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发展的“三大误区”
2012-10-12周爱国江苏省新沂市农业委员会林牧业办
文│周爱国(江苏省新沂市农业委员会林牧业办)
人们常用衣食无忧来形容生活的富足,农业是生产衣物和食物的源头产业,农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农业解决了全国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其基础性地位无法动摇。农业承载了近50%的人口,其对就业的贡献首屈一指。无论是过去、现在和将来,农业都是最基础、最重要的产业。改革开放以来,农业在经营体制、投资模式、生产方式、生产技术、产业化等方面,都有了重大突破,取得了巨大成就。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农产品的消费升级,将产生持续的增量需求,需要农业的持续发展。而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现象和观念上的误区,可能会妨碍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甚至会削弱农业的基础性地位,笔者就农业发展的三大误区做简要分析。
误区之一:农业人口转移越多越好
20世纪90年代,随着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农村开始出现劳动力过剩,与此同时,工业的发展导致劳动力短缺,劳动力价格及劳动收益在农村和城市间的巨大差距,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向
城市转移,其身份由农民变成了产业工人,在城市就业和生活,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城市化。2000年以后,由于农业机械化的加速推广,农业生产效率的大幅提高,工业化进城的进一步加快,农业人口城市化的进程也在提速,到2011年年底,我国的城市化率达到51.27%,也意味着我国农业人口首次低于50%。城市化的过程,既是人口从农村流向城市的过程,也是从农业流向工业和服务业的过程,是实现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升级的过程,是人力等生产要素优化配置并实现财富最大化的过程。城市化是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种必然现象,反过来又成为经济发展的动力。在这一过程中,有20%左右的耕地通过使用权的有偿出让,流转到部分知识水平高、经营理念新、管理能力强的新型农民手中,开始了农业专业化、机械化、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的进程。在此背景下,似乎形成了一种共识,农业人口转移越多越好,越快越好,城市化率越高越好,却忽略了三方面因素:
一是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比例偏低。主要由两因素所致,其一,实行了几十年的计划生育政策导致农村人口的老龄化;其二,流出农村的人口绝大部分是青壮年。如果将城市化率细分一下,以全国的青壮年为统计对象,这个比例不会低于70%,甚至更高。目前,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绝大部分是年龄在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和需要养育孩子的妇女,这部分人常常在透支体力的情况下维持农业生产,可持续性堪忧。
二是农村劳动力素质不高。亦由两方面因素所致,其一,高考制度使90%以上的优秀学子离开了农村和农业,且绝大部分没有学成后返回农村从事农业生产;其二,从农村流向城市的青壮年农民工中,大部分是有理想、有头脑、有能力的人。优质劳动力的双重流失,压缩了农业生产能力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三是我国农业不同于美国地广人稀式的粗放经营。人多地少的国情,需要对土地的精耕细作,以及对山区、房前屋后等零散土地的充分利用,才能满足农产品的基本需求,同时,现行土地承包制度使土地小规模分割、难以流转、不便大型机械化耕作的特点,都需要较多的农业劳动力。诚然,我国的城市化还有相当的空间,但城市化进程要有利于经济的均衡和可持续发展,尤其要平衡好城市化的速度,不能以牺牲粮食安全和农产品供给为代价,不能动摇农业的基础地位,不能拔苗助长。
误区之二:粮食价格越稳越好
近几十年来,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以令世人刮目相看的速度向前发展,GDP每年以8%左右的速度持续增长,社会财富不断累积,国民收入水涨船高。这些成就的取得,得益于改革开放的政策,得益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得益于科学教育的发展,同时也得益于农民的奉献,农民通过提供稳定、低价的农产品,尤其是稳定、低价的粮食,给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和环境,农民通过牺牲自身的利益,使城市获得超常发展,使二三产业获得原始资本积累。人们在享用稳定、价低的粮食时,似乎又产生了另一种共识,粮食价格越稳越好,越低越好,却忽略了两方面因素:一是农业生产效率增幅低于国民经济的平均水平。二是以粮食为主的农产品价格偏低导致二三产业消费动力不足。因此,通过财政、行政、经济等多重手段,逐步提升以粮食为主的农产品价格水平,增加农民收入,不仅能让农民分享改革开放的成果,还能扩大消费,进而促进经济发展。
误区之三:区域性产业规模越大越好
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中,规模化和标准化是两个重要引擎。2000年以后,在政策和资本的双重推动下,农业的规模化生产出现了加速的迹象,规模种植的比重明显提高,规模养殖的比重提升更加显著,生猪规模养殖比重近50%,肉鸡、蛋鸡规模养殖比重分别在80%和90%以上。
农业规模化生产,使资本对农业的大规模投资成为可能,使农业的标准化生产成为可能,使农业的产业化变得更容易。可以说,没有农业的规模化,就没有农业产业的升级,就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农业生产企业规模扩张的同时,区域性产业规模扩张的趋势亦十分明显,形成了特色鲜明的蔬菜之乡、果树之乡、蛋鸡之乡等产业区块,基于生产要素优化配置原则形成的适度规模产业区块,对农业发展起着正面推动作用,但一些地方政府在规划和建设产业区块时,过分追求产业规模,认为区域性产业规模越大越好,却忽略了三方面风险:
一是市场风险。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没有一个产业会永远风光无限,没有一个产业会久盛不衰,波动是永恒的主题,过大的区域性产业规模,在行情好的时候,固然会带来超额收益;在行情不好的时候,给产业带来的冲击亦不可小觑。适度的产业规模,可以平衡收益与风险。
二是生态环境风险。在一个区域性环境中,所有生物相互依存、相互影响,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农业产业说穿了就是一个生物产业,是生态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区域性产业规模过大,会存在生态失衡的风险,甚至会造成环境污染。
三是病害风险。种植业存在病虫害风险,养殖业存在疫病风险,当区域性产业规模过大的时候,密度过大、病源传播几率变高会放大病害风险,一些人畜共患病会危及人的健康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