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发展方向的思考——基于河北省33所高校内部审计调查

2012-10-09徐琳娜刘忠华田雅卉

关键词:内审审计工作机构

徐琳娜, 刘忠华, 田雅卉

(1.河北农业大学,河北 保定 071000;2.中国通信建设集团设计院有限公司,北京 100079)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校扩招和学校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发展中筹资渠道的拓宽,高校内部审计工作显得越来越重要,因而对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的地位、作用以及未来发展方向提出了新的要求。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内部审计工作主要以单一的财务收支为主要内容,以其合规性、合法性、真实性作为审计的主要目标,然而,这一传统的定位已经被高校发展的现实远远甩在了后面,传统的高校财务收支审计正在向高校运行的经济性、效益性评价以及财务风险控制方向转化和延伸。为了做好新时期高校内部审计工作,探索出一条适合高校发展的内部审计之路。近期对河北省40所高校的内部审计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33份,从调查情况看出省内高校内部审计工作还存在一些较突出的问题。

一、河北省高校内部审计的问题与分析

(一)内部审计机构独立性有待加强

目前,河北省高校的内部审计机构设置主要存在3种模式,独立设置、纪检监察审计合署办公和审计与财务合署办公,其中以纪检监察合署办公为主要形式(详细情况调查结果见表1)。

表1 河北省高校的内部审计机构设置类型表

从独立设置机构的第一种模式看,内审机构设置层次最高、地位超脱、独立性强,为内部审计工作的客观、公正提供了保证。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直接为决策者提供决策依据,内部审计的作用凸显、内部审计的地位突出,但这种模式所占比例仅为12%。从第二、三种模式看,纪检是党纪监督,监察是行政监督,而审计是经济监督,各自的工作对象、任务、目的及其手段与方法各不相同。将相互跨界的工作捆在一起,使内审计工作的独立性、公正性和权威性受到质疑,内审机构经济监督的职能难以发挥。这种机构设置模式目前结构占比82%,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内部审计机构设置模式与院校的规模相关,调查显示高校规模越大、机构设置越规范。河北师范大学、河北医科大学、承德医学院和石家庄经济学院4所独立设置内部审计机构的高校在省内来讲规模相对较大,这种现象与学校运行成本有关,但从另一个侧面也反映出规模越大的学校,对内部审计的需求也就越高。因此,高校内部审计机构的地位和作用更多的是取决于学校对它的需求。

审计的独立性是审计工作最突出的特点之一,高校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主要表现在对审计机构的领导管理体制上,即由谁来领导审计机构。调查显示:河北省高校内部审计机构由校长直管的占21%、由校长主管、委托副校长或纪委书记协管的占21%、由副校长直管的占6%、由纪委书记直管的占51.5%。校长是高校行政第一责任人,为保证审计的相对独立性高校内审理应由校长直管,然而现实并非如此,多重管理体制下的工作机制从客观上削弱了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

(二)内部审计基础性建设滞后

高校内部审计基础性建设滞后,突出表现为专业人员结构不合理、综合素质偏低。调查显示省内33所高等学校中内部审计人员共85人,其中具备会计、审计、经济中级及其以上职称的有54人,占63.5%;具备工程系列中级及以上职称的有11人,占12.9%;具备CIA、CPA、律师以及其他各种职业资质的有8人,占9.4%。在上述全部人员中,具备高级职称的只有34人,占23%。而在职审计人员中审计、经济、会计师、工程师等单一资质居多,部分人员虽有注册会计师、律师、造价工程师等从业资格,但同时具备多个职称或资质的审计人员仅有10人,占总数的11.8%,比例偏低;最薄弱的知识点仍是建筑工程,学校建设工程的大幅度增加与短缺的专业审计人员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

审计与会计一样是一项实践性非常强的工作,内部审计工作需要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高素质人才是提高审计工作质量、推动内审发展的直接因素[1]。当前高校内审高级人才短缺和知识结构单一不仅影响了内审工作的质量,而且从客观上制约了内审职能的拓展与转化。从现实来看高校内审人员能力的提升问题仍没有引起高校领导重视,在职审计人员培训机会少、培训知识不系统,从调查数据来看,有22%的内部审计人员每年仅有1~2次一般的培训,62%的人则没有培训机会;共有86%的被调查者认为应当加大内部审计人员的培训投入,有19%的被调查者认为“内部审计人员综合能力不足”制约了审计工作的发展。目前内部审计人员能力提升的主要需求见表2。

表2 河北省高校内部审计人员能力提升的主要需求表

从表中可以看出内审人员的学习能力、业务创新能力是其最主要的学习需求。

(三)高校管理制度不健全,限制了内部审计作用的发挥

高校内部审计是国家审计的补充,在管理体制上由行政首长负责,并接受上级审计机构的领导[2]。内部审计机构履行职责有其相应的法律依据,审计工作的内容和规范有其相应的制度设计。目前高校内部管理制度仍不够完善和规范,各项事务的公开透明程度不高,审计工作的难度增大,一些审计意见和建议也得不到很好落实,一些制度的缺失也造成了审计工作的被动和软弱。调查的33所高校内部审计相关制度分类统计见表3。

表3 河北省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制度调查统计表

从上表看出高校内审制度建设正在逐步完善,审计重点相对突出,尤其是基建修缮工程审计、财务收支审计和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基本上已经形成了常态化,并获得了相关制度的有力支持。但是,制度设计的系统性不够,制度建设滞后于高校发展的现实,经济效益审计、专项审计、科研经费审计没有得到重视。

(四)内部审计内容有待提升

目前,河北省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的主要内容依然是财务收支审计、经济责任审计和基建工程审计,其他审计项目相对较少,尤其是内部财务风险控制评审未能得到足够重视(见表4)。当前高校规模在扩大、招生人数在增加,学校发展的融资渠道在拓宽,如果只重视对教育经费投入以及基本建设投入的审计,而忽视财务风险的评价和相关控制机制的建立,学校就会处于危机之中。从调查的33所高校来看,有些正面临严重的财务风险,因为学校的基建资金有大部分依赖银行贷款,贷款的出现与之相伴随的即是资金和财务的风险。高校属于非盈利性单位,长期游离于市场经济之外、缺乏财务风险意识,这也是当前高校运行中的最大风险之所在。高校的财务风险虽并非内部审计所能控制,但内审工作的成效必然会推动学校风险控制意识的进一步增强。

表4 河北省高校内部审计内容分类表

预算审计应是高校内部审计的重点项目,但从调查情况看并非如此:省内开展预算编制和执行审计的高校仅占总数的30%,绝大多数都没有实施完整的预算编制和执行审计。未作审计的原因大致有3项:一是学校认为工作量大,超过审计部门的力量;二是预算涉及学校宏观决策,与目前审计机构的设置层级不匹配;三是审计部门权威性不够,即使开展这项审计工作,也不具实质意义。从上述3个方面的原因不难看出,高校内审工作所面临的尴尬和局限性。

(五)内部审计方法和技术相对落后

传统的审计方法目前在高校审计中仍被广泛应用,审计方法和技术支持相对落后,也对审计职能的拓展和转化形成了制约[3]。目前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的实施,大多采用审核、观察、询问、函证等传统方法,而分析性复核、审计抽样和计算机审计等一些先进的审计方法却较少使用,现代化的信息平台尚不能共享(具体调查情况见表5)。

表5 河北省高校内部审计方法统计表

高校内部审计因受相应运用软件和计算机专业人员的限制,大部分高校还没有实现计算机网络在审计中的普遍应用,也没有实现校内审计与校内各部门特别是财务部门的数据共享,更没有达到高校内部审计自动化、网络化要求,计算机在审计过程中只是起一些辅助作用。在调查的33所学校中,有26家学校的审计机构能够利用计算机进行一般文档处理,19所学校的审计机构能够利用通用软件如EXECL进行一般的审计数据处理,仅有一家审计机构能够利用自行开发的专用辅助审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可见,高校内审中传统的方法和技术已经大大落后于高校发展的现状。

正是因为缺乏现代化的信息工具支持,高校财务收支及其他经济活动的审计仍以真实性、合法性为主,不能对整体情况进行系统的综合评价。传统的审计方法和技术已滞后于高校的发展,只有加大信息共享和应用才能使高校内审在提高经营效益、优化校内资源配置、改善管理以及绩效评估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二、解决高校内部审计存在问题的对策分析

高校内部审计发展的现实表明:目前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已经滞后,内部审计的地位和作用在实践中被削弱。扭转这一现状,应从以下5方面入手。

(一)积极改善内部审计环境,强化机构的独立性

设置相对独立性的内部审计机构、成立校审计委员会,由审委会向校长负责并报告工作,这是我国高校内部审计机构设置的未来趋势。校审委会根据需要在设立审计工作部门,各内审部门在认真做好分管工作的同时,注重同上级领导的交流与沟通,形成汇报制度;通过汇报与沟通争取领导的信任与支持。这种模式能够较好的体现机构的相对独立性,因为校长是学校法定代表人,是学校最高行政领导人,在其领导下的内部审计机构的监督层次最高,有利于独立的完成内部审计工作。确立独立的内审机构,可以为审计人员创造良好的内外部监督环境。

(二)提高审计人员素质,加强审计队伍建设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进步,绩效审计所占的比例将会逐渐加大,需要复合型的人才基础作保障。一方面,高校要抓紧现有审计人员的后续教育,抓好新出台的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培训。围绕审计工作重点,结合业务工作实际,加强审计业务培训,同时,要围绕审计相关知识培训与审计技能进行培训,使其尽快适应效益审计的基本要求。另一方面,在引进专业人才的同时,选派有培养前途的年轻人进行绩效审计专业培训,积极鼓励支持审计人员参加与审计专业相关的硕士、博士等高知识层次学历教育。

(三)完善高校制度体系建设,为内部审计提供法律依据

高校内部审计法律、制度是依据,各高校应逐步提高内部审计工作的透明度。高校在制度设计中应该明确内部审计的公开性,让内审公正公平的发出声音,在客观、公正的前提下对审计结果进行公告,同时也要建立健全审计回访制度。向校内公布审计结果是审计公告采取的主要形式,这不仅是对教职工知情权的具体体现,也是对审计职责履行情况的监督。加强高校内部审计工作,重在执行、检查和落实。凡经学校批准的审计报告、审计决定、审计意见书的落实和整改情况,必须跟踪检查,一抓到底。审计回访是内部审计工作的延伸,是巩固内部审计工作成果的必要手段。

随着我国社会公共管理的加强,高校应引入市场竞争体制以提升高校绩效审计层次,新公共管理主张引入市场竞争体制。一方面,高校内部审计可通过提高待遇等手段吸纳高素质人才。伴随高校内部审计职能的拓展,审计部门不仅要有足够的财会审计人员,还应有经济学专家、计算机专家、法律专家和信息专家等相关人员的加盟,这样才能增强内审的权威性和专业性。另一方面,当内部审计人员发现审计事项涉及的技术和能力超出了内部审计人员自身所具备的专业技术、能力或审计结果,本身需要权威机构认证时,可委托社会审计机构,如国际注册内部审计师协会或大型会计师事务所等高层次的审计组织去协助完成。通过市场竞争机制高校内审不仅引进人才,也引进了技术和更广泛的工作平台,高校的运行风险和审计工作风险将会大大降低。

(四)转换主观意识、拓宽内部审计领域

高校内部审计要坚持与时俱进,内审的职能要随着高校的发展而发展。未来高校内部审计必须在拓宽审计领域上下功夫,除了财务收支、预算执行、资金使用效益等审计外,还必须加强3方面的审计工作:一是系统管理及运行审计。系统管理与运行审计是对高校组织的状况和环境以及是否以合理、健康的方式实现目标进行持续调查,以便对组织的措施表达意见,对组织经营进行更好的控制。二是参与决策审计。内部审计要主动参与到学校发展战略、经营决策中,随时预测风险,把风险及时地反映给学校有关决策部门,提出减少或避免风险的建议。三是突出专项审计。专项审计调查是针对某一特定事项或情况,通过深入调查分析,揭示问题的原因,为管理层进行决策和制定措施提供建议的活动。高校专项审计调查应关注学校改革和发展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和教职工普遍关心的问题及新情况、新动向。四是尝试开展绩效审计。积极协助学校推进和完善绩效和分配制度改革,是学校尽快建立起合理的绩效分配制度。

(五)引进科学的方法和手段,提高内审工作效率

首先,要引入风险导向审计,提高内审工作质量。审计工作实施前,要对审计项目进行风险评估,并据此来选定审计组成人员,提出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容易出现错误的环节的可能性,制定出规避审计风险的对策。在审计实施阶段,通过内部控制评价和风险分析方法等,实时确定和调整审计的范围和深度以及下一步应采用的审计程序,评估工作中的固有风险和实施检查风险,为测试和抽样提供依据,从而达到降低审计风险、提高审计质量和审计工作效率之目的,同时确保将有限的审计资源投入到最需要审计的领域或项目。

其次,引入自动控制理念,革新内审手段。专业软件的应用打开了提高效率的大门,各专业部门在设计软件系统时,应利用现代信息和网络技术,实行业务控制的“自动化、计算机化”,实现风险的事前、事中防范,以避免道德风险。审计部门则应进一步开发和利用审计软件,加大计算机辅助审计的比重。一方面,通过开发和利用风险评估、内部控制状况评价、业务数据分析及标准化的审计底稿等专门的审计软件,使风险评估、数据分析等一系列审计操作实现自动化,提高现场审计的工作效率;另一方面,实行非现场审计与现场审计监督的有效结合,实施对审计对象的连续、动态监控,以保证审计监督的及时性。

第三,依托外部平台,拓展审计领域。随着金融创新的发展,金融服务的领域越来越广泛,同时,市场需求向金融服务提出了更高要求。为了满足客户的要求,银行往往根据市场情况设计出更加全面的金融工具和产品,如投资银行、网上银行。内部审计的范围也随之更加广泛,其职能作用也相应拓展,需要不断追踪业务运营中的风险点,实施能够涵盖事前、事中、事后的全方位全过程的审计风险监控。

[1]汪惠兰.高校内部控制缺陷浅析[J].财会通讯,2010(8):25-28,98-99.

[2]贾丽茹,郝凤林.高校内部审计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财会研究,2009(24):63-65.

[3]华永杰.高校内部控制的常见缺陷及改进措施[J].财会通讯,2007(6):61-62.

猜你喜欢

内审审计工作机构
基于分级审核模式的质量管理体系内审研究
推动内部审计工作数字化的探究
聚焦内审转型升级 提升增值服务水平
如何做好高校基建工程跟踪审计工作
加强工程结算内审的思路
新监管框架下银行的风控和内审体系
一周机构净增(减)仓股前20名
一周机构净增(减)仓股前20名
一周机构净增仓股前20名
一周机构净减仓股前20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