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动起来” “课堂”变“学堂”—专访电子科技大学附属实验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康永邦同志
2012-10-13金彩霞
□本刊记者 金彩霞 张 鹏 裴 俊
康永邦校长
成都市基础教育新星—电子科技大学附属实验小学,不仅是世界网球冠军晏紫的母校,更是众多人才的摇篮。一进学校大门,正面迎来几行大字:“我快乐、我成长,我锻炼、我健康,我自信、我成功。”既令人肃然起敬,又令人倍感亲切、温馨。校园规划有序、清新整洁、绿树掩映,教室里不时传出朗朗的读书声。“新学堂”的办学思路就是在这里诞生的。通过该校党支部书记、校长康永邦同志的介绍,我们对该校的整体办学状况、核心办学理念及和谐“新学堂”构建情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CMEE:贵校是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电子科技大学与成都市成华区人民政府合作共建的一所高规格公办小学。近年来,贵校以四川省示范学校建设为契机,努力构建和谐“新学堂”,能否先请您介绍下学校的整体状况?
康永邦校长:电子科技大学附属实验小学创办于1956年,是世界网球冠军晏紫的母校,目前已被列为成华区品牌提升重点打造学校。学校现有沙河、府青、蓝水湾3个校区,总占地面积近48亩。62个班,近3 000名学生,180多名在岗教师,教师平均年龄32岁,其中全日制研究生学历教师6人,教育硕士1人,省特级教师2人,市区校学科带头人50余人,获全国教育改革创新杰出校长奖和优秀教师奖各1人。学校认真贯彻国家教育教学的方针政策,以建构和谐“新学堂”为办学目标,将现代教育工程建设、实验教学示范校创建工作与深化素质教育、提升学校品质紧密结合,先后荣获“四川省现代教育技术示范学校”“四川省现代教育实验学校”“成都市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改革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为和谐“新学堂”的构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在全区、市、省乃至全国都树立起了“新学堂”的教育品牌形象。
CMEE:先进的办学理念是学校的灵魂,是学校持续发展的原动力,也是一所学校精神的支撑和基石。构建和谐“新学堂”,理念更要先行,能否请您谈谈贵校的核心办学理念以及和谐“新学堂”的内涵和具体实践概况?
康永邦校长:1.办学理念
(1)动起来,让每个生命更精彩
这是我校的核心办学理念。好动是孩子的天性,教育就应当尊重和顺应孩子的天性,在动中激发其潜能,促进其个性化发展。今天的孩子动的时间不够、运动的空间不够,体育锻炼的时间少;学习方式偏颇,课堂听讲多,参与性不够,动手较少,学生动口动耳多,动脑少。于是我校大力倡导“每天锻炼2小时,健康生活一辈子”,开展“全员乒乓”和“全员网球”。在教学中更是引入“走班制”概念。
(2)心系健康,赢在习惯
“站在儿童的角度做教育”,学校建立了以关注学生“健康、理想、习惯”为核心,守住“卫生、礼仪、秩序”3条底线的德育模式与评价机制,明确提出“儿童身心健康是评价学校教育质量的第一标准”,包括学生是否“长得高、立得稳、跑得快、坐得住、看得远、想得通”等都纳入考核。
(3)立大志,重细节,师生共养好习惯
以培养“323”型现代人—即“3好”:身体好、品德好、学习好;“2有”:有良好心态、有个性特长;“3个突出能力”:有突出的自学能力、有突出的自治能力、有突出的创新能力—让每一名电子科大附小的学生与教师过得自信、健康、快乐。
2.和谐“新学堂”内涵
变“讲堂”为“学堂”。90岁高龄的中国科学院院士、电子科技大学教授、中国“微波之父”林为干老先生欣然挥毫,题写了校刊名—“新学堂”3个苍劲有力的大字。
“新学堂”之“新”,即学校教育从理念、方式、设备、课程、环境等方面都必须有从“量”到“质”的提升与飞跃。而“学堂”二字则将过去的“讲堂”改为现在的“学堂”,是教学模式上的一种改变:“讲堂”是教师一人在上面讲解;而“学堂”则是师生互动、上下交流,真正体现了我校教育理念中“动起来”的特色。
3.和谐“新学堂”实践概况
在和谐“新学堂”构建过程中,创造性地开展班级模式改革—“走班制”,打破了现行班级制的常规,学生不再像从前那样,自己每天上什么课,完全由学校指定,而是将部分“选课权”还给学生,由学生自己选择喜欢的课程,让学生实现“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真正让学生的脑、眼、手、口都“动起来”。
学校尝试的这场班级模式改革,主要有以下“变革”:
从6个班到62个班—“班级”概念大延伸。4~6年级各有6个行政班,每天上午原则上为定班,下午为走班。各年级300多名学生在一个星期中重新组合成了62个教学班,这完全是根据学生的现实学习状况和兴趣、特长而做的重新组合。
从8门课到36门课—“课程”内容大拓展。特别是音、体、美、科学等实验教学课程拓展变化最大。学校现阶段“走班制”课程主要有8类,包括基础学科拓展类、科普类、艺体类、语言类、书画类、棋牌类等,学生从8门课增加到36门课,真正实现了课程内容大拓展。
从“分数”到“素质”—评价体系大变脸。以前主要是以学生的学习成绩来界定学生的优劣,而现在,学校以“走班制”为突破口,将教学课程中学生的静态评价和动态评价结合起来,既要评价学生的考试成绩,又要评价他在“走班”过程中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展示情况和动态的发展过程,这样得出的评价结果更加全面、更加准确。
CMEE: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更新,教育制度、教学策略的深入实施,教学模式、教学理论的变革,这些教育教学中的动态变化,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先进的教育设备和技术。贵校是如何运用先进设备和技术为“新学堂”的构建增添一对起飞的翅膀的?
康永邦校长:通过学习和实践,我们认识到,现代教育装备和技术是当代教育改革的突破口,打通这个“突破口”,才可以带动和促进学校教育各方面的发展、改革。构建“新学堂”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以一种积极的态度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把这种对教育现代化的渴望变成现实,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图1 计算机教室
1.充实硬件
近三年来,尤其是构建“新学堂”以来,我校在现代教育技术装备建设方面一直保持着较大规模的投入,从2007年9月至今,共投入300多万元用于设备更新及改造,为和谐“新学堂”的构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到目前为止,已投入近20万元完成校园网建设,并与成华区教育信息网和电子科技大学教育科研网连接;建立了网络中心,网络设备齐全,服务器容量充足,为校园网的进一步建设留下一定的余地。
(2)目前已拥有5间计算机网络教室、50台教师备课及教学用计算机、30套固定交互式电子白板多媒体教学系统、14套移动多媒体教学系统,18间教室配备了学生查询资料用计算机。
(3)建成了校园闭路电视系统和校园广播系统,能进行全校范围的校内外重大事件、学术报告、公开课的转播;“新学堂成长在线”以及“校园之声”广播系统工作人员定期播放根据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自制的相关节目,对全校教师进行政治业务培训,或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2.更新软件
(1)2007年对学校网站主页进行了改版,使之成为我校与外界交流的一个重要窗口,也是学校教育、教学和学校管理工作的一个全新平台。学校大部分的工作安排、通知均通过主页向全体教师传达,使学校管理工作更畅顺。
(2)我校安装了图书自动化管理系统,将学校图书馆的图书录入系统,建立了图书借阅排行榜和图书查询系统;将电子科技大学教育科研网上的数字化图书馆并入学校图书室。师生可以方便地借书、还书,从而营造师生和谐的学校文化。
(3)从2006年开始,通过多渠道搜集媒体教学软件和音像教材,初步形成了比较科学合理的教学资源体系。我校现有一套200 G的中央电教馆教学资源库,还购置了“维美学堂”小学数学课件、“鹏博士”小学语文课件等软件资源,供教师日常教学使用。我校注重校本教学资源开发和利用,鼓励原创,全校教师进行了教学资源包建设。
CMEE:实施“走班制”、创新性地构建和谐“新学堂”,让学校师生“动起来”,给学校的教育教学带来哪些实际突破?
康永邦校长:1.教师大收获—专业成长快速
学校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制定了五年发展规划、每年的工作目标和计划、学科教学及培训计划,加强计算机应用的培训,制定内部激励机制措施,积极探索将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纳入教师的年度考评的途径。我校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教师比率达到100%,特别是除了学校中青年教师积极承担区级及区级以上的公开课或研究课外,学校每学期均开展现代教育技术公开课、示范课活动。学校开展的观摩课、优质课等献课活动,几乎所有参加献课的教师都能充分利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制作较高水平的课件。经过几年的努力,教师在多媒体课件的应用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2.学生大成长—现代素养提高通过不到两年的研究,较好地探索了现代教育技术与科技活动有机结合的途径,最大限度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作用,提高小学生的科学意识和科技能力。同时全面改善了教师指导学生开展科技活动的手段和方法,培养学生的信息获取、信息分析加工能力以及协作能力和探索创新能力。近年我校在省市区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成绩优异,有一项集体科技活动项目在成都市第二十八届青少年电子作品制作比赛中获得一等奖;多次获优秀组织单位奖,有50多个单项获得省市区奖励,获奖的层次、数量大大超过以往,受到上级领导和家长的好评。
3.家校大互动—家校真情交流
在我校“动起来”的“新学堂”建设中,家长“动起来”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让家校联系更方便、更快捷。班级网站、班级QQ群等提供了丰富便捷的家校交流平台。通过这些平台,教师可以发布相应信息,将学生在校的活动情况用文字和相片反映出来。家长可以随时通过网络了解孩子所在班级的动态,促进班级管理及班级良好文化氛围的形成。同时,还利用网络对家长进行相关培训,实现家校同步教育。
4.学校大发展—品牌快速提升
为了充分挖掘潜在的教育资源,进一步发挥现代教育技术装备在学校教育中的功效。学校承担“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背景下的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研究”课题,作为现代教育技术在学生管理与德育上的应用案例,也是成都市“十五”教育科研规划课题的一个组成部分,编著了“中华诗文经典诵读”活动课资源包。经过近三年的课题实践研究,在理论水平、实践能力、应用能力上已取得了阶段性的效果,已有现代教育技术的经验交流论文50多篇,有10多篇论文在区级以上刊物上发表,一支具备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能力的科研型骨干队伍正在茁壮成长。
图2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任何一个领域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源泉,更是一所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内驱动力。电子科技大学附属实验小学在“动起来,让每个生命更精彩”的特色理念的引领下,以“走班制”建设为具体实施方法,践行了和谐“新学堂”的特色办学思想,致力于打造一所践行素质教育的“新学堂”。这是一次教育理念的创新,是一次教育思想的践行,是一个教育模式的探索,彰显了学校的个性化办学特色,推动了学校的内涵发展,给我们带来了新启示、新思考,拓宽了广大中小学的办学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