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技能研究为导向的高职综合实践项目化教学模式

2012-10-21□聂

职教论坛 2012年17期
关键词:研究型技能高职

□聂 华

以技能研究为导向的高职综合实践项目化教学模式

□聂 华

通过研究性教学思想的挖掘与渗入,探索高职院校用什么方式来培养适应经济和社会的有创新能力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同时对技能研究型教学的实施载体—综合实践项目化教学模式的实施提出了具体方案。

技能研究;综合实践;教学模式

作为具备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双重属性的教育,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近年来得到了史无前例的快速发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要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探索多种培养方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从人才培养规格上来说,高职院校要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专科层次的高端技能型人才。这就要求高职所培养的人才不仅要能够在工作第一线从事技术性工作,还要具有工作或劳动过程中的生产设备改进、工艺流程优化等方面的反思、研究等智力性能力。

一、开展以技能研究为导向的高职综合实践项目化教学的必要性

(一)有助于对当前高职教育过分强调职业培训功能的纠偏。当前高职教学模式提倡基于工作过程导向、任务驱动的模式,提倡按典型工作过程重构高职课程体系,使校企合作走入了课程设计与实施层面,突出了高职应有的职业性特征。对比国际职教课程发展的历史,这种着眼于满足企业上岗需求的教学范式在德国模式的职教体系中曾广为使用,其基础是政府主导的“双元制”模式,支柱是目标企业的“新学徒制”,侧重的是职业教育的训练功能。

据此,我国众多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课程教学等都是围绕市场转动,将教育适应职业岗位要求的理念片面化、极端化的倾向忽视了用人单位对员工的潜能要求,混淆了教育与培训(训练)的关系,漠视了学生自我发展与自我完善的诉求。学校逐渐变成了“职业培训”的场所,导致“半个人”、“工具人”的出现。这种“工具人”倾向必然会影响学生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最终导致学生素质的不全面,与中职教育的区分也不明显。高职教育的这种纯“工具意识”倾向值得深思,重新审视过分强调单纯技能训练的教学模式是否适合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这样的模式在德国国内产生过一定的争议,在国际职教界,随着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引入,一种突出特色但不贬低教育共性规律的见识日趋普遍,职业教育如何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成为现阶段各国职教界讨论的热门话题。

(二)技能研究型教学模式符合我国当前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职业教育模式或职教观的建立都是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驱动的,20世纪70年代产生“能力本位”职教思想的加拿大,当初人均GDP约4000多美元;产生“人格本位”观念的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日本,当初的人均GDP已超过20000美元。而据世界银行公布的资料,2010年中国人均GDP为4382美元,排名第95位,预计2011年末我国人均将超过5千美元大关。当然,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我们不能只依GDP论事,但无论如何,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国家还不富裕,绝大多数老百姓还在为温饱而忙碌。我们可以也必须超前思考,但行动却一定要脚踏实地、联系实际。我们必须用先进的理念来指导实践,但决不能超越发展阶段去行事。因此,我国现阶段的高等职业教育指导思想仍然也必须借鉴和发扬“能力本位”原则。

但同时,我们必须看到,2011年已经有6个省人均GDP超过了8000美元,城市超过这一标准的就更多,按照世界银行划分标准,人均GDP8000美元以上即迈入“上中等”发达国家和地区水平,沿海许多城市正向富裕国家和地区水平跨越。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经济结构的转型发展与产业升级成为必须逾越的一道门槛,具有先导功能的高职教育同样肩负着不可推卸的历史使命。通过教学改革,倡导并实践以技能研究为导向的综合实践教学模式,使高职院校成为经济结构转型的助推器,是一种有益的探索。

二、技能研究型教学模式构建的思路

(一)核心概念的界定

1.技能研究:职业兴趣的一种类型,是指把大部分工作和生活精力、心理能力投入于以物质材料和观念为对象的活动中,特别关注和喜欢那些诸如操作、维修、工艺制作等工作,乐于了解科学常识或从事发明,肯于钻研,爱动手、动脑。在管理活动中,讲究实际,注重行动,脚踏实地,独立自信,好奇心旺盛,富于钻研精神,分析能力很强,认真细致,扮演积极的行动者,自律而不愿意有受约束感,喜欢与事物和观念而不是人打交道,能动手解决问题。源于著名的心理学家Holland认为职业爱好是一种生活方式的选择。1973年,他提出职业兴趣六边形学说,把职业兴趣分为技能、研究、艺术、社会、企业、事务六种兴趣倾向。

2.教学模式:有多种观点,本文之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结构框架”凸现教学模式从宏观上把握教学活动整体及各要素之间内部关系的功能,“活动程序”突出教学模式的有序性和可行性。

3.创新能力:创新是以新思维、新发明和新描述为特征的一种概念化过程。起源于拉丁语,它原意有三层含义,第一,更新;第二,创造新的东西;第三,改变。创新能力的概念是由Burns&Stalker(1961)首次提出,最初用来表示“组织成功采纳或实施新思想、新工艺以及新产品的能力”。本文创新能力定义为:在前人发现或发明的基础上,通过自身努力,创造性地提出新的发现、发明或改进优化新方案的能力。

(二)构建技能研究型教学模式的思路

依据《毕业综合实践导引—高职高专适用》(陈丽能,2011版)所提出的现代高技能岗位工作能力需求由“开发设计、组织实施与实施操作”3大核心专业能力系统构成的理论,针对专业和科目课程两个层面建构综合实践项目,通过以工作项目为核心重组专业技能课程,故又称“项目课程”,它是在以岗位为中心的课程设置和技能标准规定的 “技能观”驱使下,通过“职业分析—目标分析—课程组织—课程实施—课程评价”一系列过程加以实施,构建基于校企合作的“系统能力目标→综合任务配置→综合实践与全程导入教学→质量评价考核”的教学系统框架。这类课程明显带有技能研究的特点,具体表现在:

1.教学的整个过程和所有内容以实际的工作项目来贯穿,工作项目来源于对职业和目标的分析。学生通过完成项目来达到对本课程教学内容及专业技能的掌握。

2.项目成果包括:设计说明书 (包括各种方案);实践操作(方案实施)成果;技术应用性论文或总结。

3.学生实训的方式一般以小组为单位,采用协作实训的方式。对学生学习和技能训练效果的评价以完成工作项目的过程为主要依据,有相应的评价标准。

综上,技能研究型教学模式以系统设计综合实践项目为主,与普通实践相比,是带着项目研究与创新的任务完成技能训练,具有明显的技能提升性与综合性要求。

三、技能研究型教学模式的实践

(一)改革人才培养方案

将课程和专业综合实践内容纳入培养计划,整个专业培养方案的实践分三类:课程专项实践、课程综合实践和专业(毕业)综合实践,其中专项实践主要在校内完成,本文所提的综合实践主要指后两种类别。在教学进程上,第1-3学期安排1-2周、第4学期安排2-4周课程综合实践。毕业综合实践(含顶岗实习)安排最后一学年内进行,专业培养计划的设置采用“2+0.5+0.5”的模式。即第五学期安排学生开展毕业综合实践,时间4-6周左右,第六学期12-16周左右,其余教学周数可以弥补前期课程不足与配套毕业综合实践的辅助教学。具体安排如下图:

图 能力递进的系统化综合实践实施模式

课程综合实践从内容看,一年级主要是专业的认知教育,二年级侧重专业实践,从完成项目的要求看,可以是针对某门课程,也可以是多门课程的综合。课程综合实践强调所处学期前各课程的协同综合实践,须明确指导教师,形式上可安排学生到企业进行调研,少数专业也可采取在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完成课程设计或其它课题任务的形式。

三年级的毕业综合实践应该结合实际工作岗位开展,要求教师全程跟踪。根据各专业校外紧密型实训基地建设进度的不同,部分专业可对平行班级实行轮流实训,特殊情况下,可安排学生经过一定社会调查,带回企业全息化案例材料后,部分时间在校内完成毕业综合实践过程。

(二)按专业建立课程综合实践、毕业综合实践项目教学实施标准

课程和专业综合实践是综合所学专业课程知识、技能的实际应用,是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综合能力而设立。在教学形式的要求上,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升学生综合能力:

1.通过完成项目最终成果(项目研发或设计方案)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与创新能力;

2.通过与企业技术人员交流提高与人沟通能力,通过PPT,交流、汇报等活动提高书面与口头表达能力;

3.通过小组活动提高团队协作精神;通过自主制订计划并实施,提高自我学习能力、自主解决问题能力。

教学实施标准同时要对指导教师的配备、实施细则和考核评价提出具体的标准。

(三)根据实施标准建立项目指南和项目库

依据能力递进的原则,项目指南对达到专业岗位工作任务要求所需要完成的实际或准实际项目进行描述。包括:项目的分类,如综合认知类项目、综合调研类项目、综合体验类项目、优化设计类项目、基于顶岗实习的系统化综合技术应用类项目等,并对其逐渐递增的顺序及考核标准及方式进行简要说明。从实际操作经验看,每专业三年累计安排7-12类 (专业内涵的分类)左右的综合实践项目,项目与课程并非一一映射关系,可一对多或多对一。依据项目指南,各专业按类建立项目库,如:综合调查研究类 (建立汽车快修店的可行性调研、某某地区物流企业托盘使用情况与标准化调研等);综合优化设计类(汽车巡航系统实训台的改造与优化、汽车电路多媒体分析诊断系统的开发等);综合探讨研究类(国际货运企业[空运]的运作流程分析、汽车营销策划能力的培养与实施等)。

(四)完善相关保障条件建设

为保障项目开展,加强综合实践项目实施保障条件是关键,大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完善相关硬件设施。要建立符合综合实践研究项目要求的校外实践基地,采购校内项目研究实验设备,构建资料查询平台,有效保障课程综合实践顺利进行。

2.组织实施的计划和时间安排采取更加弹性、灵活的方法。根据学生、企业的具体情况,开始实施时间应尽量提早安排,保证学生、教师、企业兼职教师有更加充分的研究、指导时间,保证课程综合实践高质量完成。

3.动态优化项目库,促进创新创业综合实践项目成果的转化与交流。项目的选择和确定要采取动态与静态相结合的原则,学生原则上在已经建立的项目指南和项目库中选取项目进行研究,指导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研究课题或企业、技术的最新发展重新建立项目,经讨论论证后,把该项归类到项目库中,保证项目指南和项目库全方位满足要求。每年或每学期开展一次评比,展示实施创新创业综合实践项目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并组织编印《创新创业综合实践项目成果集》,用于对后续开展实践的案例指导,同时,通过培育与孵化,将优秀项目申报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

从实际经验看,笔者所在单位自2007年起在全校推广以技能研究为导向的系统化综合实践项目化教学,对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与创新创业能力成效明显,学生在技能竞赛、大学生创新创业成果等方面硕果累累,证明这一模式是成功可行的。

[1]陈丽能.高职院校职业素养与技能研究型教学理论与实践[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

[2]陈效兰.师生互动式研究型教学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J].高等教育研究,2008(10).

[3]孙莱祥.研究型大学的课程改革与教育创新[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聂华(1972-),男,江西南昌人,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

本文系2010年浙江省新世纪教改一类项目“高等职业教育素质与技能研究型教学模式探索”(编号:yb2010128);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课题“以职业素质与技能研究为导向的高职教学模式探索”(编号:2010F018)成果之一。

G712

A

1001-7518(2012)17-0031-03

责任编辑 时红兵

猜你喜欢

研究型技能高职
国有企业研究型审计思考与探索
战“疫”期间基于高职线上教学的分析与思考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如何将微课融入高职钢琴课堂教学
劳动技能up up!
秣马厉兵强技能
拼技能,享丰收
时军:定锚现代化研究型医院
定锚研究型人文医院
高校研究型教学模式探讨——以海洋环境保护课程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