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体育教学模式改革的新走向
——建构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的个性化教学

2012-10-16周厚权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年15期
关键词:要素个性化建构

王 林,周厚权

(扬州大学 体育学院,江苏 扬州 225009)

高校体育教学模式改革的新走向
——建构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的个性化教学

王 林,周厚权

(扬州大学 体育学院,江苏 扬州 225009)

高校体育教学模式是体育教学的思想、目标、内容、方法与评价等5个要素的组成方式,其改革应融合终身教育、主体教育、生活教育和个性化教育等多元教育理论,重新确立以“生命和人性”为核心的终身体育的价值取向,以建构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为教学目标,对个性化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教学评价等各要素进行选择、整合,在此基础上,建构整体优化、符合现代教育理念和本校特点的体育教学模式架构.

高校;体育教学模式;改革;体育生活方式;个性化教学

高校体育教学模式的研究,取得过一些令人注目的成果,如:对体育教学模式的概念、种类、采用现状的研究;各种教学模式的设计、运用的比较分析、相关教学模式的实验性研究等.但是,从整体看,囿于历史的局限,其研究要么关注课程教学的过程性结构,要么关注教学组织形式,或讨论教学方法,大多属于方法论范畴.本文试从体育教学模式的要素结构、结合现代教学理念对高校体育教学指导思想、内容及方法的深刻影响,提出对教学模式的要素及整体进行优化,进而构建符合学生和社会需求的体育教学模式的视角,讨论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模式的改革走向.

1 体育教学模式及其结构要素

依据多数学者的认识,体育教学模式是“按照一定体育教学思想设计的、具有相应结构和功能的体育课程教学活动的框架或系统,它包括体育教学过程中诸要素的组合方式、教学程序及策略.”从结构理论的原则来看,一个完整的体育教学模式,应包含体育教学思想、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5个方面的要素.它们缺一不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通过教学过程产生模式的整体效应.

2 高校体育教学模式要素的优化

2.1 以“终身体育”和“个性发展”为主线,建构个性化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目标

教学思想和教学目标两项“理论要素”各有指向但又有着密切的联系,前者是后者的依据,后者则是前者的体现.多年来,高校体育依据体育的本质、体育教育的功能及社会对合格人才的整体要求,在教学实践中逐渐建立了“终身体育”、“个性化体育教育”等教学指导思想,形成了体育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体育教学目标是教学指导思想的具体体现,是教学模式编制的起点和归宿,是构建体育教学模式的重要依据.

近些年,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稳步推进,高校体育所处的教育环境和社会背景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教育教学的理念和价值取向日趋多元.高校体育应融合主体教育、生活教育和个性化教育等多元教育理论,重新确立其价值取向,建构以“生命和人性”为核心的教学思想新体系:

首先,要尊重生命,要凸显每个学生“人”的本然发展价值,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人价值取向,努力使体育成为提高学生生命价值的有意义的活动.

第二,有机融合终身教育、主体教育和生活教育等彰显“人性”与“生活”的现代教育理念,使高校终身体育“以人为本”价值的实现植根于多元教育理论的融合.

第三,尊重学生个性,塑造学生的自由人格,“使学习者学会生存、学会与他人共同生活、掌握个性化的体育生活方式并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潜能”.

上述教学指导思想应是当下高校体育之追求,更应是建构终身体育新范式的价值新取向.

据此,高校终身体育应追求以下境界:将体育与生活有机融合,使学校体育成为学生生活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进而形成使每一个学生受益终身的个性化的体育生活方式.这不仅是学生在校期间学习体育的目的,也是高校终身体育教育的最终目的.

将“建构大学生个性化的体育生活方式”作为高校体育的教学目标已成为不容置疑的选择.

2.2 以教学目标为引领,优选个性化的教学内容

高校终身体育实践层面面临的挑战主要是课程与教学如何进一步贴近实际,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首当其冲就是教学内容选择.

长期以来,高校体育课程内容存在的主要问题有:(1)课程内容的设计不能反映“以学生为本”的思想,体育运动项目的系统性被作为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强加于学生,学生被不恰当地“专业化”,学生的兴趣得不到满足,为终身体育奠定体育基础成为空话.(2)课程内容缺乏多样性和灵活性.

形成上述两方面问题的主要原因,一是“内容本位”意识作祟,课程内容的系统性被提到不恰当的高度,二是“教师本位”观念依旧,使得课程内容难以反映学生学习的个性化要求.

因此,在建构课程内容体系时,实现“内容本位”向“目标统领内容”的转变是一个关键.应坚持“按课程目标选定课程内容,课程内容服从、服务于课程目标”的原则,遵循按照以下思路构建高校体育新的课程教学内容体系(见图1).

图1 构建高校个性化体育教学内容体系的新思路

2.3 运用“主体间性”、“回归生活世界”等教育理念,优选个性化的教学方法

由传统单一的课堂教学回归“生活世界”,由大一统的集体教学模式转向个性化教学是高校体育教学模式改革的重要环节.

个性化的教学方法应以“主体间性”为师生间的关系纽带:建构大学生个性化的体育生活方式,作为师生间、生生间的教育活动,必须置于主体间性的视阈中进行考察,应坚持以“主体间性”为师生间的关系纽带,在此基础上建构个性化体育教学过程.

“主体间性”思想指导下的师生关系提倡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倡导学生学习的“自主、自治和自组织”;主张激发学生主体意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如根据体育的特点,在课内、外的各个教学环节建立起有共同学习兴趣的合作式学习小组,使每一个学生在自治中独立学习,在互动中相互学习,在每个人的原有基础上得到个性化的发展.

生活方式源于生活,体育生活方式只能在体育生活的世界里形成.只有“回归生活世界”,将课堂教学、课外体育锻炼“生活化”,并在余暇生活的时间里有效组织学生的体育生活,在这一过程中,逐渐使学生自觉地将体育作为自身生活不能或缺的组成部分,将体育与生活真正融为一体,建构起多彩多姿的体育生活方式.

2.4 以“激励和发展”为教学评价的基本理念;应改变以往一元性、封闭式的“教师评定”法,采用“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相结合、“形成性、过程性与多元性评价”相结合的教学评价方法;教学评价的标准则应主要考察学生是否形成“体育生活方式”或“建构体育生活方式的基础”.

3 高校体育教学模式的整体优化

体育教学模式的整体优化并不是对模式各个要素的简单叠加,而是通过各个模式要素相互之间的协同作用,产生大于各部分之和的整体效果.因此,体育教学模式的整体优化是指运用综合性观点,调动和创设有利于发挥体育教学最优功能的各种因素,克服不利因素,尽力做到以较经济的时间和精力取得相对于教学条件来说最佳的效果,以形成组织教学过程的最佳方案和手段,实现以最优效果为目标的“最优化体育教学”.

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逐步达成体育教学模式的整体优化:

3.1 坚持整体性原则,提升教学模式整体功效

高校体育教学模式的构建与运行是一个系统工程,体育教与学活动目标与结果的非线性和身体活动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具有较强的复杂性.除了教师和学生这一“人”的因素,还存在着种种“条件”变量,如教材特点、教学时间、场地、器材条件、气候等.从这一意义讲,教学模式始终处于多变量交叉综合的复杂关系之中.所以,应坚持整体性原则,始终抓住关键要素,从“教学活动是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以建构学生体育生活方式为教学目标”的理念出发,在“主体间性”思想指导下,始终围绕“教师”、“学生”、“体育生活”和“个性化”等主要要素变量,再运用积极、综合的方法对其他因素进行把握和整合,以形成教学模式运行的最佳方案,提升教学模式运行的整体功效.

3.2 依据多样性原则,构建适合本校特点的模式框架

各校的实际情况不同,体育教学模式的构建自然不同.所以,应依据多样性原则,构建适合本校特点的教学模式.在规模较大、校区较多、学科齐全的综合大学,往往仅采用一套教学模式未必能满足全体学生的需要,因为学生的专业学科方向和培养目标不同又要求教学模式体现出各自的特殊性.因此,无论是优化模式要素、还是进行体育教学模式的整体优化,都必须认真分析和研究“校情”,对师资条件、学生基础、场地器材设施等因素进行实事求是的评估,在此基础上,选择或构建“候选模式”进行实验性研究,使之逐渐形成比较成熟的,符合本校特点的体育教学模式.

2.2.3 遵循非线性的发展观点,在动态演化中完善模式

任何一种教学模式不是万能的,它的建立需要运用“校本”理念进行论证和实验;也不是一劳永逸的,它的运行需要运用非线性的发展观点对其进行考察和修正、它的改进和完善则需要在动态发展中,采用实验研究、比较分析、反馈调控等科学方法不断地进行.

综上所述,高校体育教学模式的改革,应融合终身教育、主体教育、生活教育和个性化教育等多元教育理论,重新确立以“生命和人性”为核心的终身体育的价值取向,以建构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为教学目标,在此基础上,对个性化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教学评价等各要素进行选择、整合、优化,进而建构整体优化、符合现代教育理念和本校特点的体育教学模式架构.

〔1〕苗大培.论体育生活方式[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

〔2〕王林.建构体育生活方式[J].湖北体育科技,2006(3):78-81.

〔3〕康伟.教育研究范式转换: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J].教育科学,2006(12):1-4

〔4〕邓志伟.个性化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4):1-3.

〔5〕王林.高校终身体育理论与实践的重构[J].江苏高教,2011(4):110-111.

G807.02

A

1673-260X(2012)08-0189-02

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09年度重点课题(B-b/2009/01/049);扬州大学2009年度教学改革定向课题(2175)

猜你喜欢

要素个性化建构
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掌握这6点要素,让肥水更高效
坚持个性化的写作
新闻的个性化写作
观赏植物的色彩要素在家居设计中的应用
论美术中“七大要素”的辩证关系
建构游戏玩不够
上汽大通:C2B个性化定制未来
紧抓十进制 建构数的认知体系——以《亿以内数的认识》例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