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运动基础教育 提高专业人才素质
2012-10-24张晓野
张晓野
体育运动的基础教育,是培养运动“专才”的教育。竞技教育提倡对青少年运动员进行早期的运动基础教育,让他们掌握运动的基本规律,并在教练员的指导下尽早地掌握自我做人、自我学习、自我训练、自我竞赛、自我恢复和自我评价的本领。这对他们形成综合的自我竞技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对他们将来走向国际竞技赛场,独立拼搏取胜极为有利。运动员早期的运动基础教育内容很多,主要的有健康教育、运动敏感期教育、专项运动教育和冠军欲教育等。
1. 一般健康教育。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是人的生物、心理、社会三者都达到圆满的状态。运动员保持良好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十分重要,尤其是运动员在多年从事竞争性比较强的运动情况下,如果我们长期不重视教育他们积极地协调各种人际关系,处理好个人与集体的关系,那么竞争意识长期发展,没有协作教育做补偿,过于竞争将会走向反面。过去那种单一的训练,虽然短期训练效果好,但是一旦运动员遇到挫折,就会出现难以收拾的局面。现实中,竞技者胜利后的“苦闷”有许多。因此,竞技教育提倡必须加强对运动员进行良好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的教育,以求培养健康的人。
2. 运动敏感期教育。科学实验证明,青春发育前期是发展运动素质、提高运动技能的“敏感期”。具体说,这一阶段是运动能力遗传因素在运动训练“刺激”和“诱发”作用下表现得最充分的阶段。掌握这一理论,一方面为科学选材提供了依据;另一方面,有利于让运动员懂得如何珍惜运动的黄金时代,并在这一时期通过合理有效的全面身心训练和专项训练,将自己遗传的潜力充分地挖掘出来,这是延长他们运动寿命的重要措施。
3. 专项运动教育。专项运动教育是向运动员进行有关专项运动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育。早期专项化训练的时机是决定运动员能否达到个人最佳运动成绩的重要问题。过去有些教练员和队员急于追求早期专项化,结果导致专项训练的内容过于集中,抑制了运动员身体素质的导致发展,甚至造成运动伤病。1998年,全国体育理论研讨班上介绍:“急功近利”的青少年早期专业化训练日趋严重,低成材率、高淘汰率已严重危害我国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和输送。据徐本力教授前不久的研究表明,在接受调查的770名曾获全国和国际青少年比赛的前三名运动员中,成年后能进入全国前10名的仅109人,成才率仅14.1%,淘汰率高达85.8%以上;能进入亚运会和奥运会前10名的分别为17人和2人,分别占2.8%和0.28%。
究其原因:第一,学校课余训练过早进行专项训练,过早对儿童少年施加大负荷训练,片面追求比赛名次,违背系统化训练原则,急功近利、揠苗助长,直接影响了早期训练。第二,与过早专项化训练趋势有关的是早期选材体制中偏向于早熟型运动员占46%,而到了90年代,这项比例有所增长,在50%~60%之间。因此,在选材过程中让运动员掌握早期专项化训练的基本知识,引导他们不失时机地进入专项化训练阶段是一个重要的教育内容。
4. 冠军欲教育。冠军欲教育是鼓励运动员树立远大的理想、进行艰苦训练的教育。作为教育者,最担心的是教育的对象胸无大志、丧失进取心理。长期以来,国内许多有潜力的运动员由于目光短浅、运动欲望不强而早退,令人惋惜。还有一些早期入队的运动员,虽然也很有潜力,但由于一時成绩不佳,承受负荷的能力有限,加之生活环境的改变,产生了畏惧艰苦训练的心理,甚至在遭受打击后失去信心。因此,及时启发运动员,让他们懂得运动员成长之路并非平坦,世界冠军是用辛勤的汗水和宝贵的青春年华换来的。这样,有利于提高运动员承受运动负荷的能力。同时,教练员采取积极的教育方式,让运动员深刻理解作为一名竞技者如果在国内外重大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对于树立民族的良好形象,扩大国家对外影响的价值是不可低估的,这样可以不断地激励他们向新目标前进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