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零距离』对接
2012-10-18河南郭杰
河南 郭杰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等职业教育有了很大发展。实践表明,职业教育特别是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为承接经济产业转移培养技能人才做出了积极贡献,为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中低收入家庭子女提供了成才就业机会,为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帮助农村劳动力向城市和非农产业转移提供了支持。
2010年,教育部对于未来10年我国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在《教育规划纲要》中明确了思路,提出了办法。同时,也充分预示着职业教育的良好发展前景。第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职业教育的需求达到历史之最。第二,我国近十年的教育成就为职业教育发展提供的基础达到历史之最。第三,中央政府对职业教育的重视是历史之最。第四,职业院校规模为历史之最。我国职业教育规模达到了“两个一半”,高中阶段教育的一半是职业教育,大学教育的一半是高等职业教育。据2012年统计数据显示,我国中职招生人数计划达到800万,在校生接近2000万,第五,中央财政经费投入为历史之最。
说起职业教育,我们就会想起现代著名教育家黄炎培先生的名言:“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我国当前的职业教育发展已经到了“由量到质”的瓶颈阶段。探索新时期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和办学模式,已成为中等职业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而“校企合作”已成为国家近年来大力提倡和推进的一种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推进职业教育要依据职业教育的“职业”特性,将办学目标定位于“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高素质专业技能人才为根本任务,以追求学校教育与社会生产实践的“无缝对接”为最终目标,积极探索推行校企合作。
一、抓实践结合,为校企合作探索有效模式
企业是检验职业教育质量的“终端用户”,企业的变化和需求应是职业教育的“风向标”。当前,制造业正处于现代化进程中,精益生产、精益管理、精益制造的进一步推进,使其生产内涵和管理模式发生较大变化,导致对技能人才的职业素养、规范行为和技能水平提出更高要求,传统的以理论知识为重的人才培养模式亟待深化改革。
如何更好的为企业“量身定制”,为生产一线岗位打造“零距离”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我们从多年来的职业教育办学经验中不断摸索和总结出校企合作有效链接的几种主要形式:一是“2+1”模式,就是企业根据学校的教学计划,为即将踏入企业的学生提供条件,使学生能顶岗进行实践学习,培养和提高学生专业技能;二是订单培养模式,就是企业根据发展需要,有针对性地参与制订合作学校的人才培养计划,共同组织教学,培养适企适岗的专门人才,直接接纳共同培养的学生;三是工学交替模式,就是企业根据行业特点和生产规律,有计划、有目的地与合作学校共同研订人才培养计划,学生在企业生产实践与在学校学习交替进行;四是资源共享模式,就是企业和学校共享实验实训设备和场所、技术资源、人力资源以及信息等。
目前,大多数职业技工学校的教学模式都是以“2+1”为主的,每年再适时分析经济结构变化形势,根据用人企业发展现状,灵活辅以订单培养或工学交替等教学模式。
二、抓招生源头,为校企合作开发市场
学生就业是中等职业教育的办学导向,市场取向是校企合作的前提因素。如果想要坚持走校企合作的办学之路,首先从招生源头开始,就应该提前调研区域经济发展的状况,提前分析企业人力资源的阶段需求,提前介入企业用工需求培训计划,进而与企业进一步决定培养人才的专业、方向及总量,以利于学校的持续发展。
三、抓师资建设,为校企合作提供教学保证
“国为兴,必贵师而重傅。”教师在“教与学”两个方面中居主导地位,职业教育质量提高的关键在师资。要培养适应市场、适应岗位的学生,教师更理所应当地成为决定性因素。学校把师资队伍建设工作重点放在改善和优化教师队伍的学历结构、知识能力结构和专业结构上,重点放在培养和引进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及业务骨干上,重点放在教学规章制度建设上。
一是注重专业教师的引进和培养。要根据学校的发展和专业设置制定长期的人员引进、培养和储备计划。对招聘人员要侧重突出专业取向。二是注重新专业教师的基本功和基础课程的培训,对其进行教学、实习和企业一线系统轮训。二是制定教职工后续培训和再教育计划,提供教育培训基金。三是加强学校与企业的教师互动,聘请企业高技能人才和工程技术人员到学校授课或担任兼职教师,并与学校专业教师进行相互间的技术和经验交流。四是注重开展专业教师的岗位练兵和技能竞赛。五是注重教学过程和教学环节的考核。建立健全科学配套的《教师业绩考核细则》,要加强对教学过程、教学计划等方面的监督检查,分阶段、分专项对教师教学业绩进行考核评价。做好学期教学过程中的各项教学检查工作,规范和完善教学管理制度。六是注重提高教职工的师德修养。努力形成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良好育人环境。
四、抓教学改革,为校企合作寻求切合度
技工学校教育的发展目标是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学校的专业建设和教学目标要紧密锁定企业的生产需求。
首先,围绕企业需求,按照设置动态化,理论适度化,内容综合化,结构模块化编制教学计划,促进课程设置科学化。学校瞄准市场和社会需要,加强对专业设置科学性的严格论证,注重专业的科学性和适用性,结合学校条件有针对性地设置和调整专业,按技能教育理念大胆改革。学校围绕订单式培养办学模式,根据产业结构调整的实际,迎合企业对人力资源的需求,在优化结构,合理布局的基础上巩固基础专业,发展重点专业,突出特色和优势的合理配置,高度重视优化专业设置及课程设置,高度重视实践和实训教学环节。
其次,围绕知行统一,积极推进多种专业教学一体化。“一体化”教学是当前职业学校坚持以能力为本,以应用为目的,以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的最有效的教学方式。学校要积极组织相关人员深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层、技术层等进行教学调研,加强专业理论、实训课题的筛选、规范和评审,编制较科学合理、切合实际的一体化教学计划,加大专业技能课程的比重,规范实习课题,合理确定各类课程的学时比例,最终提高学生实操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第三,围绕教学模式,探索教学理念开放化,教学手段多样化,教学管理具体化。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着眼于生产一线产品生产技术和工艺要求,要重视生产第一线的技术服务性课题的讲授。实训场地的规划设计建设要符合企业现代化生产的要求,要配备与企业现代化产业升级和产品生产相配套的实训设施。尽可能的构建出与企业生产相匹配的真实生产环境,并依托真实的生产环境实现教学与实训、学习与工作、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只有通过办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手段的不断改革,才能促使职业技术教育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更加贴近企业需求,更加贴近岗位述求,更加科学合理,更加实用有效,更加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五、抓学生素质,为校企合作培养适用技能人才
因为职业教育以“用”为主,重点强调技能和技艺,重在实践能力、操作能力和创造能力。除了学生文化知识、专业理论知识的传授外,还要引导学生用智慧统筹知识。当前企业在选人、用人上越来越看重适应性和知识转化能力。现代企业在价值观方面越来越多的植入企业文化,在现代化管理中越来越多的引入“5S”管理理念。我们的职业教育也要要注重在教学中融入更多的企业元素,在教学中将5S现场管理理念、安全生产知识以及用人单位企业文化导入学生在校学习过程中,使企业精神、使命、远景、价值观和经营理念渗透到学生的思想之中,使学生尽早地融入企业文化圈,使输出端的学校管理与输入端的企业管理同步,衔接紧密,使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能更好地适应企业的岗位要求。
校企合作教育在国际上称为“合作教育”,自上个世纪80年代末引入我国以来,许多学校对此进行了理论与实践探索。实践表明:是寻求教育与产业紧密对接的一种有效模式,是寻求岗位与技能紧密对接的一种前景模式,也是寻求技能人才培养途径多元化的一种探索模式。职业教育在今后服务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在服务产业转移中,在服务教育改革中承载着前所未有的重任。
[1]刘素婷.论多元智能理论对职业教育的启示[J].教育与职业,2006,4.
[2]徐洪波,袁晓建.探析校企合作共建的双赢特征和发展思路[J].交通企业管理,2006,2.
[3]喻忠恩.校企合作运行机制评析[J].职教论坛,2009,4.
[4]叶伟媛.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对策探讨[J].职业教育研究,2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