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颞骨巨细胞修复性肉芽肿1例

2012-10-20徐艺铭昆明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医学影像中心云南昆明650032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2012年3期
关键词:颞骨喉科肉芽肿

江 杰,何 波,徐艺铭,韩 丹(昆明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医学影像中心,云南 昆明 650032)

病例 男,44岁。因反复头痛10年余,加重1月就诊。查体:左眼内收功能稍差,余无特殊;实验室检查未见异常。CT示:右侧颞骨见一膨胀性骨质破坏,大小3 cm×2.8 cm,其周可见高密度骨嵴,增强扫描呈不均匀强化,CT值增加约20~70 HU(图1~3)。手术所见:右侧颞骨鳞部与中颅窝转折处颅骨可见骨质破坏,局部向外隆起,病变从中颅底长出,向内推压脑组织,脑组织未见侵犯,病变内密度不均匀。病理结果:镜下可见较多增生的胶原纤维分隔肉芽肿,内可见多核巨细胞,其大小不一,分布不规则,核相对较少,有广泛出血和含铁血黄素沉着,出现类骨质或新生骨,另见弥漫散在炎性细胞浸润。诊断:巨细胞修复性肉芽肿(图4)。

图1,2 CT平扫。图1:软组织窗;图2:骨窗。右侧颞骨见一膨胀性骨质破坏,其周可见多发高密度骨嵴。

图3 CT增强示病灶不均匀强化。

图4 病理切片显示多个多核巨细胞(HE×)。

讨论 巨细胞肉芽肿又称巨细胞修复性肉芽肿(Giant cell reparative granuloma,GCRG),是一种少见的非肿瘤性良性病变,发病率很低,约占骨良性病变的7%[1],被认为是外伤性骨内出血引起的增生性修复反应,但具有局部侵袭性[2]。GCRG的发病原因和机理目前尚不清楚,多数学者认为与外伤、炎症有关,可能是机体对外伤或炎症刺激后出血的一种修复性反应。此外,有文献报道妊娠可影响GCRG病变的发生和生长,故妊娠期间易复发和进行性发展[3]。

GCRG最常发生于颌骨,其次是蝶骨、颅面骨、手脚的小骨及四肢长骨,也有报道发生于腰椎[4]。GCRG可发生任何年龄,多在20~40岁,女性发病率较高,也有人认为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差别。一般为单发,多发少见。文献认为GCRG在影像学上无特异性[5],通常表现为溶骨性或膨胀性骨质破坏,不穿破骨皮质,周围不形成软组织肿块。GCRG的临床症状多不典型,与病变部位和病变大小有关,大多为体检时偶然发现。GCRG常需要与骨巨细胞瘤(GCT)、甲旁亢棕色瘤及动脉瘤样骨囊肿相鉴别[6],尤其是与骨巨细胞瘤的鉴别对于制定治疗计划,预测临床结果具有重要意义。GCRG与GCT在影像学方面难以区分,主要通过发病年龄、部位、临床表现及病理组织学方面加以鉴别[5]。本例患者仅表现为头痛,左眼内收功能稍差外,临床上无典型特征,影像学表现也无特异性,诊断较困难,难与GCT等良性病变鉴别,确诊有赖于病理检查。在治疗方面,多数学者认为彻底切除病变是有效的治疗方法,预后较佳[1]。

[1]刘军,钟定荣,刘良发.颅骨巨细胞修复性肉芽肿[J].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2000,35(1):20-22.

[2]ReisC,LopesJM,Carneiro E,etal.Temporalgiantcell reparative granuloma:a reappraisalofpathology and imaging features[J].AJNR,2006,27(8):1660-1662.

[3]Fechner RE,Fitz-Hugh GS,Pope TL Jr.Extraordinary growth of giantcellreparative granuloma during pregnancy [J].Arch Otolaryngol,1984,110(2):116-119.

[4]李响,李春志,陈东,等.腰椎骨巨细胞修复性肉芽肿1例[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7,23(1):16.

[5]雷爱军,崔香艳.颞骨及鼻骨巨细胞修复性肉芽肿2例[J].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2004,18(11):662-663.

[6]刘军,黄德亮,韩东一,等.颞骨巨细胞修复性肉芽肿[J].中华耳科学杂志,2004,2(1):34-36.

猜你喜欢

颞骨喉科肉芽肿
耳显微外科颞骨解剖学习班的教学难点分析*
妙用丹栀逍遥散治疗耳鼻咽喉科疾病验案举隅
克罗恩病肉芽肿检出率相关因素分析
颞骨解剖培训中分层次教学的必要性
慢性中耳炎术中脑膜裸露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第十六次全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耳鼻咽喉科2018’学术年会暨《中国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杂志》第七届第二次编委扩大会通知
颞骨扁平肥厚性脑膜瘤CT及MRI表现
更正:
第十五次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耳鼻咽喉科专业委员会年会暨中国中西医结合耳鼻喉咽喉科杂志编委会的通知
5100 阳性不典型幼年性黄色肉芽肿一例随访观察并文献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