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193例伏立康唑不良反应文献的回顾性调查

2012-10-24卫生部北京医院100730刘朋

首都食品与医药 2012年4期
关键词:伏立康三唑甾醇

卫生部北京医院(100730)刘朋

北京市石景山区广宁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00041)王芙荣

伏立康唑是第二代三唑类广谱抗真菌药于2002年5月批准上市的三唑类抗真菌药,其化学结构与氟康唑类似,即用氟嘧啶基取代氟康唑的三唑环部分,并增加了一个α甲基。它的作用机制是通过竞争性抑制真菌羊毛甾醇14α-去甲基化酶(P45014DM),使细胞膜重要组成成分麦角甾醇的生物合成受阻,同时使羊毛甾醇累积,而发挥抗真菌作用[1]。

1 资料与方法

利用“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和“万方数据库”进行检索,通过输入“伏立康唑,不良反应”两个关键词共收集2002年~2010年国内伏立康唑不良反应文献58篇,其中个案报道4篇[2~5],共计病例193例。按设计标准分别对不良反应所涉及到的患者资料、用药及不良反应情况进行分类统计。

2 结果

2.1 性别与年龄 193例病例中,女性94例占48.7%,男性99例占51.3%。不良反应病例与性别、年龄的分布见附表1。

2.2 给药方式 193例病例中,静脉给药出现不良反应147例占76.2%,口服给药出现不良反应46例占23.8%。

2.3 合并用药 193例病例中,均有合并用药史。

2.4 原发疾病 193例病例中,107例肺部真菌感染占55.4%,血液系统疾病92例占44.6%。

2.5 不良反应情况 193例病例中,不良反应主要累及神经系统共63例占32.7%,视觉系统54例占28.1%,消化系统50例占25.9%,其他不良反应散在发生。不良反应累及系统或器官及临床

表现的分布见附表2。

2.5 转归 193例病例中,26例病例因原发疾病加重死亡占13.5%,11例病例停药改用其他抗真菌药物占5.7%,其他病例出现不良反应后给予对症治疗症状缓解或减轻仍可用药者占80.8%。

附表2 不良反应累及系统或器官及临床表现的分布

附表1 不良反应病例与性别、年龄的分布

3 讨论

在临床实践中,患者使用伏立康唑后有时未能取得满意疗效,可能与其血药浓度偏低有关[6]。另一方面,对于肝肾功能不全患者,伏立康唑的血药浓度可能偏高,故常可导致不良反应增多[7]。由于伏立康唑的血药浓度在不同患者间变化较大,为提高其疗效,减少不良反应发生,常需监测伏立康唑的血药浓度口[8]。

伏立康唑在肝脏通过肝细胞色素P450同工酶CYP2C19、CYP2C9及CYP3A4进行代谢。伏立康唑与许多药物间存在相互作用,临床使用中应注意。细胞色素P450酶诱导剂和抑制剂直接影响伏立康唑的血药浓度。利福平、利托那韦与依非伦能明显降低伏立康唑的血药浓度,当伏立康唑与苯巴比妥类药物和卡马西平合用时,其血药浓度可能也明显降低。因伏立康唑显著增加利福布汀的血药浓度,而利福布汀可显著降低伏立康唑的血药浓度,故两者应避免合用。与红霉素、阿奇霉素、西咪替丁或雷尼替丁合用时,伏立康唑的血药浓度变化不大[9]。

伏立康唑不能与免疫抑制剂西罗莫司合用。与他克莫司合用时,他克莫司的剂量应减至原剂量的三分之一,并注意监测其血药浓度;停用伏立康唑后,仍应监测他克莫司的血药浓度,必要时应增加其剂量。苯妥英与伏立康唑间存在相互作用,两者合用时,苯妥英的血药浓度升高,而伏立康唑的血药浓度降低,故应避免合用,如需合用,应注意监测苯妥英的血药浓度[10]。

猜你喜欢

伏立康三唑甾醇
成人患者体内伏立康唑代谢的影响因素分析 Δ
高甾醇植物油研究现状
基于伏立康唑血药浓度监测的药物相互作用研究
不同浓度三唑锡悬浮剂防治效果研究
伏立康唑与氟康唑治疗肝移植患者术后真菌感染的安全性比较
三组分反应高效合成1,2,4-三唑烷类化合物
伏立康唑相关皮肤肿瘤:器官移植受者中光致癌作用的文献复习
1,1′-二(硝氧甲基)-3,3′-二硝基-5,5′-联-1,2,4-三唑的合成及性能
微波辅助植物甾醇油酸酯的酶促催化合成
毒死蜱和三唑磷将禁止在蔬菜上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