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由张伯苓说到“定力”

2012-10-21王晓河

前线 2012年2期
关键词:张伯苓底气定力

王晓河

张伯苓,著名学者,曾任南开大学校长。当年,张先生从国外为学校募款数以千万计,自己却分文没有截留。名气很大的他始终在平民區的简陋住宅中度日,过着布衣素食的生活,家中从无仆役。一次,张学良慕名来访,见“校长公寓”竟这般模样,直言“非为始料,令人敬佩”。张先生去北京办事,永远做三等车厢,每次都住花钱很少的小旅店。1951年病逝时,他毫无积蓄,穷得只有几元钱。“不要爱钱,够用就行”,他经常这样告诫学生。

在我看来,张伯苓一生高风亮节,无疑是颇有“定力”之人。

那么,何谓“定力”?就是坚固理念、清净心地、克制物欲、适应环境之意志,就是开启智慧、觉悟真理之心源,就是在面临各种疑惑、困惑、诱惑时不受影响之心境与能力。

人“定力”充沛,则正念坚固,如静水无波,不随物流,不为境转;心地清净,不被诱惑所迷。不为名利所动。有道是定则静,静能生慧;定则稳,稳则致远;定则淡,淡则从容。人有“定力”,做人做事才有底气和底蕴,才有品位和风范。

人“定力”薄弱,就经不起诱惑,见名则争,见利则沾,滑入泥坑,坠入陷阱;就容不得批评,一“批”即怒,一“评”即跳,“雷话”雷人,乱言乱语;或耐不住寂寞,心浮气躁,变态失色;或禁不住困难考验。气节全无,灰心丧气。人之失态、失德、失志、失足、失节,往往“定力”渺然所致。涵养“定力”,当是做人一大要诀。

涵养“定力”当先“定心”,做到心无旁骛,心怀不变,心绪不散,心态不乱。欲“定力”须常守丹田之气,常固立身之本,常修做人之德,接地气,养大气,壮底气,扬正气,硬骨气,增元气。不因私欲泛滥而投机钻营,不因心态失衡而旁逸斜出,不因心浮气躁而摇摆不定,不因得失而出卖良心,如是,方能葆有经久不衰的耐力,拥有锐意进取的魄力,富有拢心聚人的魅力。

涵养“定力”离不开自尊、自爱、自强、自制。有哲人说:“能约束自己的人,最有威信。”著名相声大师马三立就是能约束自己的人,他曾自拟为人处世的“十三条不该”和“三不、三对”原则。不该办的事情,莫办;不该去的地方,不去;不该要的礼物,不收;不该得的报酬,不要;等等。不为名利得失伤脑筋,不羡慕嫉妒大款大腕,不在艺术上消极灰心。对自己的声望,珍惜;对道德品行,端正;对衣食住行,知足。马先生之所以在相声界威望甚高,正是得益于这种始终不变的自律。

“定力”为一门内修功夫,就是在浮躁浮夸中练就“耐烦”功夫,在曲折反复中练就“坚韧”功夫,在功利场中练就“淡泊”功夫,在繁华迷人中练就冷眼功夫,在急功近利氛围中练就“冷板凳”功夫。有了这些功夫,“定力”成矣。

世事变化无常,生活丰富复杂,风险、诱惑、干扰多多,各种选择数不胜数。唯有“定力”在身,坚定不移、坚强不屈、坚忍不拔,才能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为任何诱惑所迷,不为任何干扰所动。就像郑板桥的诗所说:“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

责任编辑:戚本逊

猜你喜欢

张伯苓底气定力
言论
最硬核“创新之城”在疫情应对中彰显定力与温度
定力在心安如山
才华与底气
冬·发心
自黑也能激励人
张伯苓妙语
底气1
底气
张伯苓戒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