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员心理耗竭研究现状综述
2012-10-19徐晗
徐晗
(武汉体育学院体育科技学院,湖北 武汉430205)
运动员心理耗竭研究现状综述
徐晗
(武汉体育学院体育科技学院,湖北 武汉430205)
心理耗竭是运动心理学领域中的一个研究热点,心理耗竭不仅会造成运动员身心压力过大,甚至会导致运动员退出体育运动。本文主要对心理耗竭的概念、心理耗竭的横向与纵向研究以及降低心理耗竭可能性的手段与方法进行分析与论述。
心理耗竭;横向研究;纵向研究
长期承受高负荷的大运动量训练以及高应激的比赛压力,很多运动员都被心理耗竭这个问题所困扰。心理耗竭除了会造成运动员的身心负担压力过重之外,如果不加以重视,甚至会导致运动员从压力环境中退出。本文旨在从心理耗竭的概念、对心理耗竭的横向与纵向研究以及对降低心理耗竭可能性的手段与方法等方面对其进行论述,以期获得一个较完整的认识,有助于今后研究的开展。
一、心理耗竭的概念
心理耗竭是一个比较复杂的概念,是一种运动应激症状。它是指运动员在运动中因长期无法应付的运动应激而产生的一种耗竭性心理生理反应,它与运动员的认知因素直接相关。有研究者认为,心理耗竭是一种综合症,是体力和情感被耗尽、运动被贬值和运动成绩下降的综合表现[1]。
Dale和Weinberg(1990)认为心理耗竭的定义包含:第一,心理耗竭中包含一种耗竭感,包括身心以及情感的;第二,这种耗竭感会导致个体对他人反应的负性变化,如讥诮、去人性化、缺乏精力和同情心等;第三,心理耗竭具有成就感丧失的特点,这会导致与运动成绩下降之间的恶性循环并使自尊降低进而产生退出念头;第四,心理耗竭是对一直持续存在的压力的慢性反应,这是与剧烈压力下的偶然应激状态相区别的[2]。
二、运动员心理耗竭的横向研究
(一)认知-情感压力模式
认知-情感压力模式是一种以压力为基础的运动心理耗竭模式。该模式指出心理耗竭的形成分为4个阶段,如图1所示[3]。
(二)训练压力反应模式
西尔瓦[4]的训练压力反应模式虽然承认心理因素的重要性,但是它更强调运动员对训练的反应。他认为,训练压力是运动员获得良好运动成绩所必须承受的,但这种训练会给运动员带来身体和心理上的压力。如果运动员能积极地适应这种训练压力,那么运动员将会从中受益,但如果运动员消极地适应训练压力,那么就会产生负面效应,运动员可能会产生比如厌倦、疲劳、最终导致心理耗竭,并退出运动。
(三)单一认同发展与外在控制模式
考克利[5]承认运动心理耗竭的产生与压力有关,但同时他也认为,这种压力只是心理耗竭的症状而不是根本原因。因此,他指出引起心理耗竭的真正原因是由体育运动的社会组织所引起的,这些社会组织影响了运动员的自我认同和控制感。当运动员意识到这一点,他们会失去运动的内在动机,当他们在运动中受伤或无法成功时,随之而来的压力就很容易让他们产生心理耗竭。
(四)激励模式
在过去的十年里,研究者对产生心理疲劳的压力因素、高性能运动的社会结构以及身体的过度训练等因素很感兴趣,现在大量的研究都在探讨激励模型对心理耗竭的解释作用。以下是这类模型:
1.心理耗竭的投入模型
Raedeke(1997)在Schmidt和 Strien的运动承诺理论的基础上提出心理耗竭的投入模型[6]。该模型认为运动员致力于体育运动有三个原因:(1)运动员自己想参与体育运动;(2)运动员觉得自己不得不参与到体育运动中;(3)运动员自己既想参与体育运动,但同时也觉得自己不得不参与其中。Raedeke认为感觉被迫而必须参与运动的运动员更可能发生心理耗竭。这些尽管不想参与体育运动而又不得不继续进行下去的运动员可能存在以下几种因素[7]:第一,这些运动员无法选择,因为对于他们来讲,很有可能没有其他可以替代体育运动而从事的事情;第二,他们可能觉得已经投入太多的时间和精力而不得不继续地参与运动;最后,由于运动员的自我认同,一旦放弃或终止了运动,他们会感觉有个人损失。
2.自我决定理论
最近,很多研究者将积极心理学领域中的自我决定理论应用到探讨体育心理耗竭的研究中[8][9][10][11][12][13][14][15]。 自我决定理论认为个体有三种基本的心理需要:能力需要(Competence),关系需要(relatedness),自主需要(autonomy)。当这三种基本需要都被满足时,个体的心理健康状态会达到最优的程度(Deci&Ryan,1985)。根据自我决定理论,研究者们认为那些有能力感、自主感以及与他人有重要关系个体更不容易产生心理耗竭[7]。Perreault等人(2007)以加拿大运动学校中的259名学生运动员为被试进行研究,其结果显示[16]:基本需要(能力需要、自主需要、关系需要)都满足的运动员其心理耗竭产生的可能性更低。对优秀橄榄球运动员的几项研究结果[17][18]显示,对自我决定的追求(三种基本需要的满足)所构成的内部动机与运动员的心理耗竭成负相关。
此外,在KEN HODGE等人以自我决定理论为理论基础对新西兰职业橄榄球队的运动员(共133名)进行研究分析得出结论[19]:运动员基本需要的满足程度与其心理耗竭有着紧密的联系,基本需要的满足有助于运动员避免心理耗竭的发生。
三、运动员心理耗竭的纵向研究
较少有研究探讨长期的心理耗竭过程及其对运动生涯的影响。横向研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为这些研究数据并没能充分体现出运动员心理耗竭发展的动态性[20]。并不是每个人在经历心理耗竭后都会终止运动,很多人更有可能是在心理耗竭后暂时地中止体育运动,但过段时间后又会重新投入其中[7]。现在也已经发现确实存在不同类型的心理耗竭。心理耗竭有些好像是由于过度训练导致身体过于疲劳紧张而导致身心没有能得到很好的恢复;另一些更像是由于运动员过多的期望而使其缺乏控制所导致的心理耗竭,比如有些运动员可能为了取得更好的成绩而有意识地冒着心理耗竭的风险继续进行训练或比赛[7]。
Scott和Robert以新西兰橄榄球队的专业球员(9名)以及团队的管理者(3名)作为被试在连续12个月里对其进行访谈,结果发现[20]:
在整个赛季期间,有很多被试都报告自己存在长期消极的状态,根据已有的研究,这些状态被判定为心理耗竭。有些运动员觉得自己出现成就感降低、情绪/体力耗竭以及运动负评价,这些结果与先前的研究很相似。有些运动员也报告他们会有意隔离这些出现的因素(成就感的降低、情绪/体力耗竭以及运动负评价),但这些仍然会对他们的表现和生活产生负面影响。
Cresswell&Eklund在他们的研究中发现[21],运动负评价只是在运动员体验到成就感的降低和情绪/体力耗竭之后才会出现。尽管这个结论有待进一步的确认,但这也有可能说明:假如运动负评价是在心理耗竭发展过程中最后出现的一个特征,那么这很有可能是运动员对其自尊的自我保护功能在起作用。运动负评价很有可能使自我价值从有价值的活动中脱离出来——一种自尊的保护机制。
Scott和Robert发现很重要的是并不是所有因没有达到预期、受伤或受挫而导致成就感降低的运动员都会产生心理耗竭[20]。
我们可以将没有产生心理耗竭的运动员与产生心理耗竭的运动员做个对比。没有产生心理耗竭的运动员客观上存在与心理耗竭运动员一样的问题,比如受伤或者被淘汰,尽管面临相似的问题,但这些运动员的情绪更加积极,他们更多的是在享受挑战[20]。这些运动员认为他们的积极感受与很多因素都相关,比如,积极的社会支持,与教练坦率自由的沟通,参加除橄榄球训练比赛以外的其他活动。总之,这些运动员有着较低的需求,但是自身能力较高,并且信任社会支持。当他们在感到情绪/体力耗竭时也会出现疲劳或受挫感,但是继而就可以在常规的恢复阶段调整过来[20]。
[1]张力为,张禹,牛曼漪,等.运动心理学——概念与应用[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2002.500-514.
[2]刘方琳,张力为.运动员心理疲劳的定性探索[J].体育科学,2004,(11):37-44.
[3]Smith R E.T oward a cognitive-affective model of athletic burnout[J]. Journal of S port Psychology,1986,(8):36-50.
[4]Silva J M.A analysis of the training stress syndrome in competitive athletics[J].Journal of Applied S port Psychology,1990,(2):5-20.
[5]Coakley J.Burnout among adolescent athletes:A pers onal failure or s ocial problem[J].Sociology of S port Journal,1992,(9):271-285.
[6]Raedeke,T.D.Is burnout more than stress?A sport commitment perspective[J].Journal of Sport&Exercise Psychology,1997,(19):396-417.
[7]Daniel Gould and Meredith A.Whitley.Sources and Consequences of Athletic Burnout Among College Athletes[J].Journal of Intercollegiate Sports,2009,(2):16-30.
[8]Cresswell,S.L.,&Eklund,R.C.Changes in athlete burnout and motivation over a 12-week league tournament[J].Medicine and Science in Sports and Exercise,2005a,(37):1957-1966.
[9]Cresswell,S.L.,&Eklund,R.C.Motivation and burnout among top amateur rugby players[J].Medicine and Science in Sports and Exercise,2005b,(37):469–477.
[10]Cresswell,S.L.,&Eklund,R.C.Motivation and burnout in professionalrugby players[J].Research Quarterly for Exercise and Sport,2005c,(76):370-376
[11]Cresswell,S.L.,&Eklund,R.C.Athlete burnout:A longitudinal study [J].The Sport Psychologist,2007a,21(1):1-20.
[12]Cresswell,S.,&Eklund,R.C.Athlete burnout and organizational culture:English rugby replication [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ort Psychology,2007b,(38):365-387.
[13][18]Lemyre,P.N.,Roberts,G.C.,&Stray-Gundersen,J.Motivation,overtraining,and burnout:Can self-determined motivation predict overtraining and burnout in elite athletes?[J].European Journal of Sport Science,2007,(7):115-126.
[14]Lemyre,P.N.,Treasure,D.C.&Roberts,G.C.Infuence of variability in motivation and affect on elite athlete burnout susceptibility[J]. Journal of Sport&Exercise Psychology,2006,(28):32-48.
[15][16]Perreault,S.,Gaudreau,P.,Lapointe,M-C.,&Lacroix,C.Does it take three to tango?[J].Psychological need satisfaction and athlete burnout.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ort Psychology,2007,(38):437-450.
[17]Lemyre,P.N.,Hall,H.K.,&Roberts,G.C.A social cognitive approach to burnout in elite athletes[J].Scandinavian Journal of Medicine& Science in Sports,2008,(18):221-234.
[19]Ken Hodge,Chris Lonsdale,&Johan Y.Y.NG.Burnout in elite rugby:Relationships with basic psychological needs fullment[J].Journal of Sports Sciences,2008-06,26(8):835-844.
[20]Scott L.Cresswell&Robert C.Eklund.Athlete Burnout:A Longitudinal Qualitative Study[J].The Sport Psychologist,2007,(21):1-20.
[21]Cresswell,S.L.,&Eklund,R.C.Athlete burnout:Conceptual confusion,current research,and future directions[J].In S.Hanton&S.S,Mellaleu(eds.),Literature reviewsin sportpsychology.New York:Nova Science,2006.9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