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生态视野下的数字图书馆建设❋
2012-10-23郑建明
陈 静 郑建明
(1.南京医科大学图书馆 江苏南京 210029;2.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 江苏南京 210093)
1 知识生态视野下数字图书馆的界定
1.1 知识生态学的内涵
知识生态学这一术语是由George Pór(乔治·珀尔)在1991提出的,他运用自然界生态系统的思想,创造出了“知识生态学”这一术语,他认为知识生态学是一门跨学科领域,侧重于关注知识的创造、利用、共享以及相互间的关系,并包括和社会各方面间联系的管理理论和实践的交叉学科。其主要研究自我组织的知识生态系统的设计和运行,以及知识间的流动、转移和创新〔1〕。他指出知识生态系统(A knowledge ecosystem,KES)是一个集知识、灵感、洞察力、人的能力和组织的能力的相互作用的自组织系统,越复杂多样,成长得越快〔2〕。而国内学者周文臣、严春友则认为,知识生态学是研究知识体系的生长发育、动力机制、形态结构、演化机理及其与环境关系的一种拟议中的新学科〔3〕。陈建东也认为知识生态学研究的出发点是知识管理,其最终目的是形成知识管理的生态效应〔4〕。
由此可见知识生态学是生态学与管理学、社会学等学科交叉融合产生的,它强调知识体系的开放性、动态性、自组织性。它认为知识生态系统不是独立存在的,其内部的人、知识组织和外部环境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有规律地组合在一起,并不断处于有序的变化之中。在知识生态系统中,可以将不同来源和不同形式的知识有效地组织起来,通过和外在环境的交换流动,形成一个相对的平衡态。知识生态不仅注重知识的传播和共享,更关注知识与人、与社会的相互作用和联系,以形成促进知识生长发展的良好生态环境。
1.2 数字图书馆的知识生态学表现
1.2.1 数字图书馆是一个动态的知识体系
数字图书馆是传播知识、传承文化的重要知识服务平台,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未来的科学研究更多的是跨地区、跨学科的多方合作,这将使数字图书馆面临大量的异构信息数据,以及密集的互动参与访问,因此需要构建动态有序的知识组织结构,促进知识流动更加灵活和便捷。而知识生态学为数字图书馆的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以知识作为流动的基础,通过知识的转移、共享、创新,创造出新的知识和价值。在知识生态模式里,每个知识主体因子(个人或者数字图书馆)都是各自独立存在的,但是相互之间又有联系,通过相互间动态的操作和访问,使知识有效地流动起来,不仅可以共享信息,还可以共享相关服务。知识生态学实际上是以知识的流动为核心,将数字图书馆作为传播工具和手段,构成了一个以人为节点,以知识为物质能量的社会网络,让数字图书馆由静态的信息提供转向动态的知识服务,从而形成一个高效的知识交流体系。
1.2.2 数字图书馆是一个复杂的多维体系
数字图书馆是一个多因子体系,包含诸多的因素:图书馆工作者、用户、异构的信息资源、技术支撑、组织管理等。它主要通过主体、客体、环境的相互渗透和交换,形成一个统一的有机体。在数字图书馆中,主体是多样化的人,他们具有不同的行为背景和知识文化,并具有主观能动性;客体是知识,各种知识相互关联,并不断消亡、更新、发展创新的;甚至环境也是多元化和嬗变的,这些都会直接或间接影响到数字图书馆的发展。同时数字图书馆本身对于其构成要素而言又是一个多角色的知识传递中介,对于主体它是知识的生产者;面对知识组织,它就是管理的工具;而对于社会,又是平等无障碍获取知识的供应者。数字图书馆及其诸因素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正体现了知识生态系统的复杂特征,而这样的知识生态系统呈现出的复杂多样,使得外界的交换更加频繁,导致数字图书馆自身更快地成长,向更高端的层次跃进。
1.2.3 数字图书馆是一个有序的自适应体系
知识生态系统是一个典型的开放自适应系统,不断地与外界进行着物质、信息和能量的交换。在这个过程中,信息和能量不断被耗散,同时又不断补充进新的信息和能量,以维持整个知识生态系统的平衡状态。这种系统自身的调节能力,使得系统按照一定的方向生长进化。数字图书馆也是一个开放有序的自适应系统,不同的知识主体、知识主体与知识、知识与知识环境、知识主体与知识环境等都存在知识的流动和交换,各要素间实质上是依靠知识来维系最本质的运转。而在外界环境不断变化的情况下,知识的构架又会通过反馈调节使知识组织重新获得稳定,所以数字图书馆知识生态的自适应机制,实际上是一个新知识代替老化知识,各要素间为避免知识生态失衡重新调整演化的自我恢复功能。
2 知识生态视野下的数字图书馆
2.1 基于知识生态的数字图书馆要素分析
在George Pór的知识生态理论中,他认为知识生态系统可以分为二元结构、三元结构和CAS结构。从二元结构看,知识生态是一个交互的网络和知识仓库。从三元结构看,知识生态系统是人际交流网络、知识网络、技术网络。而通过“CAS”角度看,一个知识生态系统是一个复杂的适应系统(Complex Adaptive System),团队成员处在同一个空间,他们为了创造、整合、共享和使用知识而培养关系,开发工具和实践〔5-6〕。根据George Pór的理论,结合数字图书馆的实际情况,数字图书馆知识生态体系由知识主体、知识客体、知识环境三个主要因子构成,技术支持、网络平台等作为辅助因子嵌入其中,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一个以知识客体为基础,知识主体为中心环节,与知识环境不断交流和共享的知识交流和人际交往网络,如图1所示。
图1 数字图书馆知识生态体系模型
2.1.1 数字图书馆知识主体分析
人是知识的生产者,也是知识的消费者,是社会关系中最活跃的因素。首先人本身具有自主性和创造性,不但可以学习,而且能够探索创新,善于将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其次人的实践本性又决定了人可以通过有意识、有目的的自主创造性活动不断地进行自我否定、自我超越、自我实现,而这种实践的本性,是知识产生的最根本来源。同时人又具有多样性和差异性,每个生命个体都是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人生观念,会使人与人之间相互合作得更加紧密,促进知识的流动和共享。所以说人是知识的有机载体,通过人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联系起来,将精神财富转化为实际的物质财富。作为数字图书馆知识生态系统的主体,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里所指的人,不是通常意义上的“人”,也不仅仅只是“知识化”了的人〔7〕,而是多样化的“人”,是互动的,多元的。可以认为是读者与用户,也可以认为是管理者与参与者,甚至一个个数字图书馆单体也可以看作知识主体。这些知识主体根据复杂程度又可以分为知识个体、知识种群、知识群落,以它们为节点,通过社会交往形成了知识流通的渠道,因此它们是数字图书馆知识交流的关键,不仅是知识的实际拥有者,更是知识生态体系的建设者和管理者。
2.1.2 数字图书馆知识客体分析
知识是人类认识的成果,知识经济时代的经济增长直接依赖于知识的生产、传播和使用,而知识经济更是以智力资源为首要依托,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存储、使用和消费之上的经济,体现于人力资本和技术中的知识是经济发展的核心〔8〕。人类也越来越意识到知识的重要性,通过知识将精神产物转化为实际的文明成果,通过知识扩展了相互间的交流与共享,改变了传统的信息交流方式。在数字图书馆中,知识作为生态体系的客体,尽管是由人所建构的,但它有自己相对独立的实体存在,不同于建构知识客体的人类主体〔9〕。它是一个独立存在的实体,是游离于人类之外的,同时又不是静止的、一成不变的,而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有着自己的生命周期,即从产生、发展、利用、直至消亡。数字图书馆中的知识是有组织的、有序的,是从相关或者不相关的海量信息中重新筛选、构建、加工、创新的,是为了适应深层次的信息挖掘和学术研究。它是动态的知识流,通过整合、共享而形成知识网络,并带来实际效益,产生新思想和新的价值。同时数字图书馆中的知识客体又和主体、环境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不是完全孤立的。主体是知识的掌握者,他们之间的相互协作可以产生新的知识;知识又是主体和数字图书馆之间的中介物,主体通过知识进入数字图书馆并参与一切活动;而环境的和谐,又时刻影响知识内容的生态健康程度,因此可以认为知识是主体与环境间联系的纽带,而数字图书馆是实际上由知识流引起的知识共享和创新的知识进化体。
2.1.3 数字图书馆生态环境分析
生态学中的环境是指影响人类与生物生存和发展的一切外界条件的总和。因此知识生态系统中的环境是指影响知识主体与知识客体生存和发展的一切外界条件的总和。数字图书馆知识生态体系中的生态环境包含组织文化、政策环境、经济环境以及文化环境。其中组织文化是微观知识环境,而政策环境、经济环境以及文化环境属于宏观知识环境。它们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数字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也决定了数字图书馆知识生态体系建立的模式。健康向上的组织文化是数字图书馆知识生态体系积极发展的内在推动力;合理的政策环境是数字图书馆知识生态体系建设的引导者;快速发展的经济环境是数字图书馆知识生态体系有力的物质保障;而和谐的文化环境则是数字图书馆开展公益性文化活动的最佳氛围。知识环境一方面为主体和客体提供了良好的进化土壤,另一方面又不断受到主体和客体的反作用进而实行自身改造,三者相互联系影响的这种状态使得数字图书馆必须依赖知识生态体系而存在。
2.2 基于知识生态的数字图书馆发展策略
2.2.1 以人为本,建立面向学科的专业性知识种群
数字图书馆是人和知识、社会紧密联系的媒介,是知识交流的平台。它强调“以人为本”,遵循人的利益最大化的目标,突出了人在知识生态系统中的主导地位。而知识种群是指同一组织中,具有相似的存在目标、特定的知识能力,并分享生存资源的知识个体所组成的集合体〔10〕。建立面向学科的专业性知识种群,就是构建一个同一专业学科背景下人与人之间互动交流的知识分享、传播以及获取的社区,形成数字图书馆人际交往的社会网络,为其主动的导向性服务提供人力资源。以“书社会”为例,这是一个基于Ucenter Home构建的,面向图书馆员、图书馆学研究者、以及所有关心图书馆、对图书馆及图书馆学有兴趣的友人开放的社区。其中每个知识个体都可以构建以好友关系为核心的交流网络,通过发布微博、图片等及时便捷地与同行们一起分享图书馆学的新知识、讨论感兴趣的话题。通过互相间的知识交流共享,形成一个特定的学科性很强的知识群落。在知识种群中的每个知识个体都具有共同的愿景,彼此间共享知识,形成知识积累,创造出新的知识和价值,带来整个专业的发展改变。与此同时,不同专业学科的知识群落之间也相互交流互动,引起知识交叉,从而扩大了自身专业学科的研究范围和内容,也提高了自身知识管理和知识服务的能力。作为知识生态系统中最基本的知识主体单位,知识种群最大限度地体现了人的生态化,即协作、共生、和谐。
2.2.2 以知识为基础,构建基于知识内容的知识网络
数字图书馆知识生态系统相较于其他的知识生态系统,在知识客体的认知上,更加关注知识本身的整体性和系统性。知识与知识之间的联系构成了知识链,相互交叉、功能复杂的多条知识链则组合成知识网络,而知识网络中知识的流动转移,又形成了知识交流网络。这种知识交流的网络,虽然核心是知识的流动,最终目的是知识的共享和创新,但任何知识创新和服务,都是以知识自身之间的组织构建为基础的。构建基于知识内容的知识网络,是以认知为基础,探究内在的深层语义,建立一个动态有序的知识内容组织,消除海量信息的冗余、知识表象引起的歧义、数据壁垒等障碍,提供更易于主体理解的知识呈现方式。在这个知识网络中,所有主体的知识需求都将被考虑在内,加深了知识的导向性。更重要的是基于内容的知识网络的重构,对数字图书馆内知识的分布进行了更合理的规划,并且加快了知识流动的速度,提升了知识传播的效率,使知识生态系统易获得更多的实际效益,促进了数字图书馆整体的知识更迭,有利于数字图书馆的生态进化。
2.2.3 加快文化生态建设,构建良好数字图书馆生态环境
数字图书馆是公共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表现形式,亦是保障公民自由、平等地获取信息和知识的社会基础工程。它最根本的职能和责任是传播文化知识,是公共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表现形式,因此数字图书馆的文化生态建设是必不可少的。人与文化生态之间是一种彼此作用、相互促进的互动关系。一方面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有了人类社会才有文化,文化生态靠知识主体的“人”来建设。另一方面,文化生态对知识主体的人格塑造和素质培养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人类的生存发展离不开良好的文化生态。文化生态所蕴含的多重意义,是人类全面和谐发展的充分条件。未来的数字图书馆更需要加快文化生态的建设,构建多元、综合的文化生态环境,营造和谐、宽松的文化氛围,使“人”更易发现自我、实现自我,从而获得全面充分的发展,实现知识主体、知识客体及知识环境之间真正意义上的和谐统一。
3 结语
在知识生态的视野下,数字图书馆将以动态有序的知识组织结构为基础,互动联系的知识主体为核心,包容、和谐的知识环境为发展契机,构建起人、知识、知识环境三位一体的动态性知识管理体系,以促进知识的共享与创新,实现数字图书馆的进化和演变。所以说知识生态学是对数字图书馆知识组织、传播、创新的最好表达,不仅从知识主体、知识客体、知识环境的多重角度演示了数字图书馆的进化过程,并且揭示了数字图书馆的层次性和复杂性,为未来数字图书馆的发展模式提供了新的思路。
(来稿时间:2012年4月)
1.George Pór.Knowledge ecology.http://www.co-i-l.com/coil/knowledge-garden/kd/index.shtml.〔2011-10-12〕
2.George Pór.What Is a Knowledge Ecosystem.http://www.co-i-l.com/coil/knowledge-garden/kd/kes.shtml.〔2011-10-12〕
3.周文臣,严春友.知识生态学论纲.潜科学,1994(6):36-37
4.陈建东.知识管理生态学初探.科学管理研究,2009,27(1):67-70
5.George Pór.Designing Knowledge Ecosystems for Communities of Practice.http://www.co-i-l.com/coil/knowledge-garden/dkescop/index.shtml.〔2011-10-12〕
6.孙振领.国内外知识生态学研究综述.情报科学,2011(3):469-474
7.徐谦.知识生态系统的共享机制研究.武汉: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8.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1996年年度报告
9.陇菲,张一凯.知识生态学:对人类与知识实体关系的新探索.兰州大学学报,1990(1):13-17
10.叶培华.企业知识生态系统的涌现机理研究.长春: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