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CFD的搅拌流场模拟及预测研究
2012-10-25潘传九葛文娜陆晓峰
潘传九,葛文娜,陆晓峰
(1.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南京 210048;2.南京工业大学,江苏 南京 210009)
0 引 言
搅拌反应器广泛应用于化工、冶金、医药、食品等领域[1-3]。搅拌操作是工业反应过程的重要环节,涉及流体力学、传热、传质及化学反应等多种过程。评价搅拌釜的工作效果,最基本的手段是测量搅拌设备内的流场,并进行分析。目前常用测试技术有激光多普勒测速仪(LDV)、粒子图像测速(PIV)、电子过程断层成像(EPT)、计算流体动力学(CFD)等。为解决CFD模拟搅拌反应器流场中运动部件和静止部件之间的相互作用问题,许多学者研究了不同的方法,其中有重要影响的有“黑箱”模型法(IBC)、内外迭代法(IO)、多重参考系法(MRF)、滑动网格法(SG)等[4]。近年来,国内外学者[5-9]主要采用多重参考坐标系法、滑动网格法等,从不同的湍流模型、不同的网格形式及网格精度等角度出发,进行搅拌釜结构的优化设计,分析了流场、流速、湍动能及压力场的分布,并与实验数据进行了分析比较。但其中对搅拌釜内流场速度的预测研究却鲜有报道。
本文利用Fluent软件中的多重参考坐标系法(MRF),对搅拌釜内的流场进行模拟,从叶片数、挡板、转速3个角度出发对搅拌釜的流场及流速进行分析,并对流场内的速度分布进行拟合分析,得到流场内某一点的速度公式,为预测搅拌釜流场内的线速度分布提供了一种简便可靠的方法。
1 搅拌釜结构参数
影响搅拌釜内流场的因素有流体性质、搅拌器转速、搅拌器形式、搅拌容器的几何特征(如有无挡板和导流筒、搅拌器的安装方式、叶片的数量及形式、内构件的尺寸、几个部分之间的尺寸比例等)等[10]。本文对适合多种流动状态及各种搅拌目的的涡轮式搅拌器进行研究,重点考虑叶片数量、挡板及搅拌器转速3个因素;反应釜内的结构尺寸均采用经验值(如图1所示),其中,D=300 mm,h=100 mm,D1=100 mm,D2=70 mm,l=25 mm,B=20 mm,a=25 mm,H=300 mm,L=250mm,e=2mm。
图1 搅拌釜结构图
2 CFD数值模拟
运用计算流体力学软件CFD对搅拌釜内流场进行数值计算,可以减少设计和试验工作的盲目性,对实际流场的预测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2.1 流体力学方程
搅拌釜内三维流场采用直角坐标系的流体动力学方程为[11-13]:
连续性方程
湍流动能k和湍流耗散率ε方程为
式中:xi,xj——坐标X,Y和Z方向(i,j=1,2,3,i≠j);
2.2 数值模拟方法
以水为工作介质考虑单相流模拟,工作压力为标准大气压,应用多重参考坐标系法MRF。在Gambit建立三维实体模型,采用四面体和六面体混合网格,运动区域的网格比静止区域的网格密集。应用标准k-ε湍流模型,其相关系数及计算过程中的亚松弛迭代因子采用默认值。采用SIMPLE算法,离散化格式除压力采用标准格式外,均采用一阶迎风格式。壁面区域采用标准壁面函数法,计入重力影响。
3 模拟结果分析
3.1 搅拌釜的叶片数及挡板对流场的影响
转速为100 r/min(见图2),有挡板时流体的流动沿着径向,无挡板时流动沿着切向,该结果与文献资料[5]描述一致。有挡板时的流场比无挡板时发展得更充分,6叶片的流场比4叶片的流场更加均匀。图3则说明有挡板时沿径向的速度变化更加明显,边界层也明显比无挡板时厚。
3.2 搅拌器叶片数及挡板对流速的影响
转速为100 r/min时,从z=0截面的速度云图3说明:搅拌器叶片叶端附近的流速最大,因为叶片旋转过程中,叶片的静压值较小,甚至达到负压状态[14],以致该区域的速度出现最大值。
从图3可以看出,在相同转速及相同叶片数下,有挡板模型的速度高于无挡板模型的速度。以6叶片模型为例,有挡板时比无挡板时的最大速度约高12.9%。挡板限制了液体的切向速度,增加了轴向和径向速度分量,其净作用是使搅拌器排出流具有更宽的流动半径[15],增加了流体的湍动能,使流体流动更“规则”,流速增加。
图2 不同叶片数及挡板在转速为100r/min时的流场截面图
图3 不同叶片数及挡板在转速为100r/min时对流速的影响
在相同的转速下,有挡板的6叶片和4叶片模型的最大速度相同,均为0.709m/s;无挡板的6叶片模型最大速度(0.628m/s)略小于4叶片模型的最大速度(0.636m/s)。同时,在远离叶端的相同位置处,无论有无挡板,6叶片模型的速度均大于4叶片模型的速度。
3.3 搅拌釜转速对流速的影响及速度预测
以6叶片无挡板模型为例,对z=0截面与y=0截面的交线上的速度进行分析,如图4所示。随着转速的增大,相同位置处的速度按一定的比例增大。在叶片区域,随着半径的增加,流体的速度先增加再减小。在远离叶端处,流体速度基本上随着半径的增大而减小。用Statistica软件对近似直线段的速度数据进行拟合,可以得到流体流速ν与x(距中心轴线的距离)及转速n之间的关系为
ν=0.0205-129.37x+0.004246n-27.77xn (5)
图4 z=0平面上y=0的直线上的速度
图5 y=0平面上x=65的直线上的速度
图6 y=0平面上x=100的直线上的速度
分别对y=0截面及x=65截面的交线上的速度,及y=0平面与x=100截面的交线上的速度进行分析,如图5和图6所示。随着转速的增大,相同位置处的速度同图4一样,以一定的比例增大。在远离叶端处,流速与轴向位置z基本呈线性关系,随着z绝对值的增大而减小。在接近叶端z=0的位置处,流体速度出现峰值。
对y=0截面与x=65截面交线上z≥0处叶端附近位置进行数据拟合可以得到流体流速ν与z及转速n之间的关系为
同样,对y=0截面与x=100截面的交线上z≥0处叶端附近位置的速度进行拟合可以得到流体流速ν与z及转速n之间的关系为
对拟合式(5)、式(6)的交点 x=65,y=0,z=0(运动区域内)处的拟合速度进行验证,结果如表1所示。可以看出,式(5)与模拟数据的平均误差为4.57%,式(6)与模拟数据的平均误差为4.94%,误差较小。
对拟合式(5)、式(7)的交点 x=100,y=0,z=0(静止区域内)处的拟合速度进行验证,结果如表2所示。可以看出,式(5)与模拟数据的平均误差为10.94%,式(7)与模拟数据的平均误差为9.59%。误差比在x=65,y=0,z=0位置处的偏大,拟合结果基本上能也反映流场流速。
表1 x=65 y=0 z=0点处的拟合数据与模拟数据的比较
表2 x=100 y=0 z=0点处的拟合数据与模拟数据的比较
4 结束语
由数值结果及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搅拌釜有挡板时的流场比无挡板时的流场发展地更加充分,且有挡板的速度大于无挡板时的速度;在远离叶端处,6叶片的速度大于4叶片的速度,在接近叶端处,6叶片和4叶片的速度相差不大;随着转速的增加,流速按一定的比例相应地增加。
(2)据数值计算结果拟合出了搅拌釜内流场某一点的速度预测公式,表明流场内一点的速度可用该点到搅拌轴中心的距离、z方向的位置及搅拌釜的转速近似计算得到。
(3)速度拟合公式计算结果与模拟计算结果之间的最大误差小于11%,在工程允许的精度范围内,基本上能反映流场流速,对实际流场的预测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1]魏新利,李慧,张军.计算流体力学(CFD)在化工领域中的应用[J].化工时刊,2006,20(2):63-66.
[2]韩丹,李龙,程云山,等.叶轮式搅拌器的研究进展[J].合成橡胶工业,2005,28(1):71-74.
[3]程刚,潘家祯.用PIV技术测定双轴搅拌釜的流场[J].化工装备技术,2003,24(2):16-20.
[4]周国忠,施力田,王英琛.搅拌反应器内计算流体力学模拟技术进展[J].化学工程,2004,32(3):28-32.
[5]郝惠娣,孙吉兴,高勇,等.径向流涡轮桨搅拌槽内流动场的数值模拟[J].化工进展,2009,28(增刊):473-477.
[6]Lee K C,Ng K,Yianneskis M.Sliding mesh predictions of the flows around Rushtonimpellers[C]∥.Bradford,UK:Inst of Chemical Engineers:Rugby,Engl,1996.
[7]Ahlstedt H,Lahtinen M.Calculation of flow field in a stirred tank with rushton turbine Impeller[C]∥1996:91-108.
[8]周国忠,王英琛,施力田.搅拌槽内三维流动场的RNG k-ε数值模拟[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2002,29(2):15-23.
[9]韩路长,刘跃进,李毅斌,等.应用SST k-ω湍流模型计算Rushton 搅拌釜流场[J].化学工程,2006,34(3):28-32.
[10]郑津洋,董其伍,桑芝富,等.过程设备设计[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373-377.
[11]曹树良,许国,吴玉林,等.水轮机活动导叶内部三维固液两相紊流计算及磨损评估[J].工程热物理学报,1999,20(5):584-588.
[12]代真,郝晓军,牛晓光.空冷器冲刷腐蚀的流动仿真[J].炼油技术及工程,2008,38(8):52-54.
[13]许建民,戴腾清,刘全武.基于CFD的轿车外流场数值模拟[J].西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29(6):46-48.
[14]方书起,胡果.圆盘涡轮式搅拌槽内的压力场分布研究[J].石油机械,2009,37(7):7-9.
[15]佟立军.机械搅拌槽挡板的研究[J].有色设备,2005(3):1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