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肾活血针法治疗稳定性心绞痛临床疗效观察
2012-10-17刘元峰张玉娟
刘元峰 张玉娟
(山东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250014)
冠心病为临床常见病,其发病率逐年上升。心绞痛作为其主要表现形式之一,中医归属“胸痹”范畴。中医学认为:“不通则痛,不荣则痛”。本文就此拟补肾活血针法治疗冠心病稳定性心绞痛,并观察其临床疗效,现分析研究如下。
1 病例选择
参照2007年美国心脏病学会(ACC)、美国心脏学会(AHA)修订的《慢性稳定型心纹痛诊疗指南》,选取稳定型劳累性心绞痛患者进行观察。中医辨证及症候判定标准(参照《中药新药治疗胸痹(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符合心肾亏虚、心血瘀阻证,胸闷、胸痛,疼痛在心前区或后背部,入夜更甚,伴腰酸乏力,畏寒肢冷,气短,心悸,汗出,头晕目眩,舌紫暗或有瘀点,脉沉弦或沉微。辨证时,具有胸痛、胸闷主症之一,其他症状具有2项及舌脉支持者,即可诊断。
2 一般情况
入选病例均为2010年10月至2011年10月山东省中医院针灸门诊及心血管病房住院患者。共收治66例。其中男性39例,女性27例;年龄最大78岁,最小41岁;病程最长15年,最短6个月;合并高血压27例,脑血管病19例,糖尿病10例。将符合纳入标准的冠心病心绞痛患者,按照随机对照试验设计原则,根据随机数字表,将受试者进行随机编号,以1:1的比例分为观察组33例和对照组33例。按照受试者入选顺序给患者选择与随机号一致的试验方法。分组情况,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一般情况对照
3 治疗方法
治疗组:主穴:肾俞、太溪、心俞、膈俞穴、内关。兼阴寒凝滞者加关元;兼痰浊壅塞者加丰隆,足三里。
操作手法:肾俞、心俞、膈俞穴向棘突方向斜刺1.5寸,肾俞、心俞施捻转补法1分钟,留针期间行针一次,共留针30分钟;膈俞施捻转泻法1分钟,留针期间行针一次,共留针30分钟,均令针感沿两肋向前胸放散;内关直刺0.5寸,施捻转补法1分钟,令针感向肘部放散。每日1次。
对照组:消心痛10mgTid,拜阿斯匹灵100mgQd,倍它乐克12.5mgBid,心绞痛发作时,硝酸甘油1.2mg舌下含服。
两组治疗中,每周查心电图,观察S-T段、T波变化,4周为1疗程。
4 结果分析
疗效判定标准(依据2002年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组织编写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观察患者静息心电图及临床症状改变。
4.1 心电图疗效评定标准
显效:心电图恢复至“大致正常”(即“正常范围”)或达到“正常心电图”。有效:S-T段的降低,以治疗后回升0.05mV以上,但未达到正常水平,在主要导联倒置T波改变变浅(达25%以上者);或T波由平坦变为直立,房室或室内传导阻滞改善者。
无效:心电图基本与治疗前相同。
加重:S-T段较治疗前降低0.05mV以上,在主要导联倒置T波改变加深(达25%以上者);或直立T波变平坦,平坦T波变倒置,以及出现异位心律、房室传导阻滞或室内传导阻滞。见表2。
表2 治疗后心电图改善情况的比较(X2)
两组比较心电图改善情况,观察组心电图改善率81.82%,对照组心电图改善率54.55%,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治疗观察组效优于对照组。
4.2 以症状改变为标准两组疗效比较
心绞痛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心绞痛基本消失或达到显效标准,基本不用硝酸甘油;
有效:心绞痛发作次数、持续时间等主要症状减轻或达到有效标准;
无效:症状无改变;
加重:心绞痛等主要症状加重,必须服用硝酸甘油或者硝酸甘油用量增加。
表3 两组患者症状改变疗效比较(X2)
以症状为标准两组疗效比较,观察组有效率90.91%,对照组有效率69.70%,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治疗观察效优于对照组。
5 讨论
中医学认为“不通则痛,不荣则痛”,胸痹以心肾阳虚,脉络淤阻为基本病机,证属本虚标实。治疗则应标本兼治,扶正通络止痛,以达到通则不痛,荣之则缓的目的。表3中,观察组症状改善有效率达90.91%,对照组有效率69.70%,观察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说明补肾活血针法在改善心绞痛症状方面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在试验中我们还观察到,针刺感明显感传者心绞痛缓解时间缩短,且发作次数减少明显,常一次取效。也验证了针刺“气速至而速效,气迟至而不治”的理论。在心电图改善情况上,观察组总有效率81.8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4.55%,由此得知补肾活血针法能够较好的改善心肌供血,标本兼顾,有较高的临床推广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