咪唑斯汀每日/隔日疗法治疗慢性荨麻疹疗效观察
2012-10-20宋英,刘艳
宋 英,刘 艳
慢性荨麻疹是皮肤科的常见病、多发病,其病程长、病因复杂,临床治愈比较困难。咪唑斯汀(商品名:皿治林,西安杨森公司)具有抗组胺和抗炎的双重效果,可以有效治疗慢性荨麻疹,但疗程较长,患者依从性差。我科自2009年4月~2011年7月采用咪唑斯汀每日/隔日治疗法和每日疗法治疗慢性荨麻疹100例,观察两者疗效差异,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资料
1.1.1 入选标准 病例均为我科门诊的慢性荨麻疹患者。所有患者均符合慢性荨麻疹的诊断标准:以瘙痒和风团为主要临床表现,每天或几乎每天发生(风团可在24内小时消退),少数也可间歇性发作,病程6周以上[1]。
1.1.2 排除标准 ①有肝肾功能损害及心血管疾病的患者;②孕妇及哺乳期患者;③1周内使用其它抗组胺药物患者;④全身应用皮质类固醇激素及其他免疫抑制剂的患者。
1.1.3 一般资料 100例慢性荨麻疹患者,采用随机分组法将患者分为两组,试验组和对照组各50例。试验组50例中男20例、女30例,年龄18~65(30.65±12.35)岁;病程6周~10年,中位病程为46月;治疗前症状总评分6.56±2.69。对照组50例中男25例、女25例,年龄18~65(29.37±13.63)岁;病程6周~12年,中位病程为52月;治疗前总评分6.89±2.33。经统计学分析,两组患者的人口学资料、病程、症状总评分均衡,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 试验组采用每日/隔日疗法,即咪唑斯汀片10mg口服1次/d,连服4周,后改为10mg隔日一次再服4周。对照组采用每日疗法,即咪唑斯汀片10mg口服1次/d,连服8周。
1.2.2 疗效判断标准 对瘙痒程度、风团数目、风团大小按0-3分进行评分。瘙痒:0分=无;1分为瘙痒轻微,对日常生活影响不大;2分为中等度瘙痒,对日常生活有一定影响;3分为严重瘙痒,不能忍受,明显困扰日常生活和睡眠。风团数目:0分=无;1分≤10个;2分11~25个;3分>25个。风团大小(以最大风团的直径计算):0分=无;1分≤1.5cm;2分为1.6~2.5cm;3分为>2.5cm。症状积分下降指数(SSRI)=(治疗前症状积分-治疗后症状积分)/治疗前症状积分×100%。
显效:SSRI≥80%;有效:30%~79%;进步:0~29%;无效:SSRI=0。显效+有效例数的百分比为有效率。
1.2.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对症状总积分变化值分析采用t检验,有效率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疗效评估
2.1.1 症状总积分下降值分析 治疗后4周、8周试验组和对照组症状总积分均下降,下降数值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1)。
表1 治疗后4周、8周试验组和对照组症状总积分变化
2.1.2 总体疗效评估分析 8周后试验组有效率为84%,对照组有效率为88%,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2)。
表2 试验组和对照组疗效比较 [例(%)]
2.2 不良反应
试验组发生不良反应3例,对照组发生不良反应4例,不良反应分别为6%、8%。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良反应表现为轻度嗜睡、头晕、乏力、心悸等,停药后均缓解。
3 讨论
慢性荨麻疹是以反复发生风团伴剧烈瘙痒为特征的变态反应性疾病,病因尚不明确。随着工业化程度不断提高,环境污染日渐加剧,本病发生率有不断上升的趋势[2]。慢性荨麻疹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复杂,既可以是免疫机制也可以是非免疫机制引发,除组胺外,激肽、花生四烯酸代谢物等炎症介质均参与其发病过程[3]。咪唑斯汀是第二代抗组胺药,其药理作用包括:①对组胺诱导的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水肿及支气管痉挛有抑制作用;②抑制抗炎诱导的组胺释放及花生四烯酸诱导的皮肤炎症,抑制5-脂氧合酶活性,减少白三烯的产生,抑制中性粒细胞迁徙。体内外研究表明,咪唑斯汀对组胺受体具有高度选择性和高度亲和力,既有抗过敏作用又有抗炎症介质作用[4]。因本品不易通过血脑屏障,故嗜睡作用较轻,也没有抗胆碱能作用,亦未发现对心脏的不良反应[5]。
慢性荨麻疹的复发问题一直困扰着患者和皮科医生,抗组胺药作为治疗荨麻疹的一线用药,虽能控制症状,但多数患者停药后仍在短时间内复发[6]。因此,慢性荨麻疹的治疗一般疗程较长,为了能控制复发,又能减少服药量,我们采用咪唑斯汀每日/隔日疗法治疗慢性荨麻疹[7],有效率与每日疗法疗效相当,患者依从性及耐受性更好。这种疗法既能达到治疗作用,又能减轻患者经济压力。
[1]Powell RJ, Du Toit GL, Siddique N, et al. BSACI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chronic urticaria and angio-oedema [J]. Clin Exp Allergy, 2007, 37(5): 631-50.
[2]冯欢, 郭胤仕. 慢性荨麻疹患者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的表达 [J]. 临床皮肤科杂志, 2011, 40(3):136-137.
[3]赵辨. 中国临床皮肤病学 [M]. 3版, 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0:742-745.
[4]魏志平, 刘彦群, 余杨林, 等. 咪唑斯汀抗组胺点刺试验及治疗荨麻疹临床疗效观察 [J]. 临床皮肤科杂志, 2005,34(4):255-256.
[5]杭守云. 咪唑斯汀治疗慢性特发性荨麻疹38例疗效观察 [J].临床皮肤科杂志, 2005, 34(11):777.
[6]左付国, 沈凤, 范晴, 等. 窄谱中波紫外线联合咪唑斯汀治疗慢性特发性荨麻疹的疗效观察 [J]. 临床皮肤科杂志, 2011,40(8):504-505.
[7]张江安, 于建斌, 王宏瑾, 等. 盐酸依匹斯汀每日/隔日疗法治疗慢性荨麻疹临床观察 [J]. 中华皮肤科杂志, 2010,44(1):6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