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儿童文学读者群特点再探

2012-10-15王璐

新校园·中旬刊 2012年1期
关键词:读者群儿童文学

王璐

摘 要:儿童文学是以儿童为本位的文学,其读者、作家、创作手法等都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这就决定了儿童文学的作品必然会不同于其他文学作品,而呈现出独特的文学风格与特点。本文通过分析儿童文学读者群的特点,纠正对儿童文学认识的偏差,揭示儿童文学的特点,再次引发对儿童文学本质的思考。

关键词:儿童文学;读者群;成人读者;儿童读者

何谓儿童文学?儿童文学即儿童的文学,囊括了3~15岁的儿童读者的幼年文学、儿童文学和少年文学,其本质是“儿童本位的文学”。而儿童文学作为一种以儿童为本位、为根本出发点的文学,在很大程度上不同于一般的文学(成人文学)。儿童文学的读者与作家都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这就决定了儿童文学的作品必然会不同于其它文学作品,而呈现出独特的文学风格。长久以来,人们对于儿童文学认识的不足,导致人们在对儿童文学读者群的划分出现偏差。

儿童文学是儿童的文学,这并不代表儿童文学作品的读者就仅仅局限于约3~15岁的儿童与少年,更不代表儿童文学仅仅是给小孩子读的小书。很大一部分的成人自以为是地认为儿童文学就是给小孩子的书,而与成人没有什么关系。他们这种陈腐的观念使他们永远以自认为高大的身躯、高超的智商俯视着儿童文学,轻视着儿童文学的作品。这种居高临下的态度与其说是这些成人对儿童文学的蔑视,还不如说是他们对于儿童文学的无知。

当然,儿童文学是以儿童为本位的文学,不能为儿童所理解和接受的、不被儿童所阅读的作品绝不能称其为儿童文学。评价一部儿童文学作品是否优秀也取决于作品在儿童读者中的接受情况。但是,“儿童文学的读者群具有双重结构性:不仅包括年龄意义上的儿童,而且也包括心性意义上的‘儿童,即成人”。这便是儿童文学读者群所具有的特殊性。

1.成人读者

心性意义上的“儿童”并非不成熟的成人。确切的说,应该是依旧保持着童年的本真和天性的成人。正如中国儿童文学理论家朱自强所云,“儿童是漫长的生命发展的根基,人类在走向青年、壮年、老年的过程中,生活只是把一些新的东西注入到儿童这一固有的根基上。因此,童年时代并不是随着成长就要像旧衣服一样脱去扔掉的一种存在,对人生的整个周期而言,它是永远不能摘下的一环,是一个价值永存的领域。”其实,在每个成年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个小孩,这个小孩不是别人,正是年少的我们。而现在的我们正是由这个小孩发展而来的,他是我们最原始、最真实的自我。我们所具有的最丰富的人性、最可贵的品质都是从这个内心的小孩那里保持下来的。只是由于包括个人性格、人生经历和社会环境在内的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人们或多或少地都会对儿时的自我、童年的感觉有所淡忘。但这种淡忘并不意味着童年的丧失。对于成人而言,那份已经淡化了的记忆是可以被唤起的,因为那是最最真实的自我,就像人们谈论起童年时总是笑逐颜开、兴高采烈一样,儿童文学对于包括成人在内的每个人内心的慰藉、灵魂的触动都是必然的,也是必要的。所以说,心性意义上的“儿童”(成人)也是儿童文学重要的读者群。作为成人不应无视或是小视儿童文学。

2.儿童读者

谈到儿童文学的读者,更应该谈谈真正的儿童,他们才是儿童文学读者群中的“主力军”,也是儿童文学作品最终的“评判员”。但是,在儿童文学研究领域中,有些学者曾对儿童的审美能力产生怀疑,认为儿童并没有纯粹的审美能力。比如班马在《中国儿童文学理论批评与构想》一书中说:“我认为,在探讨儿童主体的文学阅读和接受机制时,应慎重对待‘审美的含义。儿童身心状况都证明,儿童期还未能真正进入到人的审美境界,毕竟还在一种前审美的阶段——这反而对我们客观地、有效地把握和认识儿童文学的功能是有利的。”“幼儿,因为其器官的文化性质尚未启动,文学对他们来说还不是独立的精神需要,在物我的审美关系中,尚无关照,一切都还淹没在生理快感中,一切都被以‘我为中心地同化了,几乎构不成真正的文学欣赏活动……幼儿还没有获得自我意识和审美意识……少年已经对文学越来越有欣赏能力……”班马在1996年在与刘绪源讨论儿童文学本体理论建设时仍然坚持他的儿童审美是“前审美”的观点,并进一步把“前审美”解释成“不是纯粹‘审美”,把儿童文学理解为“前艺术”。班马本人对此也直言不讳:“中国当代儿童文学理论界以及我本人所曾受到西方现代学术思想传播的一个最重大影响,那就是皮亚杰的儿童心理学研究,特别是他的认知发生学。”然而,也有学者对儿童的审美能力给予肯定。如朱自强在《儿童文学的本质》一书中这样反驳班马的觀点:“当我们从文学、艺术的角度探讨儿童的身心发展问题时,关注的核心内容应该是情感和想象力(感性思维),而不是认识(理性思维)。”“儿童所具有的情感和想像力这些浑然一体的生命感性能力,在其走向成人的过程中,有可能因得到艺术的守护而发展,也有可能因理性、概念的遮蔽或侵蚀而退化。看来,班马在借鉴皮亚杰认识论的理论时,忽视了在人的一生中,感性能力与理性能力在发展规律上的不同,因此,才把皮亚杰的‘前运演思维这种‘前的用法误移植到了儿童审美评价上来,提出了儿童的审美是‘前审美的观点。”而“审美中起决定作用的是情感和想像力。”

对于这个问题的争论,笔者赞同后者的观点。儿童并不如成人那样善于确切地表达自己的审美倾向、艺术感受等,特别是幼儿,他们有时甚至无法将自己的意图准确地传递给他人。这些并不能说明儿童没有或者低于成人的审美能力。当我们阅读儿童文学作品时,总是受到固有思维的影响,情不自禁地总结作品的主题思想,有时确实也能领略个中真谛。但孩子们总是独具慧眼,在阅读同样的作品时却比我们看到的多得多。他们善于欣赏作品中沿途的风景,善于搜集每一点一滴的快乐。而这些却是我们这些成人常常忽略的最珍贵的东西。儿童在阅读作品时常常是忘乎所以的、全身心的投入,他们融入作品成为其中的一员,领略到的美感自然是我们这些作品之外的人所远远不及的。

儿童不仅以独特的角度审视作品,他们在表达对作品的感受时也具有独特的语言。这种诗一般的语言是未经雕琢的,朴素自然,给人清新的感觉。正如周作人所言:“儿童大抵是天才的诗人,所以他们能鉴赏这些东西。”可见儿童对于作品的审美能力并不在成人之下,他们所特有的阅读能力是成人难以企及的。“我们不能因为成人面对作品夸夸其谈,而儿童却默不作声,就认为儿童没有感受到作品的艺术魅力。”“我们只能说,儿童的审美与成人的审美各有各的形势和特色,绝对地说谁优谁劣,这个纯粹了那个就不纯粹,是不实事求是,不科学的。”尊重儿童独特的审美方式,给予其充分的发展空间,这样的儿童文学才是完整的,才是多姿多彩的。

综上所述,儿童文学的读者群不仅局限于儿童,成人同样是儿童文学不可缺少的读者群,其受众面并不亚于其他文学作品。成人读者与儿童读者的审美方式、价值观念等都存在差异,但并没有高下、优劣之分。儿童文学作品的表现内容、写作手法、叙事逻辑等虽较成人文学存在很大不同,但我们并不能单纯地用“幼稚”、“简单”、“无章法”等词汇来形容“儿童文学”这一概念。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包含了人生所有的真挚情感、伟大真谛,通过作者童年原始梦幻的思维与成熟记述手法的结合,以文学诗意的形式得以展现。因此,成人应该以平等的姿态接纳儿童文学,并正确审视和评价儿童的审美能力,发现并创作出震撼人心、影响深远的儿童文学经典。

参考文献:

[1]朱自强.儿童文学的本质[M].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1997.

[2]梅子涵.阅读儿童文学[M].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2005.

猜你喜欢

读者群儿童文学
特色专业群建设背景下土建类高职图书馆读者群构建研究
五四时期儿童文学翻译研究
刊首语
《哈克贝利·芬历险记》两译本翻译策略比较研究
什么样的儿童文学作品才算优秀
儿童文学更需要成人关注
瞩望儿童文学高峰
现阶段科技类报纸如何为农村读者服务
编辑如何挖掘特殊读者群?
浅论《新青年》作者群与读者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