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衬套压装装置的设计及应用
2012-10-23周卫兵张晋伟
周卫兵 杨 虎 张晋伟
(常州南车铁马科技实业有限公司,江苏常州 213011)
1 现状
衬套压装工序通常是将需要压装衬套的零部件吊至压机,在专用工装的配合下完成衬套的压装。如图1、图2所示零件,要对其进行衬套压装工作,采用传统方法需要在压机上完成1次零件翻转和2次压装工序。衬套压装工序通常存在打断原有生产流程、辅助设备多(吊装设备和压装设备)、工序复杂、效率低且安全隐患多等问题。此外由于压机工作能力等限制,较难完成大型零件的衬套压装。因此,为了解决目前零件衬套压装问题,迫切需要设计一套便捷的压装设备,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劳动强度,并增强压装设备的通用性。
本文设计的这套衬套压装设备移动方便、操作简单,并能一次完成2个衬套的同时压装,大大提高了衬套压装的效率。该设备采用的压装方案对其他类似工序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2 方案设计
2.1 方案原理分析
衬套压装方案的设计以解决现有问题为基础,结合自身的实践经验,并兼顾零件生产的工艺性能,采用了液压推拉式压紧机构,主要由液压机构和机械压紧机构组成。
衬套压装设计方案如图3所示,其中拉杆与液压缸活塞杆相连,压盖6与拉杆7螺纹连接。工作状态下,液压缸1活塞杆向缸筒内拉动,通过压盖6和2之间的夹紧力,实现把衬套3压入零件5孔内。衬套在压装过程中的导向和定位是通过导筒4与零件5孔的配合来实现。
2.2 压紧力计算
为确保新方案设计的工装性能及尺寸参数,满足实际压装工艺要求,利用有限元软件对衬套的压装力进行了计算,计算参数见表1。
表1 衬套压装力计算参数
根据计算结果得到衬套压入过程中的压装力变化曲线如图4所示。由图4可以看出,衬套的压装力基本呈线性增大的趋势,最大压装力为41.8 kN。
2.3 机械压紧机构设计
针对零件衬套压装作业工艺性和最大压装力要求,对工装压紧机构的结构进行了初步设计。拉杆与活塞杆定制为一体;压盖6与拉杆7之间通过螺纹连接;压盖2与拉杆、导筒与拉杆以及导筒与零件孔之间均为间隙配合。压紧机构的结构如图5所示。
根据数值计算结果和结构空间限制,选取拉杆等承载件的材料和尺寸参数见表2。
2.4 液压机构设计
根据最大压装力和实际压装工艺性要求,采用普通的定压油路,如图6所示。其采用轴向柱塞泵直接为压力设备提供高压油,再通过3位4通电磁换向阀将油压传递给液压缸,实现液压缸的压缩和回退工作。
表2 承载件材料和尺寸参数
表3 液压缸参数
液压系统参数选择是难点,通过对最大夹紧力的计算和结构空间分析,得出液压缸满足工作方向输出压力应大于50 kN,行程应大于80 mm,且活塞杆直径应大于30 mm等要求,选取液压缸的参数如表3所示。并选择YCY14-1B型轴向柱塞泵和34BMH10B-T型电磁阀。此外,将小型液压站装于小推车上,提高设备作业的灵活性。
3 对比与结论
根据对现场衬套压装工序的跟踪,并与以往的压装工艺相比,新设备具有以下优势:
(1)降低了操作人员的劳动强度。工人在作业过程中省去了搬运零件的工作且不需要对零件进行翻转,大大降低了操作人员的劳动强度。
(2)提高了操作的安全性,避免了零件在搬运及翻转过程中的安全隐患,也降低了衬套压装时操作人员的手被压伤的几率。
(3)该设备取代了天车和立式液压机,节约了电力和场地,且其由液压部分和机械部分组成,液压部分可与其他工装共用,节省设备成本。
(4)机械部分结构较简单,维护方便,且若零件出现磨损或损坏,只需更换相关零件即可继续进行作业。
(5)由于结构简单,机械部分重量较轻,便于手提式作业,操作灵活。
(6)衬套压装工序采用新压装方式后,平均每个零件作业时间从原来9 min压缩到3 min,约缩短67%,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7)此外,该工装升级空间大,只需更改成本低廉的机械部分即可另作他用。
综上实践检验结果表明,该衬套压装设备达到了设计要求,保证了其原有的工作能力,同时减少了辅助工序和作业辅助时间;并提高了设备通用性和作业安全性,避免了零件吊装搬运过程中的安全隐患。因此,这套衬套压装设备是一套更加安全可靠、作业便捷的设备,该方案对类似压装工序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1]邱宣怀.机械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77.
[2]邱国庆.液压技术及应用[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