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石油安全的经济视角

2012-10-13朱梁宇宸

中国石油石化 2012年15期
关键词:原油价格成品油原油期货

○ 文/朱梁宇宸

石油安全的经济视角

○ 文/朱梁宇宸

在制定石油安全战略时,有必要充分考虑石油安全的经济性,遵循石油市场经济规律,采用石油市场经济的方式,以尽可能少的成本最大程度为我国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提供保障。

目前,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高达56%。这一数字背后凸显出中国石油安全问题的日益严峻性。然而,要解决这一问题,仅仅依靠海外并购、挖潜国内资源是不够的。

对于我国而言,石油安全问题主要是如何保障国民经济发展的石油供给安全。在制定石油安全战略时,有必要充分考虑石油安全的经济性,遵循石油市场经济规律,采用石油市场经济的方式,以尽可能少的成本最大程度为我国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提供石油安全保障。

任何偏离和违背石油市场经济规律的观念与行为,均可能对我国石油安全造成损害。长期忽视甚至违背石油市场经济规律,不仅不利于人们的正常生产和生活活动,而且可能让我国石油企业和消费者在世界石油市场中长期处于被动局面甚至受到巨大的经济损失,最终石油安全依然得不到根本保障。

价格:该涨不涨 易发油荒

息旺能源2011年12月7日和2012年1月6日的调查数据显示,国内的加油站存在超限价销售、限量供应、断油现象,尤以民营加油站更为显著。这说明,在国际原油价格变动达到国内成品油价格上调条件后,但国内成品油价格尚未调整或未调整到位期间,成品油销售市场普遍存在“惜售”现象。成品油价格批零倒挂、生产成本与销售价格倒挂导致“惜售”、“囤油”是一种正常的经济活动现象,反而是“该涨不涨和涨不到位”的现象违背了市场经济规律,成为“油荒”的根源。

截然相反的是2012年7月11日,国内成品油价格下调,下调前十来天开始,加油站的销量开始下降,尤其是价格下调的前一两天,销量骤然下降三四成,而下调的当天,销量猛增两倍以上,到第三天方才回归正常水平。这反映出,在国际原油价格变动达到下调条件后,在预期的国内成品油价格调整日之前,消费者普遍存在推迟加油的情况,甚至为了避免在调价前一两天内加油而放弃正常的出行用车。

以上在成品油价上调前加油站“惜售”、“囤油”与下调前消费量骤降、下调后猛增的现象虽然符合市场经济规律,但确实不是市场经济所期待的。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国内成品定价机制使市场形成了一种对未来价格的“确定性预期”,与市场经济活动中的“不确定性预期”相背离,后果就是扰乱了正常的市场经济活动,造成了市场供需剧烈波动、有价无市、有市无价等怪现象,而且打击了生产企业的生产积极性,伤害了消费者的正常生产和生活需求。

健全我国成品油定价机制,营造良好的石油市场经济活动氛围,是我国建立石油安全保障体系的基础条件。反之,我们将与石油安全战略的目的渐行渐远,石油安全只会是空中楼阁、海市蜃楼。

储备:静止买入 易发危机

当前,国内普遍存在“有了足够的战略储备石油就有了石油安全”、“建立了原油期货市场就获得了油价话语权”的观点。诚然,石油安全不能没有足够的石油储备,原油期货也是原油定价的一种重要方式,但是只有这些是远远不够的。如果没有对未来原油供需状况的科学合理预测,我们就不知道在什么时候、什么条件下补充战略储备,在什么时候、什么条件下释放战略储备。

美国战略原油储备与WTI价格走势图

如图所示,美国的战略原油储备基本是按照“高油价释放库存、低油价补充库存”的规律操作。这说明美国战略储备除了保障石油供给安全以外,还具有很强的商业性,通过“高抛低吸”降低了战略储备的成本,获取了补充更多储备的机会。而如果不能对当前石油供需状况有准确地分析和认识,在超高油价时期由于担心价格进一步上涨,大量补充战略储备,使得本来由突发性事件和短期因素导致的非常紧张的供需状况更加紧张,进一步推高原油价格,使得油价峰值更高、更尖、更陡,最后在过高的油价回归合理区间时,不仅失去了进一步补充战略储备的机会,而且面临巨大的库存成本压力。这样的战略储备不但不能提供石油安全,相反还会导致更大的石油危机。

长期以来,国际投行基本把持了国际原油价格预测的话语权,国内陷入了只能跟风的境地。不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形成我国自有的市场与价格跟踪分析研究体系,我们的石油安全战略充其量只能算是一个没有“大脑”的“躯壳”。

要想依靠国内原油期货市场获取一定的国际原油价格话语权,首先要有参与度。如果仅仅是国内投资者参与,其效果可想而知;如果放开让国际投资者参与,国内的参与者又处于明显的弱势。在缺乏完善的监管机制的情况下,再加上国内投资者对世界石油市场和国际原油价格分析研究不透彻,国内原油期货市场最终可能会落个“要么鲜有参与者,要么成为国际原油投机炒家的提款机”的结局,结果必然事与愿违。尽管国内很多企业在国际原油期货市场栽了跟头,但是鼓励和支持一些有实力的企业和机构适度参与国际原油期货市场交易,可能比短期内在国内重启原油期货市场更有利。在国际石油原油期货市场不能成功,在国内同样也难以成功。

●为了保障国家石油安全,中原油田最早迈出了“走出去”的步伐。 摄影/胡庆明

需求:国际机构预测偏离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国际机构和企业大肆渲染中国的石油消费增长规模和速度,国内除了跟风附和外,鲜有积极应对者。长此以往,假的也慢慢的成真的了。BP预测我国2030年的石油消费量将达到1750万桶/天,美国能源情报署(EIA)预测我国2035年的石油消费量将达到1850万桶/天,欧佩克(OPEC)预测我国2030年和2035年的石油消费量分别达到1710万桶/天和1840万桶/天,其他机构的预测结果与此基本相当。沿着他们的预测结果和思路,未来全球石油供应将非常紧张,国际原油价格将长期处于上涨通道。

但是,我们的分析研究结果显示,这些机构过高地估计了我国人口的增长速度和我国汽车销售增长速度,低估了科学技术进步对石油使用效率的贡献,甚至忽视了我国人均地理空间对汽车消费的限制。欧佩克的预测依据是,2035年我国人口达到14.62亿,汽车保有量达到3.34亿辆,其中小轿车2.84亿辆,千人拥有194辆。而根据我们自建的一种比较乐观的情形下的模型估计,我国人口高峰期将在2021年前后,峰值人口约为14.24亿;按照汽车销量保持3%的年均增幅,且以全国汽车保有量的峰值3亿辆为约束条件,辅以单辆汽车年均耗油、年度石油消费增速等约束条件,我国的石油消费峰值将在2021年前后达到,年度石油消费峰值为7亿吨,约相当于1400万桶/天。

如果国际机构和石油生产国按照他们预测的石油需求规划投资,一旦新建产能形成有效供给,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国际原油市场将出现供需非常宽松的状况,国际原油价格将在低水平运行一段很长时间,我国将有足够的时间补充战略石油储备。

猜你喜欢

原油价格成品油原油期货
国际农产品价格呈普遍上涨态势 原油价格突破每桶90美元
时间序列模型在美国WTI原油价格短期预测中的应用
成品油管道运行优化的研究进展
中国版原油期货能走多远?
原油期货搅局者
石油成品油销售业务发展的一些思考
如何利用原油期货在能源三角不可能中避险
成品油市场回顾与展望
中国原油期货动了谁的奶酪?
速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