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保障、心理因素对农村老年人农业劳动参与的影响
2012-10-21李成波
李成波 陈 功
(北京大学 人口研究所,北京 100871)
一、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990年和2000年的人口普查显示,我国农村老年人农业劳动参与比率很高。农村老年人不但在业率高,而且从数量上看也占全部老年在业人口的绝大多数。1990年农村老年人在业率为33%,是城市老年人在业率(17%)的将近两倍[1]704;2000年农村老年人在业率为43.15%,比城市老年人在业率(10.10%)高出3倍多[2];另据针对2000年人口普查的一份分析显示,60岁的老年在业人口中,农村老年人占83%,到70岁时进一步增加到88%,此后一直保持在90%左右,总的趋势是老年在业人口中,年龄越大,农村老年人所占比例越高[3]。
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劳动与农村老年人的经济供养和福利保障息息相关,农业生产劳动对于农村老年人的养老有着重要的影响和作用。研究农村老年人农业劳动参与的影响因素,查明农村老年人农业劳动参与的意愿是积极主动的还是消极被动的,参与的真正目的和动机是纯粹为了生计还是为了实现“老有所为”,有利于制定更好的公共政策和措施,以保证和提高农村老年人的农业劳动参与能力,更好地实现农村老年人的劳动自养和积极养老,从而减轻养老对家庭、社会的负担。
二、文献回顾
关于影响老年人劳动参与的因素,已有研究发现有如下方面:(1)子女外出打工因素、居住方式因素和土地承包权因素[4]。随着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越来越多的老人不再与孩子住在一起,也不能再依赖于子女对老人提供日常生活和生产方面的帮助,这在很大程度上迫使老年人继续从事农业生产[5]。(2)社会保障因素[5]。以拥有退休金为主要形式的老年保障制度在发展中国家并不普遍,出于生存的需要,许多发展中国家的老年人不得不继续工作,形成较高的在业率[3]。非洲、亚洲和拉丁美洲65岁以上男子劳动力参与率分别为57%、37%和38%,如此高的老年人劳动参与率,可能是由于这些地区缺少老年人养老金计划或其他支持收入规划[6]。(3)年龄因素和健康因素。年龄和健康状况是影响农村老年人是否继续从事农业劳动最主要的个体因素,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随着年龄的增长,其劳动参与率均呈下降的趋势,而劳动参与率的高低与健康状况的好坏也具有明显的正向关系[4-5,7]。(4)自我养老视角。参加农业劳动实际上是老年人获取经济来源以实现自我养老的一个重要方式,因而要将老年人的农业劳动放在养老的视角来考察[8]。农村老年人很少有坐享清福的,只要身体允许,劳动是他(她)们的本色,劳动自养也是养老的一项重要内容[9]。(5)文化的视角。《佛陀的格言》指出,“劳动一日,可得一夜安眠;勤劳一生,可得幸福长眠”,这体现出文化因素对劳动的影响作用。老年在业率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程度,但不同的文化和社会经济制度也会造成一定的差异,例如东亚的日本和韩国经济发达,社会保障制度也比较完备,但其老年人在业率水平却比欧美国家高出一倍甚至数倍[1]868。
已有文献对老年人劳动参与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有效的研究,但这些研究缺乏单个具体因素的针对性深度分析,同时,对心理因素的影响也缺乏量化研究。当然,这里面可能有心理等因素难以量化的原因。基于此,笔者着重选取制度保障和心理两大因素来进行实证考察和研究。
三、数据、变量
(一)数据来源及样本
本文所利用数据来自2006年中国城乡10%老年人口状况追踪抽样调查,研究对象是年满60周岁及以上的老年人。本次抽样调查的标准调查时点为2006年6月1日。10%的样本共计1980个,其中农村样本983个,基本特征见表1。
(二)变量及其测量
1.变量
在本次研究中,因变量是“农业劳动参与”,根据2006年中国城乡老年人口状况追踪调查农村个人问卷,“农业劳动参与”操作化为“现在还在干农活”。制度保障因素和心理因素是研究关注的主要自变量。将老年人的人口学特征(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婚姻状况)、经济因素(经济状况)、健康因素(健康状况)等用作控制变量。
2.变量测定
(1)制度保障指数设计
制度保障因素在调查问卷中涉及到的问题有四个,即“是否有政府救助(包括医疗救助)”、“是否有集体救助”、“是否有社会养老保险金”、“是否有企业养老补贴”。笔者先是通过SPSS中的“Compute”功能将这四个问题进行了累加,得到一个五分类变量,分别命名为“无制度保障”、“享有一项制度保障”、“享有两项制度保障”、“享有三项制度保障”、“享有四项制度保障”。然后,通过SPSS中的“Record”功能对该五分类变量进行合并,即将“无制度保障”分类项单独作为一类,命名为“无制度保障”,将其余四个分类项合并为一项,命名为“有制度保障”。通过以上处理,就得到一个两分类的变量,命名为“制度保障指数”,同时,对制度保障指数的两个分类项分别赋值0和1,其中“0”表示“无制度保障”,“1”表示“有制度保障”。
表1 农村老年人口基本特征
(2)心理因素测量
关于老年人心理因素的测量,从以往学者的研究成果来看,主要包括老年人的性格特征,例如,对自我的认识和评价、对年老的评价、对事物的积极态度、孤独感和挫折感等[10]。老人的性格特征作为心理因素的表现,在调查问卷中涉及到的问题有12个,笔者对这12个问题重新编码后得出如下因子分析结果(见表2)。结果发现:“老年人是社会的负担”和“老年人是家庭的负担”在第一个因子上的负载较高;“现在社会越来越关心和重视老年人问题”、“尊敬老年人的年轻人越来越多”和“现在社会存在着比较严重的不公平现象”在第二个因子上的负载较高;而“现在和年轻时一样幸福”、“能够吃饱穿暖就很幸福”和“过去的老年人没有现在的老年人幸福”在第三个因子上的负载较高;“喜欢结交朋友”、“喜欢和别人聊天”在第四个因子上的负载较高。在此将第一个因子作为对老年的消极体验,第二个因子作为对社会态度的感知,第三个因子作为对老年的积极体验,第四个因子作为对社会人际交往的偏好,并将这四个因子以回归方法保存。
从表2中可知,K.M.O值为0.663,大于0.5,所以表中的12个变量可以使用因子分析,巴特利特球体检验(Bartlett’s Test of Sphericity)显著度为0.000,表示统计上显著,即拒绝相关矩阵为单位阵的零假设。
表2 性格特征的因子分析结果
3.农村老年人农业劳动参与影响因素模型农村老年人农业劳动参与影响因素模型的变量类型及其测量如表3所示。
表3 农村老年人农业劳动参与影响因素模型变量
四、统计分析与结果
(一)描述统计分析与结果
1.农村老年人农业劳动参与影响因素模型变量交叉分析
考虑到本次研究的指标多为定类或定序变量,所利用数据的样本量不是足够大,而双变量交叉分析在所用数据样本量不是足够大的情况下尤为重要,因此,对农村老年人农业劳动参与影响因素模型变量进行交叉分析,采用这一分析有利于在调适模型前把与因变量农业劳动参与无关联的变量首先删除,减少进入模型变量数,提高模型拟合度。
交叉分析结果显示(见表4):①除自评经济状况外,其他所有变量(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婚姻状况、自评健康状况和制度保障)均与农业劳动参与具有统计上显著的关联;②除制度保障变量与农业劳动参与关联的显著性水平为P<0.01外,其他变量与农业劳动参与关联的显著性水平均为P<0.001;③农村老年人的农业劳动参与在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婚姻状况、自评健康状况和制度保障等这六个因素上表现出明显的统计学差异。
表4 农村老年人农业劳动参与影响因素模型变量交叉分析
2.双变量关联度分析
由于心理因素的四个因子“对老年的消极体验因子”、“对社会态度的感知因子”、“对老年的积极体验因子”和“对社会人际交往的偏好因子”均为定距型连续性变量,故它们与农业劳动参与不适合做交叉分析。在此,笔者仅将这四个因子与农业劳动参与进行关联度分析。
表5为四个因子与农村老年人农业劳动参与的关联分析结果,从表5可看出,自变量心理因素中的“对社会人际交往偏好因子”和农村老年人农业劳动参与显著相关,且关联方向为正,关联系数Tau-y为0.091。心理因素的其他因子与农村老年人农业劳动参与在统计上的关联均不显著。
表5 心理因素和农村老年人农业劳动参与的列联表
(二)回归分析及结果
从描述统计分析的结果看,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婚姻状况、自评健康状况、制度保障、心理因素中的对社会人际交往偏好因子等均造成了农村老年人农业劳动参与率的差异。但是,描述性统计的结果不能区分因素间的相互影响,只能大致度量两个变量之间的关联性和关联程度,要研究影响农村老年人的农业劳动参与有哪些变量,以及影响作用的大小和方向如何,这就需要使用回归分析,也就是需要对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农业劳动参与进行回归分析。
因变量“是否参与农业劳动”是一个二分类变量,这里使用二元罗吉斯蒂回归模型来进行分析。依据前面的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引入模型的自变量包括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婚姻状况、自评健康状况、制度保障、心理因素中的对社会人际交往偏好因子。
首先将自变量制度保障、心理因素中的对社会人际交往偏好因子纳入模型,回归结果显示:制度保障和心理因素中的对社会人际交往偏好因子显著影响农村老年人农业劳动参与。其中,制度保障变量对农业劳动参与的作用方向为负,即农村老年人愈是拥有制度保障,其农业劳动参与可能性愈低,拥有制度保障的农村老年人,其参与农业劳动的可能性是没有制度保障的老年人的66.5%。心理因素中的对社会人际交往偏好因子对农业劳动参与的影响作用方向为正,有社会人际交往偏好的农村老年人参与农业劳动的可能性是没有社会人际交往偏好的老年人的1.327倍(见表6)。
当控制其他变量后,制度保障、对社会人际交往偏好仍然显著影响农村老年人的农业劳动参与。此时,制度保障对农业劳动参与的作用方向仍然为负,拥有制度保障的农村老年人参与农业劳动的可能性是没有制度保障的老年人的69.8%。心理因素中的对社会人际交往的偏好因子对农业劳动参与的影响作用方向仍然为正,有社会人际交往偏好的农村老年人参与农业劳动的可能性是没有社会人际交往偏好的老年人的1.253倍(见表6)。
控制变量中,性别、年龄、婚姻状况和自评健康状况对农村老年人参与农业劳动具有统计上显著的影响,此时,受教育程度对农村老年人参与农业劳动不具有统计上显著的影响。年龄的影响作用方向为负,即年龄越高,农业劳动参与可能性越低;性别、婚姻状况和自评健康状况的影响作用方向均为正。从回归模型统计分析结果来看,男性老年人参与农业劳动的可能性是女性的1.881倍,高龄老年人参与农业劳动的可能性是低龄老年人的10.3%,在婚老年人参与农业劳动的可能性是不在婚老年人的1.850倍,自评健康状况好的老年人参与农业劳动的可能性是自评健康状况差的老年人的2.921倍(见表6)。
表6 农村老年人农业劳动参与影响因素回归模型
(三)偏回归系数标准化
标准化回归系数可直接用来比较各个自变量对因变量影响作用的大小。为便于比较制度保障和心理因素中的对社会人际交往偏好因子这两个自变量对农村老年人农业劳动参与影响作用的大小,在此引入标准回归系数。根据标准回归系数公式[11]计算,可得到制度保障和心理因素中的对社会人际交往偏好因子这两个自变量的标准回归系数分别为-0.042和0.010,可见,绝对值0.042大于0.010,这说明制度保障变量对农业劳动参与的影响作用大于心理因素中的对社会人际偏好因子,即宏观层面制度保障的影响作用大于微观层面个体的心理因素。
五、结语
通过前面的统计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农村老年人农业劳动参与的主要原因是制度保障的缺失和不完善,当然,其主要动机存在着个体心理上社交、活动的需要。
我国目前庞大的老年群体经历了计划经济、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时代,他们中的多数人收入和财产没有较多的积累,经济上缺乏养老的准备,尤其是数量庞大的农村老年人的养老保障面临诸多不利影响因素[12]。一方面,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末期以来,在工业化、城市化和市场化的大力推动下,大量农村青壮年人口涌入城市,使得农村传统的土地养老和家庭养老功能日趋弱化,不少农村老年人的子女和家庭不再为老年人提供相应的经济供养;另一方面,广大农村的社会养老和医疗保障制度依然不健全,制度化养老保障覆盖面依然很窄,待遇水平依然较低。正是由于这些养老保障的缺失,尤其是制度性养老保障的缺失和不健全,老年人迫于生计压力和经济无奈,不得不继续通过参与农业生产劳动来进行自我养老和自我福利提供,可见,农村老年人的福利和保障同其参与农业劳动息息相关。在农村,对社会人际交往偏好的老年人,其参与农业劳动的可能性更高,是没有社会人际交往偏好的老年人的1.253倍,这从中国的实践中验证了国际上流行的老年“活动”理论。如果说农村老年人的农业劳动参与是中国特色“老有所为”的表现,那么从这个意义上讲,“老有所为”就是出于一种积极的心理感受和自我评价。
我国大量的农村中青年劳动力流向城市,造成农村耕种土地的青壮年农村劳动力短缺,留守农村家园的老年人刚好可以填补这一空缺。然而,一定阶段或时期内,农村老年人养老制度保障的增加,会相应降低其参与农业劳动的可能性,这启示我们在进行制度保障设计时,既要有利于保护和提高农村老年人劳动参与的积极性,又要注意福利保障水平的适度性,防止因保障水平过高而影响农村老年人参与农业劳动的积极性,降低整个农村农业生产劳动参与率,从而造成农业生产劳动力的缺乏。
[1]国家统计局人口统计司.中国1990年人口普查资料(第二册)[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3.
[2]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国家统计局人口和社会科技统计司.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中册)[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85-86.
[3]邬沧萍,杜鹏.中国人口老龄化:变化与挑战[M].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2006:84-85.
[4]庞丽华,Scott Rozelle,Alande Brauw.中国农村老人的劳动供给研究[J].经济学,2003(3):721-730.
[5]吴海盛.农村老年人农业劳动参与的影响因素——基于江苏的实证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08(5):96-102.
[6]UN.Living arrangements of older persons around the world(2005)[R].New York:UN,Department of Economic and Social Affairs.
[7]张文娟.中国老年人的劳动参与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J].人口与经济,2010(1):85-89.
[8]白南生,李靖,陈晨.子女外出务工、转移收入与农村老人农业劳动供给——基于安徽省劳动力输出集中地三个村的研究[J].中国农村经济,2007(10):46-52.
[9]宋元梁.陕西落后农村计划生育户养老保险模式研究[C]//长安大学,陕西省资本论研究会.陕西省资本论研究会2004年学术年会“资本论与科学发展观”论文集.2005:103-110.
[10]蔡天骥.女性独居老人自评生活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人口科学,2004:72-76.
[11]郭志刚.社会统计分析方法——SPSS软件应用[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44-45.
[12]姜向群.养老补偿论:建立对城乡低收入老年人群体的公共资源补偿机制[J].人口研究,2008(4):5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