了39.1%;及格和不及格两个等级的学生百分比均有所下降。说明本校体育课教学的安排,对于提高学生的身体柔韧性是很有效的。
2.3.4 对学生肌肉耐力的影响
表4 对学生肌肉耐力的影响
肌肉耐力反映肌肉在亚最大负荷条件下的持续运动能力,通常根据肌肉收缩形式的不同,分为等长肌肉耐力、等张肌肉耐力和等速肌肉耐力等类型。本研究主要用等张肌肉耐力测试来反映学生的肌肉耐力,其中等张肌肉耐力测试方法是男生测俯卧撑、女生测仰卧起坐。从表4可以看出,经卡方检验,2009级的学生经过一年的体育课学习,身体肌肉耐力存在差异(P=0.042<0.05)。体适能教育理念引入体育课的教学,学生每学期进行男生俯卧撑、女生仰卧起坐的身体素质测试,学生肌肉耐力的优秀等级百分比从4.6%提高到了6.8%;良好等级的百分比从30.2%提高到了38.4%;一般、较差和很差三个等级的学生百分比均下降,说明本校体育课教学及期末考核的安排很合理,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肌肉耐力水平。
2.3.5 对学生肌肉力量的影响
表5 对学生握力(左)的影响
表6 对学生握力(右)的影响
肌肉力量又称最大随意收缩力,特指肌肉完成最大随意收缩时克服和对抗阻力的能力。健康体适能中的肌肉力量检测主要包括握力、背力、臂力和腿部力量等,分别用以反映上肢、躯干和下肢的肌肉力量水平。本研究主要用握力测试来反映学生的肌肉力量。从表5、6中可以看出,经卡方检验,2009级的学生左、右手的握力经过一年的体育课学习均提高不明显(P1=0.554、P2=0.649均大于0.05)。这个研究结果说明学生在体育课上的学习内容及考核内容对于提高他们的肌肉力量不是很明显,应该在体育教学引入体适能教育理念同时,注重学习身体肌肉力量的训练及练习。
2.3.6 对学生总体健康体适能的影响
表7是2009级学生经过一年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学习,他们的健康体适能总体评价间存在明显的差异(P=0.000<0.01)。学生总体健康适能的优秀等级百分比从4.9%提高到6.4%、良好等级的百分比从29.7%提高到36.6%、及格等级的百分比从42.5%提高到43.4%;不及格等级的百分比从22.9%下降到13.6%。各个等级百分比的改变说明健康体适能总体评价有明显的提高,不合格的学生有明显的下降,反映出体适能教育理念的引入能够促进学生健康体适能水平的提高。
表7 对学生总体健康体适能的影响
3 结论
(1)“体适能”作为衡量人体体质健康水平的一个指标,正逐渐成为体育锻炼的一个指导性的概念。(2)体适能教育理念的引人,能引导大学生积极参加体育活动,增强自我主动锻炼意识,提高自我科学锻炼程度。(3)体适能教育理念的引人,能够帮助学生提高健康体适能水平,促进学校《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标准》测试工作的开展。(4)体适能教育理念的引人,能够帮助大学生更好地理解终身体育锻炼的价值、意义并养成良好的健康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
[1]张建华. 美国最佳体适能教育计划及其对我国体育课程改革的启示[J].体育与科学,2001(1).
[2]张健忠.美国高校“体适能与健康的原理与应用”探讨与我国高校体育课程改革[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26.
[3]蓝 荣,张立光.体育运动领域中“体适能”概念的产生及其影响 [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4(03).
[4]陈小虎.浅谈“体适能”与高校体育课程改革[J].浙江体育科学,2006:28.
[5]贺红兵.体适能的研究现状与前景展望[J].中国科技纵横,2009(1).
[6]罗 平,张 剑.美国青少年健康体适能教育计划开发概况[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9(1).
[7]裴东景.健康“体适能”教学对“阳光体育”的影响探析[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