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瓶消毒方法的探讨
2012-10-10李绍波卢文学广西畜牧研究所乳品厂
文 / 李绍波 卢文学 广西畜牧研究所乳品厂
玻璃瓶是巴氏杀菌乳的一种灌装方式。玻璃瓶具有可以反复使用的特点,大大节约了生产成本,深受一些厂家的喜爱,但如何在灌装牛乳前,对玻璃瓶进行清洗消毒,保证消费者的饮用安全,成为了很大的一个问题。目前,很多乳品企业采用消毒液(二氧化氯配自来水)的方式对玻璃瓶进行消毒。但由于自来水本身也含有一定的微生物,大大降低了对玻璃瓶的消毒效果,而且配成的消毒液是循环使用的,因此,容易导致先消毒瓶子和后消毒瓶子的消毒效果不一致,牛奶灌装后,往往造成同批牛奶中,有些不易变质,有些易变质。同时,消毒水残留在瓶子中所带来的危害也是需要注意的。本文采用自来水配消毒水(二氧化氯)、冷开水配消毒水和95~100 ℃热水3 种消毒方法对玻璃瓶进行了消毒,并对其消毒效果进行了测试对比,并提出了新的消毒程序。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自来水(符合GB 5749 标准);冷开水(自来水煮沸后冷却);二氧化氯(无味液态消毒液,北京华龙星宇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1.2 仪器及试剂
生物安全柜(YQX-1,上海跃进医疗器械有限公司);霉菌培养箱(MHP-250,常州普天仪器制造有限公司)。
1.3 培养基
1.3.1 测菌落总数用
平板计数培养基。
1.3.2 测大肠菌群用
结晶紫中性红胆盐琼脂;煌绿乳糖胆盐肉汤。
1.3.3 测金黄色葡萄球菌用
7.5 %氯化钠肉汤;Baird-Parker琼脂平板;营养琼脂小斜面。
1.3.4 测沙门氏菌用
缓冲蛋白胨水;四硫磺酸钠煌绿增菌液;亚硫酸铋琼脂平板;木糖赖氨酸脱氧胆盐琼脂平板;三糖铁琼脂;蛋白胨水;氰化钾培养基;尿素琼脂。
1.4 方法
分别采用GB 19645、GB 4789.2、GB 4789.3、GB 4789.10和GB 4789.4标准测菌落总数、大肠菌群、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沙门氏菌数。根据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巴氏杀菌乳GB 19645-2010中微生物限量的规定:细菌总数≤50 000 CFU/mL;大肠菌群≤1 CFU/mL;金黄色葡萄球菌0 CFU/25 mL;沙门氏菌0 CFU/25 mL。
2 三种消毒方法的对比实验
2.1 自来水配消毒水消毒
自来水配二氧化氯(0.1%)消毒瓶子,浸泡时间为3 min,采5 个样品,分别检测细菌总数、大肠菌群、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沙门氏菌数。结果如表1所示。
从表1可以看出,用自来水配消毒水消毒瓶子后,细菌总数为2.2×104~2.9×104CFU/mL,根据GB19645-2010巴氏杀菌乳中细菌总数中的规定判断,细菌总数偏高,其它微生物数量为0。随着时间的延长,消毒水循环使用次数的增加,细菌总数逐渐增加,但其它微生物数量仍然为0。
表1 自来水配消毒水消毒后瓶子中的细菌指标
表2 冷开水配消毒水消毒后瓶子中的细菌指标
表3 热水(95~100 ℃)消毒后瓶子中的细菌指标
2.2 冷开水配消毒水消毒
冷开水配二氧化氯(0.1%)消毒瓶子,浸泡时间为3 min,采5 个样品,分别检测细菌总数、大肠菌群、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沙门氏菌数。结果如表2所示。
从表2可以看出,用冷开水配消毒水消毒瓶子,瓶子的细菌总数低于用冷开水配消毒水的,为2.0×102~3.5×102CFU/mL,其它微生物含量为0。随着时间的延长,消毒水循环使用次数的增加,细菌总数逐渐增加,但其它微生物含量仍然为0。
2.3 热水消毒
用95~100 ℃热水消毒瓶子,浸泡时间为3 min,采5 个样品,分别检测细菌总数、大肠菌群、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沙门氏菌数。结果如表3所示。
从表3可以看出,用95~100 ℃热水消毒瓶子后,细菌总数在3 种方法中最少,为40~80 CFU/mL,其它微物数量为0,无消毒水残留。因为热水不是循环使用的,而是将消毒瓶子后的热水用于配碱水浸泡瓶子。
3 洗瓶程序对比
3.1 大部分厂家所采用的玻璃瓶清洗消毒程序
瓶子→自来水冲洗(1)→碱水加热至80~90 ℃,浸泡3 min(2)→刷瓶(3)→淋水→倒碱水(4)→清水清洗(5)→消毒液清洗(6)→使用(7)。
3.2 改进后的玻璃瓶清洗消毒程序
瓶子→50~60 ℃热水冲洗(1)→用80~90 ℃碱水浸泡3 min(2)→刷瓶、淋水(3)→倒碱水(4)→用加热至50~60 ℃热水过水(5)→用加热至95~100 ℃的热水消毒(6)→冷却(7)→使用(8)。
3.3 两种消毒程序的效果对比
如果采用改进后的玻璃瓶清洗消毒程序,可以用第(5)步的50~60 ℃热水清洗第(1)步的瓶子,用第(6)步95~100 ℃的热水作为第(2)步浸泡瓶子用的热水。这样清洗瓶子不但清洗干净,而且化学物质残留少。
4 结果与讨论
综上所述,采用改进后的玻璃瓶清洗消毒程序,不但消毒效果好,无消毒水残留,而且可以循环使用热水,节约能源。C
[1] 谢继志,范立冬,赵平. 液态乳制品科学与技术.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