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颈动脉彩超、经颅多普勒及血液流变学联合检查对脑梗死的临床意义

2012-10-18黄显雄田一锋胡成武鄢圣娟朱春丽毛南方彭梅琼杨克俊

卒中与神经疾病 2012年6期
关键词:颈动脉多普勒斑块

黄显雄 田一锋 胡成武 鄢圣娟 朱春丽毛南方 彭梅琼 田 亮 杨克俊

近年来,我国脑血管病的发病率及病死率呈上升趋势,已成为我国疾病死因的第一位,大部分脑梗死患者发生脑梗死前已经存在血管硬化、血管狭窄及血液流变学的异常,但部分患者无临床症状,因此难以采取脑血管病的早期预防。但患者一旦患病后已造成脑组织不同部位的梗死,使各种治疗陷于被动,难免会遗留不同程度的后遗症,重者甚至死亡。

近年来,随着颈动脉彩超、经颅多普勒及血液流变学检查的普及与开展,使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研究日渐深入,国内已有众多学者对上述检查与脑梗死的关系予以了阐述,但上三项联合检查与脑梗死的临床意义报道较少。2009年~2011年本研究对320例研究对象进行CDFI、TCD、血液流变学综合检查,现分析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60例脑梗死患者均为本院2009年1月~2011年10月住院患者,其中男92例,女78例,年龄(52~84岁),平均年龄68岁,其中多发梗死灶82例,单发梗死灶40例,腔隙性梗死灶38例。既往病史包括患高血压病史52例,冠心病史25例,糖尿病史18例,所有脑梗死病例均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会议修订的脑梗死诊断标准,并均经CT/MRI证实。对照组160例非脑梗死者来自常规体检人员,其中男108例,女52例 年龄45~65岁,平均年龄55岁。

1.2 检查方法

1.2.1 CDFI检查方法

采用GE彩超LOGIQ7 10L宽带4.0~10.0 Mhz线阵探头常规检查颈总动脉,颈内、外动脉,椎动脉和锁骨下动脉近端。测量各段动脉直径大小、狭窄处直径,内膜-中膜厚度、粥样硬化斑块大不、形态、内部回声。

斑块的判定标准:正常颈动脉内膜(1.0mm),根据测定的IMT取平均值。以IMT>1.0mm,定为颈动脉内膜增厚;以内膜局限性突出管径厚度>1.3 mm定为动脉硬斑块;根据斑块回声性质,可见软斑、硬斑及混合斑。软斑呈中强或弱回声,以内膜向管腔内突出;硬斑轮廓清晰,呈强回声或中等强回声,形态可呈块状或点状,其后方常伴声影;混合斑由不均匀质软、硬斑混合组成,呈强回声、中回声及低、无回声混合存在。颈动脉狭窄测量方法采用ECST法[1],狭窄程度(%)=(B-A)/B×%,其中A为狭窄处最小内径,B为狭窄处最大内径。如管腔狭窄>75%,狭窄处血流呈高速湍流频谱;局部有斑块的血管彩色多普勒显示为管腔内血流不整齐或局部缺失,中度以上狭窄伴局部多彩血流。

1.2.2 经颅多普勒的检查方法

采用南京麦特 MT-3000型TCD仪,探头频率2 MHz,观察双侧大脑中动脉(MCA)、前动脉、后动脉、颈内动脉终末端(ICA)和椎基底动脉。测量收缩期血流速度:舒张期末流速、(Vd)、平均血流速度:收缩期峰值流速(Vs)、搏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观察频谱形态、血流方向及声频,必要时做颈动脉压迫试验,观察颅内血管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及有无侧枝循环开放。

TCD诊断血管狭窄或闭塞标准[2],即(1)血管狭窄标准:颈动脉系统血管平均血流速度>160 cm/s;或两侧血流不对称差别大于20%。如果年龄60岁以上,则上述收缩期和平均血流速度标准降低10~20 cm/s;(2)血管闭塞的诊断标准:主要血管(MCA/ICA)信号消失,附近血管信号存在;脉动指数降低;血管远端速度减慢;波形圆钝;有侧枝循环形成。

1.2.3 血液流变学检查方法(血液粘度测定)

清晨空腹抽取静脉血5 ml,枸橼酸钠抗凝,作血流变检测,采用北京赛柯西德生产的XA6000型粘度计,在37℃恒温条件下测定所有标本;红细胞压积测定用微量离心沉淀法。未作血小板聚集检查。

1.3 统计学处理

2 结 果

2.1 脑梗死组和对照组颈动脉彩超检查见表1、2。

表1 脑梗死组和对照组颈动脉斑块发生情况(例)

2.2 脑梗死组和对照组经颅多普勒检查见表3。

2.3 脑梗死组和对照组血液流变学检查见表4。

表2 脑梗死组和对照组颈动脉变化情况(±s)

表2 脑梗死组和对照组颈动脉变化情况(±s)

注:对照组比较,*P<0.05

搏动指数 阻力指数脑梗死组 1.2±0.13* 4.56±0.43* 61±9.8* 24.31±3.89* 1.21±0.26* 0.59±0.10组别 内中膜厚度(mm)管腔内径(mm)峰值流速(cm/s)舒张期末流速(cm/s)*08对照组 1.0±0.19 4.80±0.58 51±8.3 23.54±5.48 0.97±0.17 0.57±0.

表3 脑梗死组和对照组经颅多普勒检查比较(例)

表4 脑梗死组和对照组血液流变学检查结果情况(±s)

表4 脑梗死组和对照组血液流变学检查结果情况(±s)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47全血中切粘度 6.18±0.52* 5.45±0.35全血低切粘度 9.79±1.30* 8.52±1.29红细胞压积 47.8±3.30* 44.8±3.56红细胞聚集指数 25.6±1.89* 23.8±2.指标 脑梗死组 对照组全血高切粘度 7.26±0.49* 5.28±0.00

3 讨 论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全身的慢性疾病,以主动脉、冠状动脉及脑动脉最多,而颈动脉粥样硬化是脑血管病重要的危险因素之一[3],近年来我国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日益增加,本研究结果表明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发生率为67%,明显高于同龄对照组(P<0.05),与文献报道基本相符。经颅多普勒是一项无创性,价格低廉的检查,操作相对简单,目前已在国内外广泛应用于临床,对颅内血管狭窄的筛查有其独特的优势[4],颈动脉位置表浅,能间接反应大血管情况,超声对其敏感,颈动脉彩超可以清楚的显示颈动脉狭窄程度及斑块情况;可早期发现粥样硬化斑块,观察其形态、大小及性质,较准确判断脑梗死灶的变化情况。

在人体内血液的流变性不仅是调节和控制血流在血管内的流动,以维持组织器官的正常血液供应和物质运转的重要因素,也是保护人体的免疫功能和血液得以正常运行的必要条件。人体在患病时血液的流变性便发生改变,引起全身血液循环或微循环障碍,以致产生炎症,水肿、变性、血栓形成甚至坏死等一系列病理变化。另外,脑卒中亚型之间血液流变学结果之间研究结果无差异,说明血液流变学异常可能为卒中发病的共性机制之一,因此临床上利用检测血液流变学相关指标以了解血液的流变性在缺血性脑卒中的变化,并据此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是防治缺血性脑卒中的可行方法[5]。

目前,中国人口逐渐进入老年化,且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逐步增长,但是一般是患者有症状时才会就医,而脑梗死是一个致死率、致残率较高的疾病,严重影响中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所以对于脑梗死的早期预防尤为重要。虽然目前MRA、DSA等影像学检查技术逐渐完善,但其不能提供脑血管血流动力学参数,且价格昂贵,不利筛查。本组病例通过CDFI与TCD、血液流变学联合检查,对指导治疗是有一定目的性和价值的,对一些如糖尿病、高血压病、血脂异常的高危患者早期进行CDFI与TCD血液流变学联合检查,对预防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1 汪 波,黄一宁,高 山.颈内动脉系统血管狭窄可能是眩晕的病因.中华神经科杂志,2000,33(6):59-61.

2 高 山,黄家星.微栓子监测在颈内外大动脉狭窄患者中的应用.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04,30(1):74-76.

3 曹 扬.影色多普勒超声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价值.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08,12(11):106-107.

4 王 涛,孙圣刚,曹学兵,等.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超声与脑底动脉经常颅多普勒对照研究.中国康复,2003,18(3):144-146.

5 许金明.细胞凋亡与缺血性脑损伤.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1997,14(4):251-253.

猜你喜欢

颈动脉多普勒斑块
多普勒US及DCE-MRI对乳腺癌NAC后残留肿瘤的诊断价值
MTHFR C677T基因多态性与颈动脉狭窄及其侧支循环形成的关系
颈动脉的斑块逆转看“软硬”
多路径效应对GPS多普勒测速的影响
一篇文章了解颈动脉斑块
基于深度学习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成分识别
超声评价颈动脉支架植入术后支架贴壁不良的价值
microRNA-146a与冠心病患者斑块稳定性的相关性
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剖宫产术后瘢痕妊娠21例
4类人别轻易按摩颈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