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农村音乐骨干教师培训需求调查与分析
2012-10-22张慧春钮小静
张慧春, 钮小静
(怀化学院,湖南 怀化 418008)
“国培计划”是一项旨在破解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困局的民心工程。了解参培教师的培训需求是实施“国培计划”的重要环节,也是实现有效教师培训的基础[1]。我校作为湖南省国家级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基地,承担了“国培计划”音乐学科的培训任务。音乐骨干教师队伍的基本现状如何?他们需要什么样的培训?笔者作为参加湖南省中西部农村初中音乐置换脱产培训的骨干教师和管理者,经过三年的培训实践,在对湖南省中西部农村初中音乐骨干教师参培的基本现状进行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全面、客观地反映音乐骨干教师的参训需求,提出有效开展农村音乐骨干教师培训的实施策略,为今后“国培计划”音乐学科培训项目的整体设计和实施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长沙市、湘潭市、株州市、岳阳市、邵阳市、娄底市、郴州市、吉首市、张家界市、永州市、怀化市、郴州市、衡阳市等14个地州市,共58名中学音乐骨干教师。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研究法:查阅了中国成人教育、中小学教师培训等文献资料。
2.访问调查法:走访了怀化市部分省属重点中学、农村中学。
3.问卷调查法:通过对我省14个地州市农村初中音乐骨干教师(2012)基本信息、教师教学现状、参培动机、培训内容及形式需求等方面进行调查。共发放问卷调查58份,回收有效问卷58份,有效回收率为100%。
4.数理统计法:对调查指标进行量化,全部数据用Spss10.0For Windows软件处理。
二、调查结果及分析
(一)中学骨干教师队伍的现状分析
1.男女性别比例差距大且女性居多
在58份有效问卷中,女教师48名,占总数的83%;男教师10名,占总数的17%。
表1 参训教师性别统计表
数据显示:湖南省农村初中音乐骨干教师女性高出男性六十多个百分点,性别比例差距较大。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与长期以来从事中小学音乐教育工作的女性多于男性有关。
2.年龄结构年轻化且中级职称教师占主体
参加调查的58名教师,平均年龄为33.7岁。年龄在25岁以下的教师10名,占17%;年龄在26—40岁的教师41人,占71%;年龄在41—50岁的教师6人,占10%;年龄在51岁以上的教师1人,占2%。
表2 参训教师年龄统计表
在职称方面,参训教师33名为中级,占56%;21名为初级,占36%;3人无职称,占6%;1名为高级,占2%。
表3 参训教师职称统计表
数据统计显示:“国培计划”——湖南省中西部农村初中音乐培训参训教师的年龄结构年轻化,集中分布在26—40岁之间,这一年龄阶段的教师年富力强,教学经验丰富,是农村初中音乐教师队伍中的骨干。但是,在农村初中音乐骨干教师中只有1人为高级职称,这说明参训教师科研能力不强,职称水平偏低,整体素质亟待提高。
3.学历构成以本科为主且部分未达到参训要求
“国培计划”要求中学参训教师应具备本科及本科以上学历。据调查统计,本年度参加湖南省中西部农村初中音乐置换脱产培训的骨干教师43人为本科学历,占总数的75%,15人为专科学历,占总数的25%。
表4 参训教师学历统计表
这说明,目前湖南省中西部农村初中音乐骨干教师学历层次有所提高,大部分都达到了本科水平,基本可以满足音乐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但是,有部分农村音乐教师起点低,由于教学任务繁重,参加继续教育提高学历的机会又少,导致部分初中音乐教师学历层次偏低。
(二)参训教师培训需求调查分析
1.培训动机具有强烈的自我专业发展的主动性
参训教师的培训动机是其参加培训的内在动力。在培训目的调查中,75%的教师选择“拓展专业知识”,68%的教师选择“完善自我”,49%的教师选择 “学习教育教学理念和教学理论”,17%的教师选择“服从上级安排”,12%的教师选择“职称评定、评优”。这说明大多数湖南省中西部农村初中音乐骨干教师学习目标明确、有事业心和责任感,参加培训的动机已经从单纯服从上级安排、片面追求功利性,转变为一种主动提高自身专业发展的行为。
表5 参训教师参加培训主要目的统计表
绝大部分农村初中音乐教师参与培训的愿望强烈,而且存在性别、职称差异。调查结果显示,73.17%的参训教师在培训愿望上选择“很强烈或者强烈”,26.83%的参训教师选择“一般”,没有一个参训教师选择“不强烈”。从性别上,女性在培训愿望上选择 “很强烈或者强烈”的比例为73%,男性教师这一比例为71%,说明所调查女性教师的培训愿望强度略高于男性。从职称上看,初级和中级职称教师在培训愿望上选择“很强烈或强烈”的比例为68%、71%,高级职称和无职称教师这一比例均为100.00%,说明高级职称和无职称教师参加培训的愿望强度高于初级和中级职称教师。从整体上来说,为了适应音乐课程改革的发展,绝大多数农村初中音乐教师对教师培训有了足够的重视,愿意通过参加培训提高自身的素质和业务水平。
表6 参训教师“参加培训的愿望”多维频数分析
2.培训内容需求呈现实用性和操作性的特点
表7 参训教师需要的知识统计表
从对参训教师培训内容需求的调查中显示,学科专业与教学知识(94%)、多媒体技术 (56%)是需求程度最高的两项。此外,参训教师在回答调查问卷开放性题目“您在培训过程中最想解决哪方面问题”的回答中还提到:教学方法,教学理念,合唱指挥、钢琴伴奏、声乐演唱、歌曲写作、音乐制作、伴奏合成方面的知识与技能,组织开展学校艺术实践活动的技能与方法等。这说明,农村初中音乐骨干教师高度重视音乐学科发展的新动态,注重学科知识体系的完善,迫切需要掌握学科教学方法与技能。此外,由于现代教育技术和教学手段的更新,在中学音乐教学中,掌握多媒体技术和音乐课件制作的方法也成为参训教师希望开设的培训内容。
3.培训形式需求呈现体验性和参与性的特点
据调查结果显示,名师课观摩研讨 (83%)、主题参与式培训(56%)、实地考察(42%)成为农村初中音乐骨干教师最喜欢的培训形式。这说明能够较好的发挥参训教师的主体作用,有效的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具有较强的体验性和参与性的培训方式受到广大参训教师的欢迎。
表8 参训教师最喜欢的培训形式统计表
在培训时间方面,大多数参训教师愿意参加中长期脱产培训,并且希望最好能够脱产学习半年或者一年。调查结果说明,大多数农村音乐骨干教师希望能够摆脱繁重的教学任务、家庭琐事,进行长期脱产培训。
4.培训师资需求呈现来源广泛和素质优良的特点
据问卷统计和访谈调查显示,参训教师列举的培训师资来源广泛,包括教学经验丰富的一线音乐教师、本学科专家和教育理论家、教育教学专家、科研工作者等,其中最受参训教师欢迎的培训师资是教学经验丰富的一线音乐教师、学科专家和教育教学专家。调查结果说明,这与参训教师对培训内容需求呈现实用性和操作性的特点相对应,教学经验丰富的一线教师适应其获取教学方法和技能的需求,学科专家和教育教学专家适应其专业知识更新与扩展的需求。
三、有效开展农村音乐骨干教师培训的策略
骨干教师是教师队伍的中坚力量,它关系到基础教育事业发展的大事,既影响骨干教师个体的成长和发展,也影响整体教师队伍的质量和水平[2]。根据对农村音乐骨干教师的培训需求调查情况制定切合实际的培训实施方案是培训取得成功的基础保障。
(一)培训内容注重个性化和区域特色
首先,要变学科技能培训为教育理念的培训。在音乐骨干教师培训内容的选择与设计方面应该以新的音乐课程标准为指南,将教育理念、学科知识和现代教育技术理论整合为一,采用“教育理论专题、实践教育专题、学科专业专题、教育技术专题”四个模块实施培训,这样既有利于帮助教师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又体现了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师整体素质的要求;其次,培训内容的选择要满足学员个体需要。在安排教学内容时应做到因材施教,设置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并对每一门课程设置多层次、多样化的课程资源。针对音乐学科的特点,还可以为每位学员配备专业指导教师,为参训教师提供丰富、多样化的学习内容,使培训内容最大限度的个性化,促进参训教师个性发展,形成个性化特色;再次,培训内容要彰显地域特色。怀化境内及周边是一个多民族、多文化交融的地域,本土音乐文化品种纷繁多样、蕴藏量大、覆盖面广、特色鲜明。在农村音乐骨干教师培训过程中,可以把本土音乐文化作为培训资源融入培训内容,使参训教师了解本土音乐文化的背景和发展方向,使之具有主动学习和传承本土音乐文化的意识,从而对推进本土音乐文化进课堂起到促进作用。
(二)培训方式要关注培训的主体
培训方式选择的科学与否是关系到培训课程是否能顺利实施的重要途径[3]。培训方式的选择应关注参训教师的特点,要根据参培学员的不同学历背景、个体特征差异、教龄、职称、职务上的差异,相应地采取课堂教学、专题讲座、案例分析、交流研讨、观摩实践、实地考察等多种培训方式;要突破传统的注入式、满堂灌的培训方式,充分发挥参训教师自学能力强、理解能力高,教学经验丰富等特点,注重培训方式的灵活性和实用性,将专题讲座与自主学习、案例分析与技能训练、问题解答与主题研讨、经验介绍与交流分享相结合。
(三)整合培训资源,确保培训实效
高素质的培训师资是保证培训质量的重要因素。按照“国培计划”高标准、严要求遴选培训师资的要求,我们在开发和建设师资资源过程中,要注重开发师资来源渠道,打破部门、单位和地域界限,真正组建一支专业学科专家、学者、中学一线优秀教师相结合的多元开放的专家团队,让优质资源共享,真正保证团队知识理念的前瞻、方法技能的引领和行为品德的示范。
[1]赵德成等.教师培训需求分析研究的回顾与思考 [J].教育科学,2010,(5):64-68.
[2]林云鹏等.关于培养专家型中小学骨干教师的模式探讨 [J].师资培训研究,2001,(4):12-15.
[3]黄侨明.教师培训有效性的探索[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7,(12):1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