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定位及课程体系研究
2012-10-10姜腊林
姜腊林
(长沙理工大学 计算机与通信工程学院,湖南 长沙 410004)
0 引 言
90年代,万维网在世界范围的蓬勃兴起,使“计算”的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社会对于计算机人才的需求急剧增长。这使得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内涵和外延发生较大变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教育内容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计算理论、计算机组织与体系结构,而计算机软件、计算机网络、多媒体及其应用技术、网络与信息安全等教育内容得以强化。1995年全国科学技术大会的召开,“科教兴国”发展战略的实施,使我国计算机教育进入一个快速发展期,据统计,1996年全国共布点410个,到了2005年全国共布点775个,本科在校生人数为44万,平均每点675人[1]。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在单个专业的设点数和单个专业的在校生总人数方面都位居全国本科专业之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规模的快速发展,为我国计算机人才培养作出了重大贡献。然而,这种快速发展导致的主要问题之一是:各高校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人才培养方案趋同,专业特色不明显,难以满足快速发展的学科结构和大规模的多规格社会人才需求。有关数据显示,从2004年开始,我国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招生的增幅开始下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速度明显变缓,并逐步进入了一个平稳发展时期[2]。在这种背景下,各高校应该冷静思考如何培养具有竞争力,满足社会需求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
针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量大和社会需求多样性的现实,“十五”期间,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建议改变当前我国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育的趋同性,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分为计算机科学、计算机工程、软件工程和信息技术四个方向,鼓励办学单位对毕业生的分类培养[3]。
本文首先探讨了地方高校如何结合地方IT产业发展以及学校自身特色和办学条件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进行科学定位;然后,给出了湖南省某高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定位的例子;最后,根据分类培养的思想,提出了一种模块化的专业课程体系,方便各高校根据专业定位来选择合适的专业课程模块,构建人才分类培养教学计划,充分发挥各校优势,有针对性地培养高质量、具有竞争优势的专业人才。
1 地方高校专业定位研究
专业定位是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前提,科学的专业定位是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专业人才的关键。专业定位不准确,会导致人才培养欲达到的规范和标准的偏差,会影响到人才培养的具体形式、手段与途径。专业定位包括办学层次定位、培养目标定位、人才面向定位、服务面向定位和人才知识结构定位。办学层次定位要确定是培养本科生、研究生还是专科生等;培养目标定位要确定所培养的学生应具有的素质、能力以及应满足哪方面的社会人才需求;人才面向定位要确定专业人才就业的岗位;服务面向要确定专业人才服务的地区和行业;而人才知识结构定位要确定专业人才应具备的知识和技能。
首先,作为地方性院校,主要承担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使命。因此,地方性院校要了解地方IT产业发展和布局,研究其所需人才的素质、能力、岗位和知识结构,在此基础上科学定位,从而使所培养的人才具有针对性。其次,地方性院校应认真分析自身优势和特色,如办学条件和行业特色等,根据自身优势和特色来进行专业定位,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各校优势,有针对性地培养高质量、具有竞争优势专业人才。
2 湖南省属某高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定位
2.1 湖南省IT产业现状
目前,湖南省以建设三大信息产业基地为重点来带动湖南省信息产业的发展[4]。三大信息产业基地分别是:以国家级长沙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主,构筑以显示器件、电子元器件、整机、通信传输设备、通信交换设备、专用仪器仪表设备、计算机网络设备、电子信息材料等为主导的湖南省信息产品制造业(长沙)基地;以长沙软件园为基础,建设一个以软件开发、IT服务和数字媒体为主体,掌握软件核心技术、有特色和品牌的国家软件产业(长沙)基地。以郴州出口加工区为基础,建设有专业特色的数字视音频及其配套产品的湖南省数字视讯产业(郴州)基地。
2.2 学校专业特色和办学条件
湖南省属某高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有17年办学历史,是省级重点建设专业、省级特色建设专业和国家二类特色建设专业,得到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博士点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通信与信息系统硕士点的支撑。师资力量雄厚,在人工智能、模式识别、信息安全、嵌入式系统、软件工程等方向具有明显优势。实验室和实践教学基地强大,除了常规教学实验室,还具有脑机接口、图像处理、物品编码、体系结构与嵌入式、网络与通信等用于科学研究的实验室。在人才培养和科技服务方面与交通、电力、水利行业密切合作,开发了多个具有明显的行业特色应用软件。
2.3 专业定位
从湖南省IT产业发展和布局可知,湖南省IT行业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各个方向的人才都需要,特别是对计算机工程、软件工程以及信息技术方向的人才需求量巨大。从该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特色及办学条件来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在交通、电力、水利行业特色显著,在计算机科学、计算机工程和软件工程方向有较好的优势。因此,该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定位如下:
(1)办学层次定位:坚持本科教育为主,积极推进研究生教育;
(2)培养目标定位: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需要,“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门人才;
(3)人才面向定位:能在科研机构、教育部门、企事业单位从事计算机科学研究、工程实践和应用的高级专门人才;
(4)服务面向定位:立足湖南、面向全国、服务交通、电力和水利行业。
(5)人才知识结构定位:学生应具备一定的工具性知识、人文社科知识、经济管理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接受从事科学研究、工程实践和计算机应用的基本训练,具有研究和开发计算机系统的基本能力,具有软件工程设计和嵌入式系统开发的能力。
3 专业定位指导下的专业课程体系设计
专业课程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重要的组成部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针对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在一定的时限和学生入学状态的条件下,通过教学及其相关活动的进行,达到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的一种设计[3]。它包括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课程体系、集中实践教学环节等。课程体系一般包括素质课程、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本文主要讨论课程体系中的专业课程体系设计。
通过对ACM/IEEE Computing Curricula 2005教学计划[5]提出的不同专业方向的知识领域和专业能力的分析,可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提出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四个专业方向在专业知识领域、专业能力要求上存在一定差异,但也有些共性。因此,我们使用模块化的方法设计专业课程体系,达到体现共性、差异和特色的目的,方便各高校的教学实施。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专业课程体系由1个专业公共核心课程模块、4个专业方向模块和一个任选模块组成。其中专业公共核心课程模块为必选模块,4个专业方向模块至少选择一个,任选模块可以选也可以不选。专业公共核心课程模块在考虑专业知识和能力共性的基础上,结合专业知识的系统性、课程的成熟性以及人才培养的宽口径,参考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在文献[6]中的要求,提出了一组专业公共核心课程,以体现不同方向的共性。4个方向模块课程用来体现不同方向的差异。任选模块由学校根据自身特色设置相应课程,主要体现课程体系的灵活性。图1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体系,表1给出了除了任选模块以外的各模块的一组推荐课程。
图1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体系
表1 模块推荐课程
根据专业定位,一些办学条件好、师资力量强的学校可以设置多个专业方向,而一些学校可能在某个方向有优势,则可以有针对性地选择其中一个专业方向。如第三节中提到的高校,根据其专业定位,可以设置计算机科学、计算机工程和软件工程三个专业方向,因此,该校的教学计划中,可以选择公共核心课程模块、计算机科学方向模块、计算机工程方向模块、软件工程方向模块,根据其行业特色,选择任选模块,在任选模块中设置体现行业应用特色的课程。其中,公共核心专业课程模块的课程为必修,学生根据专业兴趣选择至少一个方向课程模块,任选模块中的课程为任选。
4 结 语
科学的专业定位是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专业人才的关键。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在快速发展后,步入了平稳发展时期,各高校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人才培养方案趋同,专业特色不明显,难以满足快速发展的学科结构和大规模的多规格社会人才需求。因此,地方高校应结合地方IT产业发展以及学校自身特色和办学条件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进行科学定位,制定有针对性的人才培养方案,培养出具有就业竞争力的满足社会需求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
[1]李鸿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定位初探[J].计算机教育,2008(4):94-96.
[2]王万森 .计算机专业还有几分天下?[J].计算机教育,2006(2):3-7.
[3]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暨专业规范(试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3,338.
[4]国家级长沙经济技术开发区 .长沙经济技术开发区移动多媒体手机项目[EB/OL].(2010-1-18)[2011-12-20],http://www.cetz.gov.cn/ShowZsNews.asp id=198.
[5]CC2005.The Overview Report of Computing Curricula 2005[EB/OL].(2007-3-20)[2012-01-08],http://www.computer.org/portal/cms_docs_ieeecs/ieeecs/education/cc2001/CC2005-March06Final.pdf.
[6]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公共核心知识体系与课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7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