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医改进程喜忧参半分级分类医疗势在必行
——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院长贾伟平谈上海医改现状及建议

2012-10-20高军

首都食品与医药 2012年7期
关键词:急诊科服务中心上海市

本刊记者◎高军

实习记者◎赵一帆

上海市作为全国医改当中的前沿城市,在医改中有三个亮点,即上海是“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卫生信息化试点,住院医师规范化培养试点”。 上海市在医改中所取得的进展和经验颇为引人关注。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院长、上海市糖尿病研究所所长贾伟平在谈及上海市医改的情况时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三年医改成绩然

贾伟平代表介绍说,上海一贯对医改工作的投入很大,2012年一年投入了47个亿,医保覆盖面达到了100%,通过公立医院改革,真正形成了整个上海市的“1560医疗圈”,即15分钟内可以找到社区服务中心,60分钟内可以找到三级甲等医院去解决疑难危重问题。2011年医院的负债率下降了10.8%。2011年,上海一年有两亿人看病。按照上海2000万常住人口计算,平均1人看了9次病。在控制费用方面,尽管医疗规模增长了,三级院增长了10%,社区服务中心增长了5%,但是整体医疗费用增长却控制在了5%以下。

现实问题不容回避

在谈及面临的问题时,贾伟平代表说道,在政府做得很到位,医生也全力工作的大环境下,不断改善的医疗服务与群众仍然在说“看病难、看病贵”形成了非常大的反差。在上海的医改工作中,除了在增加规模,提高服务能力上面下功夫以外,更重要的应该是 “调结构、促转型”,在盘活内存方面做文章。我这里有一个数据可以提供分析,在我们三级院急诊科, 80%是75岁以上的老人,80%是慢性病,四分之一是肿瘤,死亡的病人中,绝大多数都是这样的病人。

贾伟平代表讲了这样一件事,她说,有位代表曾和我说,有一次在我们第六人民医院看到一个老党支部书记骨折了,竟然躺在第六医院急诊科的地铺上。这位代表说,你们条件怎么这么差?我说不是条件差,我们的床位已经一增再增。急诊科来就诊的很多是慢性病患者。

贾伟平代表认为,医院的职责是救死扶伤,首先要救命,但在三级医院,很多好资源都被慢性病所占据了。上海一年有3.6万肿瘤病人死亡,还有一部分人死于心血管疾病,平均大概每8秒钟就有一人死亡。如何才能把我们的现有资源盘得更好?贾伟平介绍了这样一组数字:上海现有40个三级医院,108个二级医院,301个社区服务中心,每个社区服务中心还挂3~5个“小灯笼”,即“医疗点”,加在一块有900多个,这两亿多人有35%是在40家的三级甲等医院就诊,36%是在社区服务中心就诊,其中还有不到30%的人的就诊是在108家二级医院完成的。然而,40家三级医院,承担了70%的手术和60%住院人数。上海医院管理协会经调查发现,重症,难症病人大都流向三级医院,一般病人为了方便,基本都去社区医院就诊,唯有二级医院无人问津,而郊区二级医院情况稍好一些。贾伟平代表指出,如果能够像“菜篮子工程”那样,把医改的整体资源盘活,并能够由市长一手抓,把这些二级医院和一些行业医院通过政府行为将其属地化,将这些病人极少的二级医院改成现在急需的,比如临终关怀医院、康复医院、老年医院等,那么三级医院的压力就会减轻。非急难危重的病人如果可以分流到这些地方医院,则更有利于集中精力去救治那些更需要被挽救生命的人群。

加大投入 好事做好

在谈到社区医院增加了很多业务范围及功能后,医师队伍的储备建设及培训教育经费等一系列问题时,贾伟平代表指出,培养一名合格的全科医生几年后才能够达到,这些人的培训经费,如果从卫生经费里面支出是很少很有限的,能不能像教育经费一样,作为一个专项经费固定下来。此外,从全国的城市来说,医疗保障的完善方面还是有很多细节需要做的。目前,我们整体的医疗经费才投入了6347亿,听起来很多,但只占GDP总量的1.36%,这是不够的。钱太少好事就做不好。如果经费再充足一点,我们就可能在医改的配套政策上面更加细化一点,把我们好的政策真正落到实处。

猜你喜欢

急诊科服务中心上海市
队旗在党群服务中心飘扬
上海市风华初级中学
急诊科床旁超声的教育和培训
中证法律服务中心调解程序知多少
急诊科抢救脑出血患者的护理应用
上海市房地产学校
上海看见爱志愿者服务中心
腾势400 用在上海市区的来回穿梭克服里程焦虑
上海市制冷学会四专“双·阳”行
急诊科护理安全管理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