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对高血压患者的健康教育效果分析
2012-10-15张艳春赵淑艳
张艳春 赵淑艳
吉林省辽源市东辽县人民医院,吉林 辽源 136600
高血压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病之一,其发生与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密切相关已被大量研究证实[1]。因此,加强对高血压患者开展积极有效的健康教育,逐步提高患病人群对高血压的认识和保健能力,能够有效减少高血压患者发病率和死亡率[2]。本次健康教育活动以健康教育为主要手段,对高血压患者进行经常性的健康宣教,通过对比分析教育前后患者的行为、知识和态度的变化,以检验健康教育在高血压治疗过程中的作用。
1 高血压健康教育的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2008年1月-10月在我科住院的高血压患者104例(根据1978年WHO所确定的诊断标准),排除脑、肝、肾、神经精神及内分泌方面的疾患,采用随机分为干预组51例和对照组53例作为调查的对象。用询问调查表评价患者的高血压健康知识、态度和行为等情况。并逐项复核认定为合格调查表。
1.2 方法
根据以上调查,确定健康教育控制目标为:戒除烟酒、饮食清淡,合理饮食,坚持适量运动,有效调节情绪,坚持定时服药和定期检查监测血压。对干预组患者实施以下措施。
1.2.1 入院评估 在患者住进医院的24h之内进行入院评估,在必须进行的体检以外,重点掌握患者的饮食生活习惯、工作环境条件和是否有遗传因素。
1.2.2 健康教育 在患者入院后制定相关资料 (如教育计划、评价表等),帮助患者较快学习关于高血压病的常识,正常血压的区间范围、高血压病人的常见症状表现、患病预后以及坚持监测、治疗的必要性等。护士选择时机,进行健康教育,内容由浅入深。
1.2.3 针对性教育 针对不同患者的不同状况,确定不同的护理技术,从而制定有针对性的教育方案。
1.2.4 技术资料指导 经常向患者提供关于高血压保健常识的技术资料,要求资料浅显易懂,患者能够很容易看懂并牢记,同时具有可操作性,能够参照执行。
1.2.5 回访 与患者保持长期的联系,制定回访计划,关心病人治疗效果及巩固教育成果。
1.3 观察指标
1.3.1 干预前后二组患者有关高血压的知识、态度改变。
1.3.2 二组患者服药治疗情况及测量血压的间隔时间比较。
1.3.3 二组患者的饮食控制情况,糖、脂肪、盐摄入控制率情况以及体育锻炼参加率。
1.4 资料的处理与分析
研究资料采用微机统计,数据资料使用Z检验统计结论。
2 高血压健康教育的干预结果
经过2008年1月-10月共10个月的干预及随访,2009年1月-10月共复查82例,干预组40例,对照组42例。随访率达到78.8%。
2.1 干预组与对照组高血压患者知识、态度变化
干预后二组人群知识、态度都有提高,但干预组提高的更多;百分率纯变化的显著性检验显示,干预组在体重认识、盐摄入控制率等方面和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显示二组总体变化有显著意义。(见表1)
2.2 观察干预进行12个月后两组患者的规律服药治疗情况。经统计学检验,男女干预与对照二组间分别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 (男性 P<0.001;女性P<0.05),干预组明显高于对照组。(见表2)
2.3 观察二组高血压患者测量血压的间隔时间可见,平均1周测1次血压的人数干预组明显多于对照组,且有统计学意义 (P<0.001)。3个月以上复查血压者对照组则多于干预组。(见表3)
表1 干预组和对照组知识态度行为百分率纯变化显著性检验
表2 干预组、对照组不同性别高血压患者的治疗情况比较
表3 2组高血压患者测量血压的时间间隔
3 讨论
通过研究结果表明,干预组患者高血压认识水平较对照组有明显提高,说明对高血压患者开展健康干预是对其行为干预的一种重要手段。另外不同患者在不同阶段,因为健康教育的形式内容不同,其教育效果也是不同的。应因地制宜,考虑患者的年龄差异和知识层次,制定合理的健康教育方案[3]。我们总结出几种行之有效的宣教方式:(1)针对高血压高危对象进行面对面的宣教,这种方法深受患者欢迎[4]。(2)护士与患者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患者只有在治疗过程中形成治疗意愿,才能更好的听从医护人员的指导,所以要从患者心理需求出发,考虑到治疗的目的不是单纯降低患者的血压,根本目的是治疗病人,使他远离高血压威胁[5]。(3)因为年龄及知识水平的不同,许多患者不喜欢长篇宣教或内容太复杂的医学书籍。但简单易懂、深入浅出、文图兼备、引人注目的宣传材料很受欢迎[6]。
[1]刘志诚.改善饮食营养习惯预防慢性病[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1992,2;11.
[2]张安玉.健康教育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86.
[3]尤黎明主编.内科护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233
[4]吴雅文,姜安丽,李淑贞.对护士职业态度和测量意义的理论探讨[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2,19(2):71-72.
[5]王维利,崔娟蒿,陈姗姗.人际沟通课程教学实习方法的改革与思考[J].中华护理杂志,2006,41(4):345-346.
[6]李继平主编.护理管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