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健康体检中健康教育对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的影响

2012-10-09胡敏兴

大家健康(学术版) 2012年24期
关键词:心脑血管血压高血压

胡敏兴

高血压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心脑血管疾病,该疾病的发生会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不良影响,且由此所导致的死亡率也呈现出了逐年上升的趋势。为了进一步控制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水平,本次临床研究在健康体检的高血压患者中实施了健康教育,现将本次临床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资料与方法

1.临床资料:本次临床研究以2010年7月1日至2012年8月31日之间接受健康体检的100例高血压患者为观察对象,男性56例,女性44例,患者年龄范围在40岁至7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5±14.2)岁,患者平均病程为(1.5±0.4)年。所有患者经过临床检查,均符合国际高血压联盟/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高血压临床诊断标准,且自愿接受随访和调查。所有患者均依据随机分组法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50例,且两组患者基本临床资料对比无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 >0.05)。

2.方法

(1)嘱患者按照医嘱定时、定量、有规律地长期用药,将血压水平控制在较为稳定的范围内,从而降低其他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患者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降压治疗,避免血压稳定时停药,上升后再次服药所导致的血压波动问题,从而对患者健康造成不良影响。保持血压水平的稳定,有助于提高患者的自我保健能力,降低其他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健康教育人员应向患者说明常用降压药物的用法、用量,以及用药的注意事项和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同时,嘱患者避免发生体位低血压问题,不能突然站立,且要定时进行复查,以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2)嘱患者形成正确的生活习惯。由于血压增高与肥胖、生活习惯不健康等存在直接的联系,所以,高血压患者要严格控制其热量摄入,将体重控制在正常范围内。提倡限制食盐摄入量,建议低盐饮食,每天盐摄入量控制在6g以内,提高水果、蔬菜、优质蛋白的摄入量,限制饮酒,完全戒烟,从而保证其血压水平得到适当控制。对患者的作息时间进行合理安排,嘱患者适当参加体育锻炼活动,做到劳逸结合,其主要原因在于适当合理的体育锻炼对于疾病的治疗和预防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

(3)加强高血压患者的心理护理,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提高其治疗积极性。因高血压患者需要长时间用药治疗,难免出现精神紧张、烦躁易怒等不良心理,所以,护理人员要与患者多交流,针对患者存在的心理问题,实施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帮助患者提高其自控能力和适应能力,掌握自我放松方法,同时嘱患者家属为其提供足够的心理支持,帮助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3.观察指标:对比分析两组患者血压控制效果、治疗有效率和复发率等临床指标。

4.统计学处理:使用SPSS17.0软件对本次医学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使用()表示计量资料,使用X2检验方法对计数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若P<0.05,则表示数据之间差异具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

结 果

1.血压降低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两组患者血压降低情况对比分析[mmHg]

2.高血压控制情况如表2所示。

表2 两组患者高血压控制情况对比分析[%]

讨 论

高血压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中老年慢性疾病,该疾病的发生会对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较为严重的负面影响。患者一旦患上高血压,则会终生无法治愈,只能对其血压水平进行控制,但会增加患者其他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1]。高血压尤其是早期高血压患者,通常需要接受综合性的血压控制和疾病治疗措施。综合性临床治疗措施的实施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患者个人对于疾病重视程度的影响,患者对于高血压相关知识的认识水平,个人的日常饮食、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等均会对其临床治疗和血压控制效果造成一定的影响[2]。

由本次临床研究结果可见,接受健康教育的实验组患者,其复查率、血压控制率、治疗有效率以及血压水平均显著优于未接受健康教育的对照组患者,且两组患者血压控制效果对比具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这一结果表明,高血压患者接受健康教育,对于其血压水平控制,具有较为明显的积极作用。

综上所述,在健康体检的高血压患者中实施健康教育,有助于深化患者对于高血压相关知识的认识水平,提高其疾病控制率、治疗率和知晓率,因而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1 李娜,贾建利,胡晓光.高血压病人的社区健康教育[J].医学理论与实践,2008,21(4):475 -477.

2 李雪红,吕瑜莲,王艳丽.社区健康教育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生活方式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下旬版),2009,25(7):84-85.

猜你喜欢

心脑血管血压高血压
全国高血压日
不是所有药物都能掰开吃——心脑血管篇
稳住血压过好冬
冬季谨防心脑血管疾病侵袭
血压偏低也要警惕中风
如何把高血压“吃”回去?
防治心脑血管疾病,注意五大误区
高血压,并非一降了之
三种血压测量法诊断标准各不同
心脑血管疾病用药与药物不良反应的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