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产业转型升级时期广东高职教育的发展现状及对策

2012-10-10李晓峰李祥英

职教论坛 2012年27期
关键词:广东院校高职

□李晓峰 李祥英

产业转型升级时期广东高职教育的发展现状及对策

□李晓峰 李祥英

在综合广东三次产业的变化及高职教育的发展现状的基础上研究了产业结构调整时期广东高技能人才供求结构不平衡的问题,据此提出了产业升级背景下发展广东高职教育的对策建议:加大对高职院校的支持力度,促进多元化办学方式;把握广东产业升级方向,调整高职院校的专业结构;构建区域高职院校联盟,实现教育资源共享。

产业升级;广东高职;对策建议

2010年广东省生产总值 (GDP)45472.83亿元,比2009年增长12.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286.86亿元,增长4.4%,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1.7%;第二产业增加值22918.07亿元,增长14.5%,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62.9%;第三产业增加值20267.90亿元,增长10.1%,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35.4%,当前的三次产业结构为5.0:50.4:44.6。在现代产业中,先进制造业增加值9466.35亿元,增长16.9%;现代服务业增加值11102.80亿元,增长7.8%[1]。随着广东产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入,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业在广东的产业结构中地位越来越重要。产业结构的变化带来了人才需求的变化,反过来人才又是推动广东产业升级的关键一环。广东现代产业的快速发展使得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越加旺盛,而高职院校作为高技能人才的供给者,如何依据市场需求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机制,为社会提供高质量的技能人才,这不仅关系到高职院校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也关系到未来广东能否将现有的人力资源优势转化为人力资本优势以推动经济发展。

一、广东产业发展概况

人力资本的需求结构由经济发展阶段及产业结构决定。人力资本的需求是一种派生需求,是从持续经济增长对产业结构、知识结构的要求中派生出来的。经济转型要求人力资本结构也进行适应性调整。健康人力资本和制度人力资本是所有经济社会所需要的,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和经济增长方式对人力资本的需求差异主要体现在知识人力资本和技能人力资本的比例及具体内容上[2]。广东经济的转型升级对人力资本的需求结构产生了重要影响。以第二产业中的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中的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人才需求将逐渐成为人力资本需求结构的核心。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广东的三次产业结构由1978年29.8:46.6:23.6到1997年12.6:47.6:39.8再到2007年的5.7:52.0:42:3,最后到2010年三次产业结构演变为 5.0:50.4:44.6,产业格局中二、一、三转变为二、三、一,第三产业占GDP比重逐年上升。

在第二产业中,传统的加工制造业虽然还占有重要地位,但从2006年开始广东工业开始适度向重型化发展,机械制造业、装备制造业及大型化工产业都有较快增长。另外,先进制造业和高技术产业发展势头良好,2010年两大类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由2009年的66.1%上升到67.8%,其中先进制造业快速发展,增加值占工业47.2%,初步形成装备制造“海陆空”全面发展的格局。同时,策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在信息、生物、新材料、航空、高技术服务等领域建立了12家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高端新型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和半导体照明等三大产业发展迅速。

2008年金融危机一方面严重影响了广东的对外贸易,另一方面也促使广东加快了产业调整的步伐。广东省政府根据现实需要制定出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战略,安排了一批产业调整和建设项目。在广东的产业结构中,第二产业的存量大,对金融危机之后的经济复苏起主导作用。但是若从转型升级的角度来看,2010年第二产业所占比重比产业结构正常的2008年仅上升0.1个百分点,同期第三产业比重上升0.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上升幅度大于第二产业,广东转型升级步伐加快。而第三产业比重的上升主要得益于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到2010年广东现代服务业已占到第三产业增加值的56%,金融、商务会展、现代物流、信息服务、科技服务、总部经济等发展迅速。

二、广东高职教育的现状

广东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的发展,得到了省政府在经费和政策方面的支持。在办学体制方面,政府鼓励多元办学、多元投资体制,大力支持社会力量办学,积极发展民办教育,推动公办与民办学校结合、学校与企业结合,形成了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共同发展的格局。2001年广东省普通高校62所,其中高职高专32所,占广东高校总数51.61%;全省普通高校全日制本专科在校生38.19万人,其中高职高专学生19.76万人,占在校生的51.73%。2005年,广东省普通高校数111所,其中高职高专65所,占高校总数58.56%,全省普通高校全日制本专科在校生87.47万人,其中高职高专在校生44.61万人,占在校生51.00%。到2010年广东普通高校131所,其中高职院校76所 (民办高职院校29所),占高校总数58.01%,在校生64.8万人,占在校生总数的45.42%。

表1 2001-2010年广东高职教育发展概况

从表1中可以看出广东近十年高职院校的数量、招生人数和在校生数量基本保持了上升态势。“十五”期间广东高职教育发展迅猛,各指标数量和所占比例均有增长。进入“十一五”之后广东的高职教育发展逐步趋于稳定,数量指标虽有增长,但相比“十五”期间,增长幅度降低;而比例指标中高职院校招生所占比例及在校学生所占比例自2005年之后都呈下降趋势。这两个指标下降主要有以下三方面原因:本专科院校扩招导致高校学生总数上升,高职院校扩招力度小于高校总体。近几年不少本科院校开设独立学院,挤占了高职院校的生源;相比本科院校高职院校的学生更加贴近市场需求,因此对地区经济及产业结构的变动更加敏感,在产业升级期一些与市场脱节的专业和不能及时转变思路应对新产业需求,导致学校面临学生难就业、生源短缺的状况;高职教育结构随着经济结构的变化而调整,广东高职院校从规模增长逐步进入到了质量提高期,这也是比例指标下降一个重要原因。进入“十二五”之后,广东高等职业教育将更加注重提高质量、调整结构和办学效益,逐步从以数量扩张为主的外延式发展转向以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为主的内涵建设。

到2012年广东将建设20所左右省级示范高职院校,并争取其中8~12所进入国家级示范高职院校行列。还将建设300个省级高等职业教育特色专业,建设500门高等职业教育精品课程,依托示范性高职院校和综合性高职院校等建立10个省级高等职业教育公共实训基地和100个专业实训中心,依托大中型企业等建立100个企业实训基地,开展500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加强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双师型”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例力争60%以上[3]。

三、产业结构调整对广东高职教育发展的影响

产业转型升级的目标是使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低能耗、低污染的高端产业成为产业体系中的主体,形成以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等高端产业为主的产业结构。

与这种产业相配套的是大量高技能人才的培养,高级技工是产业升级、产值提高、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有效力量。麦强盛[4](2010)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对当前广东的高技能人才需求进行了实践调研,研究表明广东的产业结构正在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企业对低学历或无技能人才的需求快速缩减,对心态好,技能适合当前产业要求的高职高专人才需求大增。在调查问卷中关于“企业界什么学历的人才最好用”的选择中,42.86%的企业选择高职高专人才,这一比例远高于其他学历类型。

根据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和社会发展趋势的预测,广东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将不断增加。“十一五”末广东技能劳动者总量1408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222万人,不到技能人才总量的16%,与此同时2010年广东高级工以上技能人才的需求结构已达到20%以上。而到“十二五”末,广东高技能人才需求要超过400万,缺口将达178万以上。即使2010年广东省76所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每年招生20万,未来5年也只能培养100万。相对于市场旺盛的人才需求,广东技能型人才明显供给不足。

2011年以来珠三角企业对研发、销售人才需求大幅增加,此外,生物科技、制药、汽车、石油化工、物流等新兴产业人才需求也在日益扩大。南方人才市场公布的2011年1-8月统计数据表明,排在求职前五位的分别是:市场营销、行政后勤、财务审计、建筑工程和计算机类。而人才需求方面,传统热门专业如行政人事类、经营管理类、技术类、市场营销类需求较为旺盛,这四类职位提供数量占到所有招聘职业近三成,其中技术类需求所占近一成。人才市场的供需结构仍不平衡,以技术类为例,岗位和人才的供求比例在多个月份达到了4:1,高级技师更成为抢手货而倍受用人单位青睐。

高职院校设置与区域经济发展密切相关。近年来各高职高专院校紧跟市场,优化专业设置,着力形成与区域产业结构发展相适应的专业格局。目前,广东高职院校已在信息技术、财经、工业制造等领域形成了优势专业群。截至2009年,广东省高职高专院校开设专业涉及的学科门类,占教育部颁布的学科门类目录的100%;其中工学、管理学、文学依次为招生规模较大的三个学科门类,开设的专业逾350个。可以看到,广东省高职高专院校的招生已经凸现出了优势专业群或优势专业学科:至2009年,工商管理学招生规模占总规模的20.05%,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招生规模占总规模的15.49%,应用经济学招生规模占总规模的8.19%[5]。从目前广东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的协调情况来看,仍存在一定的错位。主要表现在与第一产业相关的专业设置数量较少,与第二、三产业相关的专业设置数量虽多,但是还主要集中在传统产业,专业设置缺乏前瞻性。许多院校过度看重短期收益,专业开设以当前市场需求为主,在专业开设中对产业发展趋势、劳动力市场前景和自身条件分析力度不够的变动因素考虑较少,各院校专业设置重复率较高,以广州7所高职院校为例,其专业结构见表2。

表2中7所广州市属高职院校虽然类型不同,但几个主要专业的重复率都高于50%,专业结构趋同。目前,政府层面和学校层面都还缺乏对专业体系的整体规划,专业建设功利性色彩严重,学校新专业开设具有随意性和盲目性,专业课程设置不能与行业、企业需求相适应,因而许多高职院校未能形成具有特色的优势专业,院校间的专业设置重复率高。

四、广东高职教育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加大对高职院校的支持力度,促进多元化办学方式

目前,广东高职院校大多面临着办学经费短缺的困境,再加上能力本位的职业教育比普通高等院校在硬件方面投资更多,单纯依靠高职院校学生的学费收入难以支撑,因此需要政府和其他市场主体参与投资。

表2 广州7所市属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重复情况

高职教育具有不仅能给投资者带来经济收益,还具有社会收益。增加高职教育投资有利于提升区域人力资本,优化人才结构。因此,高职教育的这种“准公共产品”特征要求在其发展过程中不仅要依靠市场进行调节,还要发挥政府的调控作用。高职院校的办学经费应由学校和政府共同承担,政府对院校的财政支持则是推动高职教育发展的重要力量。对广东来说,政府应当不断完善职业教育的财政投入机制,建立职业教育的培养成本测算体系,设立职业教育发展专项资金,专款专用;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并调整投入方向,根据各区域经济发展情况逐步增加用于职业院校和职业培训机构的公共财政性经费;拓宽职业教育经费的来源渠道,实现多渠道筹集资金,支持职业院校和培训机构通过各种方式引进社会资金参与办学,包括后勤社会化、共建校舍等方式。

除政府外,行业、企业、国际投资机构也可以成为高职教育投资主体。行业、企业的投资有利于引导高职教学模式向更加贴合地区经济、产业结构及市场需求的方向发展。而将国际投资机构引进教育产业的投资链中,不仅可以缓解院校办学经费短缺的困境,还可以引进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培养区域经济发展所需的国际化职业技术人才。

(二)把握广东产业升级方向,调整高职院校的专业结构

专业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且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而不断发展变化。高职院校的专业要结合生产力发展的需求及区域内高职院校各专业人才的供给情况进行建设,既要顾及到短期收益以维持学校的经费运转,又必须获得长期收益,使学校能够持续发展下去。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构建社会服务支持体系,对高职教育的专业建设进行统筹规划,高职院校要明确自身专业结构发展方向。

首先,建立广东职业教育信息系统,充分发挥网络等现代技术的作用,将产业需求与职业教育资源的信息链接起来,使各级政府、用人单位及求职者能及时、准确地把握广东区域内职业教育发展动向,了解最新的职业教育教学模式和高职人才培养现状并反馈需求信息,学校依据市场的需求对专业结构进行调整优化。

其次,要根据广东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变化,积极建设传统支柱产业所需的专业,根据现实需要并经过严密论证开设具有一定前沿性的新兴产业所需专业。对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所需的专业,要在人力、物力和财力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加快其成长,使其逐步构成广东高职教育的优势专业群。

再者,各高职院校必须认真对待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对市场需求进行科学分析,在学校办学宗旨、办学理念、课程设置、教师素质等方面办出特色,避免恶性竞争,将有限的教育教学资源发挥在最有优势的某一方面或几方面,依据自身特点形成自己的特色专业、优势专业,培养并突出自身的核心优势[6]。

(三)构建区域高职院校联盟,实现教育资源共享

高职院校联盟是打破教育资源流动的体制性障碍,建立校际合作机制,实现区域内教育资源共享和人才自由流动的有效方式。目前国内不少省份已经开始探索建立高职院校联盟,其中湖北、新疆已建立起大规模的职业院校联盟。广东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三所院校也开始尝试性地进行校际合作并建立了“高职学院校际联盟”,这一联盟的主要合作领域为:交流互访、举办研讨班、资源共享、合作共建、品牌宣传以及教科研合作。从近两年的发展趋势来看,高职院校联盟将有可能成为未来高职教育区域内合作的主流形式。而广东在这一方面相比其他省份在合作广度和深度都较为滞后,为促进广东高职教育更好更快地发展,政府和院校都需要充分认识到高职院校整体协作的重要性,主动开展互利合作,进一步整合区域教育资源,形成合力,增强高职教育的经济服务能力。

高职院校联盟的建立要秉持交流、合作、开放、共享的理念,积极开展校际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不同院校之间通过结盟的方式进行优势互补,更大程度地发挥每一所院校的比较优势。联盟院校通过师资流动,共享图书资料,互相开放实训基地,合作购买使用大型精密仪器设备,建立科研项目共同攻关平台等方式降低办学成本、管理成本,获得规模收益,提高投资收益。另一方面,利用高职院校联盟促进院校与企业、行业之间的联系,各企业以院校为中介建立企业与企业的合作关系,实现资源的内部循环利用,充分发挥职业教育对经济的辐射作用。

[1]广东统计信息网[EB/OL].http://www.gdstats.gov.cn/default.htm.

[2]刘万霞.“技工荒”视野的职业教育需求测度[J].重庆社会科学,2010(10).

[3]李志强,匡维.“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与特征[J].职业教育研究,2011(03).

[4]麦强盛.广东省高技能人才需求调研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0(31).

[5]李俊衡.广东高职高专院校专业设置现状[J].时代教育,2011(04).

[6]丁辉,司首婧.美国社区学院校际联盟及其启示[J].职业技术教育,2010(31).

责任编辑 徐惠军

G712

A

1001-7518(2012)27-0025-04

李晓峰(1962-),男,陕西宝鸡人,南华工商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导,博士后,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李祥英(1987-),女,江苏连云港人,广东白云学院财经学院教师,经济学硕士。

本文受广东省社会科学院与南华工商学院重点合作项目“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机制创新的研究”(编号:10KH 01)的资助,主持人:李晓峰。

猜你喜欢

广东院校高职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战“疫”期间基于高职线上教学的分析与思考
不煲“仔”的广东煲仔饭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如何将微课融入高职钢琴课堂教学
广东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