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动态评价——以湖南省为例

2012-10-10李伯华陈方圆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6期
关键词:工业化湖南省城镇化

李伯华,陈 佳,袁 敏,杨 婷,陈方圆

(衡阳师范学院 资源环境与旅游管理系,湖南 衡阳 421008)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环境的深刻变化,党的十七大和“十二五”规划进一步指出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兴工业化道路,要统筹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健康持续发展。推进“三化”同步协调发展,不仅关系着产业健康发展和新农村建设,还关系着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大局。面对我国经济发展形势,各省在推进“三化”进程中,工业化与城镇化水平得到了快速发展,而农业现代化水平发展却相对滞后。统筹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发展已为我国新时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战略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决策层对“三化”协调问题的高度重视引发了学术界对该领域的广泛研究,其研究主线主要三个:一是总结国外“三化”建设的经验和教训[1];二是“三化”建设的地区主线总结[2-3];三是“三化”发展理论分析[4-6]。此外,关于刘玉[7]、李国平[8]、许秀川[9]、阳立高[10]等也分别进行了相关研究。但大多数研究只涉“三化”中两者互动关系和协调程度的测量研究[8,11],对“三化”整体协调程度定量研究不足。通过文献梳理已知构建多指标评价体系对“三化”协调发展水平进行评价既是现实工作的需要,也是广大学者的共识。其中,主成分分析法、层次分析法和因子分析法等综合评价方法为本研究提供了方法借鉴。因此,从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省域尺度出发,构建湖南省“三化”综合发展指标评价体系,运用软件数据处理技术和复合系统协调发展模型,分析湖南省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水平,为湖南省以工业化促进城镇化,以城镇化带动现代农业化,实现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良性互动提供决策依据。

1 “三化”协调发展的逻辑关系

工业化对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带动作用。首先,工业化为城镇化发展提供经济支持。工业是城镇的主体,工业化带来了资金集聚和工作岗位增加,使城镇经济发展形成良性循环,从而为城镇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其次,工业化为农业现代化提供技术保障。如生物化学工业的发展为农作物的生长生产保驾护航;重工业尤其是机械工业,不仅使农业活动高效化,节省了农用劳动力,更使农用地类型更加广泛化。另外,保鲜技术、冷藏技术,加工技术的提高也使农业规模化、产业化成为可能,扩大了农产品的销售范围与销售时节。

城镇化对工业化、农业现代化的推进作用。首先,城镇化为工业化节约生产成本。城镇是工业的载体,城镇化本身就是一个人口集聚、资金集聚、产业集聚的过程。城镇化过程中的人口集聚为工业化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劳动力支撑;产业集聚则缩短不同产业之间的空间距离,形成规模产业链,减少工业原料和成品在转化过程中的交通运输成本。其次,城镇化为农业现代化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城镇化的市场扩大了对农产品的有效需求,城镇是信息集聚中心为农业现代化提供信息技术依托。同时,城镇化也有利于吸收农业科技人才,改善农业发展环境[10,12]。

农业现代化对工业化、城镇化的支持作用。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农业现代化即生产技术科学化、生产工具机械化、生产组织社会化、管理上的多功能系列化。不管工业化与城镇化如何发展,农业始终是制约其发展的物质条件。现代农业的高效、高质,使农产品在满足人们的基本需求的同时为工业化提供了大量的工业原材料,大量的剩余劳动力从农业活动中解脱出来融入到城镇中,为城镇人口集聚和工业人力资源吸收做出努力。

2 指标选取及数据处理

2.1 指标选取

指标体系构建的科学性直接影响着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评价的质量。因此,评价指标体系应尽可能全面、科学、合理的反映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水平。本文评价指标的选取主要基于以下考虑:第一,可持续发展原则。可持续发展是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发展的目标和指导思想,从理论上选取的指标要体现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第二,代表性原则。根据湖南省的实际情况,参考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建设标准,有针对性地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指标因素,以保证指标之间的可比性、关联性和独立性;第三,层次性原则。指标以省域尺度为准,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需要考虑指标的相关性、层次性、整体性和综合性,做到层次分明、结构合理、各个指标协调一致;第四,可操作性原则。设计指标体系的目的在于应用,可行性是评价指标体系优劣的重要标准,要保证指标的准确性、完整性,数据要便于统计和计算,尽量使用现有政府统计系统数据。

根据上述原则以及参考其他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构建了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系统,其中包含了3个复合系统和29个指标(见表1)。其中新型工业化复合系统指标体现了工业效益、技术进步、经济发展等因素,城镇化复合系统指标体现了人口城镇化水平、城镇经济、城镇发展质量等因素,农业现代化复合系统指标体现了农业经济、农业劳动力素质、农业发展水平等因素。

表1 工业化、城镇化与现代农业化协调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2.2 数据处理

根据表1的指标评价体系,查阅了2001—2010年的湖南省统计年鉴,部分缺失的数据来源于2001—2010年的中国能源统计年鉴和湖南统计公报。因为原始数据指标量纲不同会影响计算结果,对原始数据Xij进行标准化处理,达到量纲一致性。当指标数据越大越利于系统发展时,采用正向指标处理,指标数据越小越利于系统发展时,采用逆向指标处理。

其中,Xij为i行j列的原始数据,Xjmin为j列原始数值的最小值,Xjmax为j列原始数值的最大值,为标准化后的i行j列的数据。

3 实证分析

3.1 单个系统发展指数分析

考虑到指标之间可能存在相关关系,因为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计算各单个系统发展指数。主成分分析法可根据公共因子可接受程度,据累计方差贡献率选取少数几个独立的但包含原有指标大部分信息的公共因子来代替原有指标进行分析,从而达到既不丢失信息又起到降维的作用[15]。各因子权重的确定由综合评价的贡献率来确定,不受主观认识影响,使得权重更加客观、科学。

主成分分析方法利用SPSS16.0软件完成,对湖南省“三化”综合发展指数进行计算。根据主成分对应特征根大于1、累计贡献率达85%以上的提取原则,提取三个系统层的主成分,得出各系统层主成分得分的方差(Total)与方差贡献率(%of Variance)(见表2)。其中符合要求的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指标主成分都为2个,各指标主成分得分系数矩阵(Component Score Coefficient Matrix)见表3。

表2 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主成分分析结果

表3 各指标主成分得分系数矩阵

根据主成分分析数据,以方差贡献率作为权数,以相应的主成分综合得分值为变量,分别构造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综合指数计算公式:

其中,S1、S2、S3分别代表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综合发展指数,f1、f2代表工业化主成分得分值,f3、f4代表城镇化主成分得分值,f5、f6代表农业现代化主成分得分值;以主成分得分系数矩阵以及各指标原始标准化值可计算fi(i=1,2,..6)数值,如:

f1=0.150X1+0.133X2-0.025X3+0.144X4+0.142X5+0.150X6+0.124X7+0.140X8-0.111X9,X1—X9为按顺序代表各个指标标准化后的变量。经过上述计算过程,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综合发展指数的主成分计算结果如表4所示。本文认为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发展对协调度具有同等的重要性,q权重都取0.33,即可算出各年份的综合协调发展水平F值。

从表4可以看出,湖南省工业化发展水平一致保持着较高、较快发展水平,综合发展指数由2000年的0.43上升到2009年的0.8,增幅为0.37。特别是2007年后,湖南省工业化水平有大幅度提升,反映了湖南省将新型工业化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第一推力的战略构想取得初步成功。相比较而言,湖南省城镇化化综合指数有较大波动,城镇化发展与新型工业化发展不能有效对接,但总体水平较高。尽管湖南省农业现代化发展指数不断提高,但整体水平非常薄弱,与工业化、城镇化发展严重不符。

表4 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综合发展指数

3.2 整个系统的协调度评价

协调发展是指各个子系统(或系统要素)在协调状态下,以复合系统的功能为目标,通过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复合系统向更加有序、均衡、和谐和互补状态进化的优化定向动态过程[16]。系统协调度是通过数学模型或定量化方法反映系统协调的状态或程度。本文综合研究情况引入了复合系统协调度计算公式:

式中,D(t)为t时期协调度,设整个复合系统包含n(n=1,2,3)个子系统,子系统分别为S1、S2、S3,F(t)为t时期目标层综合发展指数,FSK(t)为t时期各子系统发展综合指数,WK为权数,P为调节系数(P≥2),本文认为“三化”发展对协调度具有同等的重要性,因此,WK都取0.33,定义P=2。

协调度反映了复合系统发展水平的协调程度,是分析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协调发展的重要指标,但协调度在有些情况下却难以反映出各子系统不协调的根源[11],因此,本文将发展水平与协调度综合为协调发展度,用以衡量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这一复合系统的协调发展水平;即:

其中,C为协调发展度,D协调度,F(t)为t时期目标层综合发展指数,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协调发展度如表5。

表5 湖南省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度

依据湖南省“三化”协调发展实际情况,参考了刘凤雏等研究成果,本文设定了协调发展度的类型划分标准,即共分为五类:协调度指数区间为(0~0.19)的属于严重失调衰退类;(0.2~0.39)的属于中度失调衰退类;(0.4~0.59)属于勉强协调发展类;(0.6~0.79)属于中度协调发展类;(0.8~1.0)属于优质协调发展类。

湖南省“三化”协调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但协调性质量不高。由表5发展趋势可知,湖南省“三化”协调发展度由2000年的0.17稳步提升到2009年的0.52,提高了0.35。但从协调发展度的类型划分标准看,三者协调发展关系判别可分为三个阶段:2000—2001年湖南省协调发展度处于0~0.19之间,属于严重失调衰退类;2002—2007年协调度发展指数提升较慢,处于0.2~0.39区间,属于中度失调衰退类;2008年和2009年协调度发展指数提升较快,分别为0.41和0.52,达到了勉强协调发展水平。总体来说,2000—2009年湖南省“三化”协调发展由失调衰退转变为勉强协调,呈现了稳步上升态势,但湖南省“三化”协调发展水平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发展水平的快速发展推动了协调发展水平的提高。从表4工业化与城镇化综合发展指数趋势来看,湖南省近十年来,工业化与城镇化水平发展较快。自2006年实施新型工业化发展战略以来,经济效益总量整体呈上升态势,企业研发水平不断提高,环境保护取得显著成效,单位GDP能耗不断下降。新型工业化的大力发展为“三化”协调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与此同时,“十五”期间,湖南省城镇化进程以年均1.45个百分点的速度向前推进,进入"十一五"后,全省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日趋完善,城镇化水平稳步提高。与全国平均水平差距逐步缩小,2008年二者差仅为3.55个百分点。城镇化成为与新型工业化并驾齐驱的发展新引擎,进一步推动了协调发展水平。

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滞后阻碍了协调发展水平的提升。从农业现代化综合发展指数变化趋势来看,农业现代化水平发展虽逐年递增,但整体发展水平不高,对“三化”协调发展度贡献较少。近年来湖南省农业区域化、专业化、规模化经营日益明显,农村生产平稳增长,农民收入逐渐增加,新农村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仍然较慢,传统产业和优势产品组合化程度和农民组织化程度均较低,难以适应现代化农业的需要。这一系列问题不仅阻碍了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也成为“三化”协调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

4 结论与建议

近年来,湖南省“三化”发展水平取得长足发展,但整体协调度不高,尚处于勉强协调发展的态势,“十二五”期间的“三化”发展形势依然严峻。因此,寻求促进“三化”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显得尤为重要,具体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考虑:

第一,不断提升新型工业化发展质量,优先发展以信息技术为先导的高新技术产业,加快传统产业技术改造与升级,提升省内高新技术开发园区建设质量。通过新型工业化的引擎作用,不断延伸产业链,吸引农村人口就业移动和居住迁移,为城镇化发展提供历史性机遇。

第二,湖南省城镇化已经进入加速发展阶段,城镇人口吸纳能力和产业集聚能力的提升是促进“三化”发展的助推器和稳定器。应继续深化城乡要素市场化改革,消除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体制性障碍;继续探索农村土地流转机制,规范农村土地交易行为,鼓励企业和个人专业化、规模化的农业生产,为农业现代化建立坚实的基础。

第三,农业的现代化离不开先进技术的应用,应联合科研单位大力发展适用的农业技术研究,在农村落实农业技术推广站的建设,积极有效的推广农业技术。对乡村空间资源进行整合,加大力度促进农村人口和农用土地的聚集程度,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实施规模化和专业化经营。建立健全的现代农业市场体系,积极筹划与企业长期合作战略,完善农村产品销售市场保障机制,增强农业信息化渠道建设,在农村试点建立信息化服务站,提高农民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

(致谢:感谢课题组成员宁庆、孙玉双和温贤鹏在数据收集和论文思路等方面做出的贡献!)

[1]翟雪玲,赵长保.巴西工业化—城市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关系[J].世界农业,2007(5):23-26.

[2]永苏.试论中原经济区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J].中州学刊,2011(3):73-76.

[3]刘建铭.关于农区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互动发展的思考[J].经济经纬,2004,20(2):63-65.

[4]孙政才.在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加快发展农业农村经济[J].农村工作通讯,2009(16):6-9.

[5]钱津.农业现代化是工业化城镇化的必要条件[J].前线,2010(12):37-38.

[6]夏春萍.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互动关系研究[J].统计与决策,2010(10):125-127.

[7]刘玉.农业现代化与城镇化协调发展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07,14(6):37-40.

[8]李国平.我国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协调关系分析与评估[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8,27(5):6-11.

[9]秀川,王钊.城市化、工业化与城乡收入差距互动关系的实证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08,29(12):65-71.

[10]阳立高,廖进中.城镇化、工业化与农业产业化经济拉动作用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2009(3):163-168.

[11]刘涛,曹广忠,边学,等.城镇化与工业化及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评价及规律性探讨[J].人文地理,2010,25(6):47-52.

[12]王喜明.论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协调发展[J].理论导刊,2007(4):73-75.

[13]刘春峰,苏海平.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评价方法研究:以北京市为例[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09,32(6):202-205.

[14]周洁红,黄祖辉.农业现代化评论综述:内涵、标准与特性[J].农业经济,2002(11):1-3.

[15]曾福生,吴雄周.城乡发展协调度动态评价:以湖南省为例[J].农业技术经济,2011(1):86-92.

[16]申金山.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价与调控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管理学院,2002.

[17]刘凤雏.新型工业化与城市化协调发展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08.

猜你喜欢

工业化湖南省城镇化
湖南省第一次工农代表大会何时何地召开
关于加快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的若干意见
湖南省怀化市通联站订户展示之窗
《新型工业化》征稿启事
2017年湖南省高中数学联合竞赛
工业化失败的国家缺了什么?(上)
家乡的城镇化
坚持“三为主” 推进城镇化
加快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
对构建新型城镇化的观察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