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足、做深、做好
——探究性语言活动《老鼠嫁女》教学反思
2012-10-24汪莉娜
◆汪莉娜
(嘉兴市第二幼儿园)
做足、做深、做好
——探究性语言活动《老鼠嫁女》教学反思
◆汪莉娜
(嘉兴市第二幼儿园)
“探究性学习是指幼儿在教师的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从而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的一种高层次的学习方式。它注重于幼儿的主体意识,幼儿通过主动探索、实践、发现和体验,培养科学精神、科学态度、主动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探究性学习 幼儿 大班语言活动
在查阅“探究性学习”内涵的过程中,反复斟酌品味,是否这一学习方式只能应用于科学探索领域?不,让课堂变成孩子自己的舞台,在任何领域都是行之有效的。于是,我尝试在语言领域进行探究性课堂活动设计,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与自身进行了一次“探究性学习”。
一、大班语言活动——老鼠嫁女
(一)设计意图
民间童谣《老鼠嫁女》是我国的经典儿歌,其诙谐、幽默的内容深受大家的喜爱。《纲要》中指出:“引导幼儿接触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使之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并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幼儿加深对作品的体验和理解。”中华民族的民间童谣是有中国特色的艺术,童谣以其灵动的想象力,丰富的游戏精神为孩子们构筑起一方快乐的天空。在社会急促地跨入现代化轨道的今天,大家越来越认识到,从小对幼儿进行民间文化熏陶和教育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如何吸纳传统文化的精髓,又融入新时期的教法,让老坛酿新酒,构筑一个可以让孩子的精神自由翱翔其间的艺术世界呢?本次活动教师大胆运用探索性学习的方法,活动过程充分体现师幼平等合作,相互作用、共同研究,并通过有效分组操作、寻找逻辑关系等设计,达到让幼儿自主学习,充分参与学习过程,从而理解儿歌内容,感受民间童谣诙谐、幽默的风格的目的。
(二)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讨论、分组操作,逐步探索并了解儿歌中各形象之间的逻辑关系,理解儿歌内容。
2.在表演展示的过程中,完成对句式的建构与掌握。
活动准备:(1)教具:PPT;(2)学具:操作板,儿歌角色图片。
(三)活动过程
二、《老鼠嫁女》教学反思
(一)立足老教材,探究新起点
一些经典的老教材往往会成为一线教师公开课时努力回避的内容,原因无外乎一无新意二难超越,久而久之,“经典”会变成“历史”被淡忘,一批又一批的孩子也会错失与优秀儿童文学作品相遇的机会。其实,我们不妨辩证地看问题,“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也有其必然的原因:一是作品本身的文学价值高,所蕴涵的教育资源生动而鲜活;二是原教材的演绎完美,充分挖掘和调动了孩子的有效学习。比如,本次活动所选择的内容《老鼠嫁女》便是一首经典的民间童谣,因其内容的诙谐、幽默,主题线索的清晰、明了,内在逻辑关系的生动、巧妙,便被广泛地应用为画刊、动画片,也曾多次被成功的演绎。
教师在反复分析内容的过程中,从已有思维方式入手,寻找探索起点。不同语言教学素材之间的相似性,决定了思维方式的可迁移性。这里相似的思维方式,便是新知探究的最佳起点。在《老鼠嫁女》中儿歌角色间出现的先后顺序,都存在这固有的规律即“谁比谁更神气”,这一先后关系便成为思维探索的新起点——探究角色见的内在逻辑关系。在新起点上吸纳传统文化的精髓,融入新时期的教法,让老坛酿新酒,构筑一个可以让孩子的精神自由翱翔其间的艺术世界,在活动设计过程中借助有效地分组操作、小组展示,营造了师幼学习、幼幼互动、自主参与的课堂氛围。
(二)巧设小细节,蕴藏大智慧
细节一:关键词激疑
“神气”这一关键词在儿歌中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引导幼儿理解这一关键词,便可领会角色呈现顺序的唯一依据“谁比谁更神气”。教师从发散性提问“什么样的人是神气的”切入,提炼幼儿对于“神气”的初概念,辅以丰富的词汇进行总结,并有导向性地提示如“光是帅还不够神气,要比别人更帅才神气”,从而将关键词“神气”引入角色间特殊技能的比较,从而确立探究起点。
细节二:重点句导疑
重点句,是指文学作品的中心句或总起句、总结句、过渡句等。它们在文中起到概括主要内容、点明中心思想和承转的作用。在《老鼠嫁女》中,中心句为每个角色与老鼠爸爸的对话,原文是“乌云要遮我,乌云来了我害怕”,句式简单,针对大班幼儿缺少挑战性,因此设计了一问三追,帮助幼儿理解角色在特定环境中的会话内容,引导幼儿主动地建构出更加符合大班幼儿语言发展水平的对话。例一问“老鼠爸爸去找它们时,太阳、乌云们会怎么说?”在发散性问题中探究幼儿现有的语言表达水平;一追“它们会接受老鼠爸爸的请求吗?怎样拒绝?”在原有水平上做出第一次提升,知道在收到别人的请求时,应第一时间表明自己的态度,接受或拒绝。二追“那该去找谁?为什么?”进一步理解合理的对话应让对方明白自己的想法即为什么要拒绝。三追“该怎样有礼貌地让老鼠爸爸去找更神气的?”强调礼貌用语既是对大班孩子应有的要求,同时亦能体现教育的一贯坚持与中华美德的代代传承。通过上述一问三追,引导幼儿自主建构的句式便大致成为“不行不行,乌云比我更神奇,它能把我遮住,请你去找乌云吧。”整个句式较原文显得更为饱满,句式结构更加严谨,针对不同的幼儿水平,还可以指导幼儿运用表示因果关系的关联词“因为、所以”,从而更高层次的提升句式难度。
细节三:耐心留白等待
在幼儿分组操作前,教师留出充分的等待时间,让幼儿自主进行5人结队。这是一个有目的的等待,意在借助幼儿社会能力发展水平不一的特点,小组结队的能力差别。一般情况下社会能力发展水平较高地幼儿会以最快速度完成结队,反之最慢,这样的结队模式便于教师较好地获悉幼儿的能力差异,并能有效地体现在幼儿的实际操作中结队最慢的一组往往会在逻辑关系的探索过程中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这样便顺理成章地进入到第一层次的纠错、梳理环节,另外两组择根据结队的快慢分别展示句式建构和角色表演,从而在集体教学活动中帮助教师有指向性地引导幼儿完成不同难易程度的小组展示。当然也有特殊情况,既强强结合的一组,由于主观性强、互相没有很好地进行沟通及认同,往往也会出现逻辑顺序不恰当的操作结果,这样的情况也能很好地激起小组成员间,在集体反馈、小组展示时的互动与碰撞,在当成共识的同时收获合作的重要意义。
细节四:过渡衔接紧凑
在整个教学活动,必须呈现出张弛有度的节奏设计感,突出重点,紧缩过渡衔接。在第三组上前角色表演时,教师给予充分的时间让幼儿自主挑选角色,按角色出现顺序确定表演位置,在表演结束后,将收回角色挂饰与请幼儿回座两个环节,用儿歌中的语言配合形象的动作、语言暗示进行了压缩,即“太阳怕乌云……乌云跑回去了”教师在幼儿身后轻轻一推,并用手指向幼儿坐位,孩子们立刻很受用地进入到类似游戏的整理环节。
(三)做足好回应,撞击新思维
在集体教学活动中,孩子有一百种语言,而这一百种语言对教师提出的要求便是做足一千回应。某一次展示时,活动进入最后环节,介绍文学作品是以前很流行的一首儿歌,立刻有孩子问:“什么是流行”教师给出回应:“就像周杰伦,你们每个人都认识,都知道,这就是流行……”会场一阵哄堂大笑,活动结束后,有同行的老师说回应非常幽默,有“80后”的特征,其实不然,在两次与这个班孩子的熟悉中,他们给我唱的歌除了幼儿园里教过的,最多的还是周杰伦的双截棍。在课堂中,为了释疑,看似随机提炼的回应其实是源自孩子最熟悉的生活经验;当然,如果没有这样的经验铺垫,在课堂中我给出的回应会是:“就像喜羊羊你们每个人都看,我也看,爸爸妈妈也看,大家都会做的事情这就是流行。”这样的回应便是预设的大众式的回应,放到哪个班的孩子身上都能用。
世上没有不劳而获,只有辛勤耕耘。与孩子的互动回应有多种多样,仔细数来包括反复、梳理(提炼)、追问、观察、质疑、激励、肢体暗示、等待……只要做足功课,接住孩子抛来的球,我们便能期待孩子的飞跃。
语言活动中,我们要营造探究性学习的人文空间,凭借文学作品开展探究性学习,让幼儿在主动探索、发现和体验中获得真切的学习感受,从而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进一步促进幼儿综合素质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