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产业转移中的内地工业开发区规划探索
2012-10-11苏志远
苏志远
湖北咸安经济开发区总体规划项目成员有周晓娟、胡芸、苏志远。
湖北咸安经济开发区历时3年的规划工作契合了区域产业梯度转移的动态过程,生动地展示了内地工业区在新形势下,或被动、或主动地顺应宏观趋势,谋求自身的长远生存与发展的历程。在短短几年的过程中,当地管理者切实地感受到市场变化的压力,谋求新的发展出路,从简单化、粗放式的发展思路,转向组织化、系统化的经营策略,进而对开发区总体规划方案提出不同的要求。本文从不同的发展思路指导下前后两轮方案的对比,揭示区域产业转移对内地工业区产生的深刻影响,以及体现在工业区总体规划方案上的积极变化。
1 区域产业转移的理论背景与现实特征
区域产业转移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达区域的部分产业顺应区域比较优势的变化,通过跨区域直接投资,把部分产业的生产转移到发展中区域进行,从而在产业的空间分布上表现出该企业由发达区域向发展中区域转移的现象。产业转移对于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及区域间经济关系具有重要影响,并进而影响部分企业的战略决策。根据产业梯度转移理论,无论是在世界范围还是一国范围内,技术和产业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客观上存在着技术产业梯度,只要存在着梯度,就会出现产业由高梯度地区向低梯度地区的空间转移。
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东部地区资本相对饱和,土地、劳动力、交通、能源等生产要素日益趋紧,产业升级压力日益增大,商务成本居高不下,资源环境约束矛盾日益突出,产业结构优化调整成为了必然的发展阶段。区域产业梯度转移是产业结构调整在空间分布上的重要体现。
根据产业转移理论,与东部地区相邻、交通运输条件较好,经济发展处于低梯度水平的内地中部省区将成为主要的承接产业梯度转移的地区之一。事实也证明了这一趋势,并且这趋势近年来呈现加速的趋势,企业内迁成为一种潮流,内迁产业的规模质量逐步提升,高污染低附加值的传统认识发生了改变。
从我国东部产业向内地转移的特征可以看出,产业转移不再是个别企业的孤立行为,也不仅仅涉及人力成本与运输成本的博弈,而是产业链的空间移动和优化组合,形成新的企业集群和组团形态,其外部和内部的规模效应成为明显的特点。
2 开发区早期发展情况与总规初步方案产生背景
咸安区隶属湖北省咸宁市,距武汉市80公里;咸安经济开发区位于咸安城区西北部,距咸宁中心城区约10公里,距京珠高速公路下口约5公里,107国道、京广铁路、咸潘公路和武广高速铁贯穿其中,地处京广大通道之上,有着较好的区位交通优势。
咸安经济开发区于2002年创立,至2006年,开发区集中在东部距咸宁主城区较近、104国道两侧的区域发展。在早期阶段,开发区面临资金瓶颈,起步颇为艰难,甚至难以支撑基本的市政基础设施投入。为尽快形成规模并筹措基础资金,开发区招商引资几乎来者不拒,引进了一批来自省内的中小企业,工业产业类型凌乱,以高污染高能耗为主要特征。并且,管理方在与工业企业的商务谈判中处于弱势地位,造成土地价格过低,出现了工业企业在土地使用上浪费严重的现象。在功能与用地规划上,管理方也难有完整的思路:开发区用地集中依托104国道两侧沿路发展,过境交通与区内交通相互干扰;配套设施严重不足,被动的应付水、电等最基本的市政设施建设。
在这样的思路和观念的指导下,开发区2007年中期形成了第一轮的总体规划方案。管理者在开发区建设初具规模的情况下,仍然惯性延续草创阶段填充式的发展思路,把开发区的未来当做现状的简单放大。可以看出,这一轮总体规划方案把开发区的发展仅仅停留在数量和规模的发展而忽视内在价值的提升。当时规划编制单位提出的一些优化建议,如增设生产性服务业等各类配套功能,增加道路面积占比和路网密度,自然地形与空间布局的结合等等,都被管理者以损失土地资源和提高开发成本的理由而被摒弃。
3 区域产业转移的深刻影响
2007-2010年,也就是第一轮总体规划方案完成后的3年间,区域产业转移呈现加速态势,咸安开发区面临来自华东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的大规模企业外迁,并且承接华中地区本土企业快速成长的机会。内地土地、运输和劳动力等综合成本的优势显现出来。以地价为例,2010年咸安开发区工业用地出让价格平均为25万元/亩,约为江苏省类似条件工业开发区的1/3;以工资成本为例,2010年湖北省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为32588元,东部地区的对应数据为42810元。
咸安经济开发区的管理者在通过3年的快速发展过程中,深切直观地感受到区域产业转移给开发区带来的深刻影响。经过实践的历练后,开发区的管理者扩大了视野,更新了观念,随之带来了发展战略和管理方式的转变,并对开发区规划提出一系列新的要求。
首先,随着大量企业入驻,开发区步入了快速的发展通道,规模的迅速扩大考验着园区综合服务与配套能力,并促使管理者对开发区的定位进行了重新的思考。
目前开发区的功能类型仍然以单纯的工业为主,欠缺针对企业的综合服务功能的带动,制约了开发区对优秀企业落户的吸引力;欠缺针对相关就业人员的居住、生活、消费、休闲需求的统筹配套,员工宿舍搭建零散,使得开发区人气不旺,氛围不足。
其次,特定产业聚集初具规模,要求并推动开发区向专业化、特色化、集群化发展。
近年来华中地区大批木材加工企业谋求规模化集中发展空间,逐步落户开发区,包括巨宁森工为代表的龙头企业,包含森工产业原辅料、半成品和包装配套等细分行业,形成产业簇群态势。2009年,湖北(咸安)森工科技产业园正式挂牌,落户相关企业16家,成为华中地区最大的板材加工产地。
此外,来自东南沿海地区的奕东电子、汇美达、华博阳光等一批具有较高技术水平和科技含量和较强市场竞争力龙头企业的入驻,起到了标杆作用,为吸引更多关联配套企业树立信心和榜样。通过吸引龙头企业建立起产业集聚效应,提升了开发区的整体能级。
开发区在后期推进招商引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较为明确的引导思路,在选择吸引企业入驻上有的放矢,根据扶持产业门类有针对性地选择符合条件的企业,形成规模效应。
最后,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开发区的环境质量成为重要的吸引条件。
咸安经济开发区所在地区气候温和,降水充沛,日照充足,四季分明,拥有茂密的自然植被。规划范围内地貌整体表现为浅丘陵特征,并拥有较为密集的水系。在早期建设过程中,区内丘陵地形、池塘水系、林木植被等自然景观资源完全被忽视,依然采用传统的土方平整建设方式,当地独特的环境价值未能获得充分的保护利用。
随着开发区知名度和影响力的逐步扩大,以及优秀企业的不断加入,管理者开始感受到企业对综合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简单粗暴的建设方式降低了开发区综合竞争力。
4 新旧总规方案的对比分析
2010年,开发区的管理者要求对2007年的总体规划方案进行大幅度的修改。在新的思路主导下,总体规划方案出现了较大的调整,其核心在于产业转移条件下空间内在价值的优化与提升,力图打造一个更加顺应新的产业形势的现代化综合性工业新城区。
4.1 目标定位
在2008版的总体规划方案中,咸安经济开发区定位为:以现代制造业、现代物流、配套服务等为重点的,富有活力和效率、适宜创业发展的工业园区。在这个表述中,核心关键词仍然是“工业园区”。
在2010版的总体规划方案中,咸安经济开发区定位为:先进制造业功能凸现、产业能级较高、区域品牌影响力强、配套功能完善和城市环境优美的综合性工业新城区。在这个表述中,核心关键词调整为“综合性工业新城区”。
“工业园区”向“综合性工业新城区”的转变体现了开发区管理者和规划者共同的思考。一个有潜力的开发区不应只是简单的企业聚集地加基本的配套设施,而应该发挥产业链延伸带来的内在成长效应,刺激城市综合活力,带来多种潜能的充分释放。开发区的产业目标从单纯的第二产业,转换为以第二产业为主,推动二三产业结合发展。
4.2 功能选择与布局
目标定位的调整带来了开发区功能选择与布局的变化。
在2008版的总体规划方案中(图1),规划区内工业和仓储功能处于绝对主导地位,其他配套用地只是零星地依附在工业用地周围,满足基本的产业服务功能。在此轮方案中,工业用地比例达到47.4%。
在2010版的总体规划方案中(图2),行政、商贸、科研、商办、生活配套以及休闲绿地等综合服务用地大幅增加,工业用地比例降低为35.3%。在此轮方案中,综合性功能不再只是工业附属部分,而成为相对独立的功能核心,这是为开发区未来预留的战略性高地,是“工业园区”向“综合性工业新城区”转变的关键区域。
综合服务核服务于整个园区,包括行政管理、商务贸易、科研培训等,主要由科技研发、企业孵化、总部管理、商业贸易等功能构成,未来这里将成为整合各工业组团的重要枢纽,同时也是工业区最具活力和特色的区域;方案中还大幅增加生活居住区,社区服务核心位于其中,提供文体医疗和商业配套,实现产业区与城市社区的融合;产品交展核心靠近物流组团,是园区远期发展的服务核心,是产品交易展示、物流洽谈的场所。
在综合服务核中,规划强调推动科研培训、总部办公及酒店、商贸三大功能。科研培训为企业提供集中的科技研发的平台,方便企业进行基础研究、技术开发、产品试制和测试保障。同时包含教育培训、业务交流的空间,让企业获得持久的创新能力;总部办公及酒店满足商务需求,安排一定量的商务楼宇,容纳咨询、法律、保险、金融、信息、广告等生产性服务功能;商贸业利用规模集聚效应,以企业为主导,集中发展商贸交易和展示功能,满足开发区产业链向上游和下游延伸所带来的产品和原料的交易需求。
4.3 产业布局
1
2
3
4
在2008版的总体规划方案中(图3),规划尚未形成清晰的产业导向,在产业布局中表述较为模糊,如“民营企业引导发展组团”、“密集制造业组团”等,难以有效地指导招商引资。更为重要的是,缺乏针对产业门类分工的空间布局带来的是企业协作、技术支持以及产品循环等现代化工业生产方式难以形成。
在2010版的总体规划方案中(图4),经过反复的调研、分析和讨轮后,在管理者最为关注的产业布局规划中,方案结合武汉城市圈及华中地区区域产业转移的发展趋势和最新动态,抓住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转移扩散的有利时机,提出了建设钢化玻璃、森工科技、节能机电、生物医药、电子制造和现代物流等六大优势产业链。在新的方案中,开发区不再是企业的简单填充,而是关联企业和产业的集聚,并搭建相应布局合理、门类清晰的产业组团,从而共同受益于信息与技术外溢效应,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推进产业形成联盟效应和品牌效应,为产业集群做大做强打下良好基础。
4.4 景观营造
2008版的总体规划方案较少保留自然地形地貌,延续了开发区前期的“全部推平”的方式,以棋盘式的道路作为基本骨架,以统一的设计标高替代多变的自然标高,形成与平原地区建设别无二致的竖向设计。棋盘式的道路和平整的地坪当然最适合工业企业的建设和生产,但是对于一个综合性工业新城区而言,忽视自然条件却意味着城市个性的丧失。
在2010版的总体规划方案中,在生产性服务业综合区和居住生活区,规划方案利用地形高差出现多处坡地,营造灵活多变的城市景观,展示出强烈的地域特色,并且大幅减少了土方的搬运量和工程成本。道路线形结合丘陵地貌布置,形成灵活多变的城市景观,并利用服务综合区内的一处高地巧妙地布置开发区的中央公园。公园位于开发区的窗口区域,充分结合地形高差,周边结合坡地建筑作为总部办公用地,营造灵活多变的城市景观,是居民以及就业人员休闲的最佳场所,同时也是开发区的标志性景观。
5 结语
在区域产业梯度转移的背景下,很多内地的工业开发区逐步摆脱简单粗放的发展方式。他们不再被动接受产业趋势,而是在新的外部条件下积极主动地寻找适合自身的科学发展路径。
根据本文的实例分析,这种转变反映在规划上,分别突出地体现在目标定位的再思考,功能的遴选布局,产业板块的导向以及景观环境的营造等多个方面。
面对内地工业开发区的更高层次的发展诉求,规划者应跳出局部视野,敏锐地洞察区域产业发展动向,优化政策导向和空间布局,与开发区决策者一起探索谋求可持续发展之道。
注释
图1-图4资料来源: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湖北咸安经济开发区总体规划》,2011。
[1]上海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上海市历史文化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条例[R]. 2002.Shanghai Municipal People's Congress . Regulations of Historical Cultural Area and Remarkable Historical Buildings Protection in Shanghai[R]. 2002.
[2]李其荣. 城市规划与历史文化保护[M].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LI Qirong. Urban Planning and Historic Preservation[M]. Nanjing:Southeast University Press, 2003
[3]伍江,王林. 历史文化风貌区保护规划编制与管理[M]. 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7.WU Jiang,WANG Lin. The Compilation and Management of Conservation Plan of Historic and Cultural Areas[M]. Shanghai:Tongji University Press,2007.
[4]王昕慧,王怡然,肖华. 枫泾历史文化风貌区保护规划[J]. 上海城市规划,2008(S1):110-115.WANG Xinhui,WANG Yiran,XIAO Hua. Conservation Planning of Fengjing Town Historical Cultural Area,Shanghai[J]. Shanghai Urban Planning Review,2008(S1):110-115.
[5]于江. 城市更新改造与历史文化保护的探讨[J]. 上海城市规划,2009(5):54-58.YU Jiang. The Discussion of Urban Renewal and Historic Cultural Conservation[J]. Shanghai Urban Planning Review,2009(5):54-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