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英省略的给定限制条件

2012-10-08张天伟曹永姝

关键词:信息结构语义上张三

张天伟,曹永姝

(1.河北大学 外国语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2;2.北京外国语大学 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北京 100089;3.河北大学 工商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2)

近些年来国外学者对省略现象的形式句法研究表明,省略结构的出现是有条件限制的。这主要体现为两点:还原(recoverability)和允准(licensing)。“还原”是指,在一定的语境中,丢失的成分在语义上可以被找回。“允准”则指的是省略只发生在特定的句法环境里;也就是说,不是所有的句法构型(configuration)都允许省略,即使在语义解读明晰的情况下,省略也只能发生在特定的句法环境里。“还原”是一种语义条件,而“允准”是一种句法条件,“还原”和“允准”反映了省略的句法和语义的接口(interface)研究路向。本文主要聚焦于解释省略“还原”的省略给定条件(e-GIVENness condition)研究。重点关注汉语省略的“给定限制”,并试图在结合信息结构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一个省略给定限制与信息结构的整合分析模式,以解释与省略相关的一系列结构和现象。

一、省略的给定限制提出的理论背景

(一)“还原”和省略的给定限制

省略的第一个条件是“还原”,即一个听话人可以从语境中找回一个被丢失成分的意义。相应地,省略部位(ellipsis site)可以通过凸显(salient)的先行语被还原。对于还原条件的阐释主要以Merchant[1]的省略给定限制(e-GIVENness condition)为代表。Merchant[1]注意到语义因素在构建先行语和省略成分间关系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他在Schwarzschild[2]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省略的焦点条件(Focus condition on ellipsis),即:当且仅当成分α满足省略给定限制时,成分α才能被删除。当然,一个成分α是否满足省略给定限制,这取决于句法环境中是否存在被凸显的先行语。因此,Merchant把省略给定限制定义如下:

(1)省略给定限制(e-GIVENness):

当且仅当一个表达式E具有一个凸显的先行语A,并有“∃类型转移模式”时,该表达式E可以作为(满足)省略给定限制,其两个子条件为:

(2)i:A 蕴含焦点封闭E,且,

ii:E蕴含焦点封闭A。

至于其中的焦点封闭(F-closure),Merchant[1]26在该文的脚注中解释如下:一般来说,一个被删除成分不会包含任何焦点标记成分;而另一方面,由省略部位提取而来的成分,经常被焦点标记,虽然并不总是被焦点标记。如上所述,我将假定,从省略部位移出成分的语迹由于要满足不同焦点条件的目的而被∃-约束。

Lobke[3]11对焦点封闭(F-closure)作了进一步的解释。省略给定限制是基于省略部位和先行语之间的语义关系而提出的。Lobke认为这种省略部位和先行语之间的还原关系是一种语义认同限制(semantic identity condition)。当然,省略部位和先行语之间除了语义认同关系外,还有可能是句法认同关系,这种关系被 Merchant[1]17称为结构等同条件(structural isomorphism condition),其中主要以省略的允准限制条件为代表。在我们看来,在省略给定限制中,最重要的是“相互蕴含关系”,即先行语中蕴含着省略成分的语义内容,而省略成分也蕴含着先行语的语义内容。一般来说,只要先行语与省略成分满足相互蕴含关系,且由省略部位提取出来的成分被焦点标记,那么从语义上说,省略的发生就成为可能。

(二)信息结构、给定限制及省略分析的整合模式

1.信息结构

在语言学领域,“信息结构”的概念是 Halliday[4]最早提出来的。Halliday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继承和发展了布拉格学派的一些观点,并从功能主义的角度来解释语言中尤其是语句的信息结构。Halliday[5]296认为,句子的信息是一个由两种信息构成的结构,即新信息(new information)和已知信息(given information);信息单位是由已知的和新的两种功能组成的结构。

陈平[6]认为,透过联系话语的表面形式,我们看到的是自发话人向受话人传递的一股连续的信息流。为了便于发送和接受,这股信息流是以各种信息单位的形式组织起来的。根据受话人对于单位成分所负载的信息的熟悉程度,发话人把各个单位成分所传递的信息归为新信息和旧信息两大类。因而,从信息构成的角度看,一般可以把句子分成两大部分,一部分作为发话人和受话人双方都知道的已知信息,以这一部分同上文或语境信息相连。另一部分以第一部分为出发点,对其有所评述,一般包含受话人以前不知道的新信息,进而以此为基础将意欲传递的内容渐次展开[7]432。

徐赳赳[7]432指出,陈平对信息结构的论述说明了两点:第一,信息结构包括已知信息和新信息两部分;第二,已知信息和新信息可以组成一种信息流。此外,徐赳赳还对陈文中提到的“已知信息”做了两点补充:一是在前文中出现过的信息,再次出现,便可看作是已知信息;还有一种虽然在篇章中是第一次出现,但早已在双方脑子里存在,双方都能正确地理解,这也可以看作是已知信息。

我们认为,信息结构的核心问题之一是已知信息和新信息的互动关系,即信息链中已知信息与新信息之间的推进关系。两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可能出现在小句、语篇和交际语境中。本文以下对信息结构的探讨主要局限在小句内。

2.基于给定限制的省略分析整合模式

省略给定限制主要探讨先行语与省略成分之间的相互蕴含关系,而信息结构主要探讨已知信息和新信息之间的推进关系。在我们看来,省略给定限制与信息结构之间是有密切联系的。省略结构中的先行语与省略成分之间也是一种信息链,体现出信息结构的语篇依存特征。在理清省略给定限制与信息结构之间关系的基础上,本文试图提出省略分析的整合模式,即“先行语-省略成分”的信息推进模式。

我们认为,一般来说,先行语是被焦点标记的,是焦点成分,承载着信息结构中的新信息;而在信息结构的推进模式中,作为新信息的先行语会变成已知信息,即成为可能被省略的成分所承载的信息;而由省略部位提取出来的成分一旦被焦点标记,就可能再次成为新信息;先行语所承载的信息与省略成分所承载的信息相互蕴含,为了避免对信息的重复表述,未被焦点标记的已知信息部分可以被删除。换言之,从语义上说,省略成分所承载的是可以被删除的信息,即被删除的是信息链中的已知信息部分(图1)。

图1 “先行语-省略成分”信息推进

二、省略给定限制对省略语料的分析

(一)对体词性词语省略的分析

1.分析背景:体词性词语的指称问题与信息结构的关系

指称限制条件是制约省略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8]69。这种制约具体表现为:在指称范围内,表定指的体词性词语才能省略,表不定指的体词性词语则不能省略。而体词性词语的指称问题又进而与信息结构关系密切,且主要表现为定指和不定指与已知信息和新信息的关系问题。

方经 民[9]、王红旗[10]、屈承熹[11]等相当一批学者们都认为,就体词性词语而言,已知信息趋向于定指,而新信息趋向于不定指。上文我们也曾提到,省略结构中的先行语在信息链中由新信息变为已知信息,而被删除的成分是已知信息。如果把这些观点综合起来加以考虑,那么我们就可自然做出如下推断:既然已知信息趋向于定指,那么省略语料中被删除的成分就应该是表达定指意义的。果真如此的话,那么省略的指称限制条件就能在一定程度上与省略给定限制条件产生某种内在联系。例如:

(3)张三吃了一个苹果。

(4)这个人刚开车走了。

(5)张三买了这本书,李四也买了[]。

在例(3)中,已知信息是“张三”,表达的是定指意义;新信息是“一个苹果”,表达的则是不定指意义。例(4)中的已知信息是“这个人”,表达定指意义;而新信息是“车”,表达不定指的意义。在例(5)中,先行句中的“张三”是已知信息,“这本书”是新信息;作为新信息的“这本书”又是后行句中被省略成分的先行语;而在后行句中,表定指意义的“这本书”则借助于信息链由新信息变为已知信息,而“李四”是由省略部位提取出来的,被焦点标记,是新信息;由于先行语“这本书”所承载的信息与省略成分“这本书”所承载的信息相互蕴含,因此从语义上来说,后行句中的“这本书”可被省略。

定指指称也可以表达新信息,不定指指称也可以表达已知信息[11]143-166。例如:

(6)A:Who took my car?

谁开走了我的车?

B:Your husband did.

你丈夫开走的。

在例(6)的答句中,“你丈夫”是定指性的,但在对话中负载的却是表达新信息的功能。

不过,我们也发现,以定指性成分来表达新信息有两种可能的情况。一是多出现在会话这种典型的互动语境中,如(6B)所示;二是在一句话中,如果前行句有两个定指成分,前一个往往负载已知信息,后一个则通常传达新信息,如(5)前行句中的“张三”和“这本书”均为定指成分,其中“张三”属于已知信息成分,而“这本书”是新信息成分。

再如:

(7)一个一块钱。

数量短语“一个”作为不定指成分应表达新信息,但在例(7)中传达的却是旧信息[11]。对这种解释我们有不同的看法。一般来说,例(7)中的“一个一块钱”在日常话语中是不能单独出现的,必须依托一定的交际语境才能获得其语用上的恰当性。典型的情况如叫卖或者询问价钱等。例如:

(8)(小贩叫卖签字笔的语境)

一支一块钱,一支一块钱……

(9)(买家与卖家对话的语境)

买家:苹果怎么卖?

卖家:一个一块钱。

关于“数量名”短语的指称问题,我们对此作了进一步的探讨,并指出,“数量名”类词语原则上大都用以表示不定指意义,但用作类指时,也是可以表达定指意义的[8]74-75,[12]。从这个意义上说,例(8)中的“一支”、(9)中的“一个”在这里显然都是类指用法,负载的也都是旧信息。其中(8)的“一支”指的是“每一支(签字笔)”,(9)中的“一个”指的是“每一个(苹果)”,因而都是定指性用法;而两个用例中的“一块钱”才表达新信息。

综上所述,原则上说,已知信息趋向于使用定指性成分,而新信息趋向于使用不定指成分。如果有特定的语境来支撑,定指性成分也可以用来表达新信息,但是不可能存在以不定指成分表达已知信息的情况。

2.对体词性词语省略的分析

体词性词语省略现象可以分为限定词短语省略(DP Ellipsis)和名词短语省略(NP Ellipsis)两类。前文中曾以(5)为例从信息结构的角度对DP省略现象做过简要的分析。这里我们尝试应用省略给定限制对(5)再次加以分析。具体结果如以下(10)所示:

(10)a.DPA′=∃x.x是这本书。

b.F-clo(DPE)=x.x是这本书。

c.DPE′=∃x.x是这本书。

d.F-clo(DPA)=∃x.x是这本书。

通过(10a-d)的分析,我们看到,先行语“这本书”蕴含焦点封闭省略成分“这本书”,且省略成分“这本书”蕴含焦点封闭先行语“这本书”,两者是相互蕴含关系,满足省略给定限制。因此,至少从语义的角度来说,“这本书”具备了被删除的可能或必要的语义条件。若将省略给定限制与信息结构结合起来,那么,我们对(10)的最终分析结果可图示如下:

图2 体词性词语省略信息推进

上述分析也同样适用于名词短语省略。例如:

(11)屋里有白白的墙,还有条长桌,一把椅子。这似乎都是我的[]。(老舍《月牙》)

(12)我告诉你,你要是不戒了大烟,就永远交不了好运!这是我的相法,比你的[]更灵验。(老舍《茶馆》)

(13)不管是皇上的[],还是别人的错儿吧,反正姑母的日子过得怪舒服。(老舍《正红旗下》)

(14)Although John′sfriendswere late to the rally,Mary′s[]arrived on time.((14)-(16)选自 Lobeck[13])

(15)John calls on thesestudentsbecause he is irritated with those[].

(16)We tasted manywines,and I thought that some[]were extremely dry.

以上例(11)-(16)中的大部分语料都选自以往名词短语省略研究中引用的典型用例,少部分语料选自小说。在这些语料中,我们发现,上述例句中的省略成分都能在先行句中找到一个与其语义同指的名词短语,且与这些作为先行语的名词短语在语义上相互蕴含,因而均满足省略给定限制。

(二)谓语省略的给定限制分析

谓语省略是国外省略研究中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省略给定限制提出的重要语料依据之一。Merchant[1]就曾依据英语谓语省略语料对省略给定限制进行了较为有效的分析和阐释。而在汉语省略研究领域,Su[14]也曾应用省略给定限制对现代汉语谓语省略语料进行了分析。例如:

(17)张三看见了他的妈妈,李四也是[VP看见了他的妈妈]。

例(17)是 Wu[15]曾经分析过的一个例子。Su认为Wu的分析主要局限于句法的角度,语义分析则相对不足,因而应以省略给定限制来加以弥补。Su指出,省略给定限制要求先行语与省略成分蕴含焦点封闭同样的短语结构(phrasal structure),这样才能满足语义认同(identity)的要求。他对(17)中的省略现象分析如下:

(18)a.VPA′=∃x.x看见了他的妈妈。

b.VPE′=∃x.x看见了他的妈妈。

c.F-clo(VPE)=∃x.x看见了他的妈妈。

d.F-clo(VPA)=∃x.x看见了他的妈妈。

在(18)中,VPA′蕴含 F-clo(VPE),而 VPE′也同样蕴含F-clo(VPA),VPA′和 VPE′都有同样的谓语短语结构,且满足语义上相互蕴含关系,因此(17)中的省略成分VP可以被删除。

现在,让我们以省略给定限制与信息结构的整合模式对(17)重新做一下分析。

例(17)前行句中的“张三”是已知信息,谓语短语“看见了他的妈妈”是新信息,也是省略句中的先行语。而在(17)后行句中,“看见了他的妈妈”则在信息链中由新信息变为已知信息。“李四”是由省略部位提取出来的,被焦点标记,是新信息,也是对比焦点所在。因为先行语“看见了他的妈妈”所承载的信息与省略成分“看见了他的妈妈”所承载的信息相互蕴含,满足省略给定限制,因此从语义上来说,后行句中的已知信息“看见了他的妈妈”可以被省略(图3)。

图3 谓语省略信息推进

除了例(17)外,我们还整理出了一些谓语省略的语料,这里简单分类罗列如下:

Ⅰ.也+是结构

(19)张三喝了杯可乐,李四也是[]。

(20)有个党支书对我说:“哎呀,你是咱单位有影响的人物呀,你要不带头鸣放,咱院的运动就搞不起来!”我想也是[],放吧,写了张大字报,这就坏事啦。(冯骥才《一百个人的十年》)

Ⅱ.否定结构

(21)张三去打篮球了,李四没有[]。

(22)张三爱吃水果,李四不爱[]。

Ⅲ.也+助动词

(23)张三会/可以跳街舞,李四也会/可以[]。

(24)张三坐两次过山车,李四也要[]。

Ⅳ.也+动词

(25)张三喜欢看电影,李四也喜欢[]。

(26)约翰每天刷三 遍 牙,彼得也刷 []。(Xu[16])

Ⅴ.却+助动词

(27)张三要去美国,但是李四(却)不要[]。(Wei[17])

(28)张三不要去美国,但是李四(却)要[]。(Wei[17])

Ⅵ.却+否定

(29)张三吃了苹果,李四却没有[]。

在例(19)-(29)中,我们都可以在句中找到一个与省略成分在语义上同指的先行语,如各个例子中下划线部分所示。由于先行语与省略成分语义上相互蕴含,满足省略给定限制,因而各用例后行句中的已知信息部分被删除,新信息部分相应地得以凸显。

(三)截省的给定限制分析

截省也是省略给定限制提出所依据的重要语料之一。刘丽萍[18]33对截省句的特征做了总结:

I.截省句出现在一个通常应该是完整疑问句的句法位置,由一个疑问词或疑问词组组成;

II.所有处于论元位置的显性关联语皆为不定名词(如something,someone等);

III.截省句有省略,并且省略部分的先行语可以在前后文找到;

IV.截省句中省略的成分是一个句子(TP或IP);

V.在某些情况下,截省部分可以出现在其先行语之前;

VI.截省句可以是一个内嵌的问句(Embedded clause),也可以是一个独立的主句(Matrix clause)。

例如以往文献中出现的一些典型的英语截省语料:

(30)Somebody just left——guess who.(Ross[19]252)

(31)Anne invited someone,But I don′t know who.(Merchant[1])

为了便于对比分析,我们从以往的研究文献中选取了一些典型的汉语截省语料以备分类描写之用,并简单分类如下:

I.简单疑问代词——在先行语中作论元

(32)张三说他在电影院看到了一个熟悉的人,但是他没说(是)谁?(例(32)-(37)除了标注外,均来自刘丽萍[18]61-63

(33)张三刚去超市买了一些东西,我不知道(是)什么。

II.复合疑问词——在先行语中作论元(疑问词在先行语中处于定语位置)

(34)张三喜欢一本书,但是我不知道(是)哪一本?

(35)张三遇到了一个朋友,但是我不知道(是)哪个朋友?

III.复合疑问词——跟先行语句中某个名词性成分相关

(36)张三捡到一个皮包,但我不知道(是)谁的。

(37)张三买了一堆苹果,但是我不知道(是)几个。

IV.“介词+疑问词”结构——在先行语中作附接语(包括隐性关联语和显性关联语)。

(38)张三从纽约出发,但是我不知道(是)到哪里。(Wei[17]167)

(39)张三寄了一封信,但他没说(是)给谁。(Wei[17]167)

V.疑问副词——在先行语中作非论元

(40)我们终于可以休假了,但还不知道(是)什么时候?(Wei[17]167)

(41)他不肯调解,而要去坐牢,不少读者问他(是)为什么?

在例(32)-(41)中,我们都能找到与截省句省略成分在语义上同指的先行语,如上述例子中的划线部分所示。这些先行语的语义与省略成分的语义相互蕴含,满足省略给定限制;同时就其信息结构而言,截省句中的已知信息被删除,对比焦点作为新信息被凸显。以(33)为例,其省略的情况大致可描写为(42):

(42)张三刚去超市买了一些东西,我不知道(是)什么[(东西)张三刚去超市买了]。

在例(42)的先行句中,“张三”是已知信息,“去超市买了一些东西”是新信息。与谓语省略不同的是,在(42)截省句信息链中,“张三”和“去超市买了一些东西”都变为后行句省略成分中的已知信息,而“我”则作为对比焦点,是被焦点标记的新信息成分。

截省与谓语省略的另一个不同是,截省的省略对象是个TP,而谓语省略的对象可能是TP、NegP和ModP等多种情况。就信息结构而言,省略成分TP中既包括截省句前行句中的已知信息,也包括截省句前行句中的新信息。截省句中的先行语也是个TP,如(42)中“张三刚去超市买了一些东西”。(42)中的先行语与省略成分之间的关系满足省略给定限制,如(43)所示:

(43)a.TPA′= ∃x.张三刚去超市买了一些x。

b.TPE′=∃x.张三刚去超市买了一些x。

c.F-clo(TPE)=∃x.张三刚去超市买了一些x。

d.F-clo(TPA)=∃x.张三刚去超市买了一些x。

在例(43)中,省略成分TP与先行语TP在语义上相互蕴含,满足省略给定限制,因此省略成分TP“张三刚去超市买了”可以被删除。具体情况如图(4)所示:

图4 截省信息推进

Merchant[1]应用省略给定限制对英语截省语料进行了解释。例如:

(44)I know she called some politician an idiot,but I don′t know which.

在Merchant看来,例(44)中先行语she called some politician an idiot和省略成分she called politician an idiot满足省略给定限制,如以下(45)的分析所示:

(45)a.IPA′= ∃x.she called x an idiot.

b.IPE′= ∃x.she called x an idiot.

c.F-clo(IPA)=∃x.she called x an idiot.

d.F-clo(IPE)=∃x.she called x an idiot.

以上(45)表明,例(44)中的先行语和省略成分满足省略给定限制。此外,就(44)的信息结构而言,先行语TP(she called some politician an idiot)整体作为省略成分中的已知信息,而“I”作为对比焦点,是凸显的新信息,截省句后行句中的已知信息可以删除。

(四)对其他省略结构的分析

以上我们只是通过对体词性词语省略、谓语省略和截省三种结构的重新分析考察了省略给定限制对省略结构的解释力。尽管如此,我们相信,省略给定限制应该适用于对所有省略结构的分析解释,因为在所有的省略结构中,我们都能直接或间接地找到一个与省略成分语义同指的先行语。本节我们就打算尝试将省略给定限制扩展到空缺句(Gapping)、假 空 缺 句 (Pseudogapping)和 剥 落 句(Stripping)等省略结构的分析解释之中。汉语中是否有空缺句、剥落句和假空缺句,目前还没有定论。因此,本节的分析语料,主要选取英语的例子,我们试图通过对这些语料的分析,来验证和彰显省略给定限制和信息结构整合分析模式的解释力。

1.空缺句(Gapping)

先看一组例子:

(46)Johnlikesmovies,and Bill[]concerts.(Chao[20]15)

(47)MarymetBill at Berkeley and Sue[]at Harvard.(Lobeck[13]21)

在空缺句(动词省略)的例句中,以例(46)为例,在(46)的前行句中,John是已知信息,likes movies是新信息;在信息链中,likes变为已知信息,Bill和concerts作为对比焦点,都是从省略部位提取出来的且得到凸显的新信息,省略成分中的已知信息likes也相应地被删除了。该分析过程如图(5)所示:

图5 空缺句信息推进

2.假空缺句(Pseudogapping)

假空缺句的典型特征是省略句中存在一个助动词,例如(48)中“did”和(49)中的“have”等。Lasnik[21]认为假空缺句是一种VP省略,汉语中是否存在假空缺句,目前还没有定论。我们认为汉语中存在假空缺句,例如(50)。对此问题,我们将另文探讨。例如:

(48)Somebroughtroses and others did[]lilies.(Merchant[22])

(49)Tom hasreadmorebooksto his son than he has to his daughter[].(Lobke[3]181)

(50)张三吃苹果,李四却是桔子。

以例(50)为例,在(50)的前行句中,“张三”是已知信息,“吃苹果”是新信息;在信息链中,“吃”变为已知信息,“李四”和“桔子”作为对比焦点,都是从省略部位提取出来的且得到凸显的新信息,省略成分中的已知信息“吃”也相应地被删除了。

同理,我们可以应用省略给定限制对剥落句进行分析。

(五)对省略现象的分析

省略现象、语义省略和省略结构之间是相互区别和联系的:(1)省略现象外延最大,包括语用省略、语义省略(包括认知语义的解读)和结构省略(句法省略)等;(2)语义省略包括省略结构的语义省略,也包括非省略结构的语义省略,如言语交际中的语义省略;(3)各种省略结构肯定都具有语义省略的解读[23]。现在看来,省略给定限制作为一种语义限制条件,不仅适用于各种省略结构,也同样适用于各种省略现象。例如,以下两个用例都属于语篇中的省略:

(51)于是这葵绿色的纸包被[四铭太太]打开了,[纸包]里面还有一层很薄的纸,[纸]也是绿色的,[她]揭开薄纸,才露出那东西的本身来,那东西光滑坚质,[那东西]也是葵绿色,[那东西]上面还有细簇簇的花纹,而薄纸也是葵绿色,似橄榄非橄榄的说不清的香味也来得更浓了。(鲁迅《肥皂》)

(52)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王昌龄《闺怨》

在以上两个用例中,我们都能为每一个省略成分找到同指的先行语,如例子中的划线部分所示。先行语与省略成分语义上相互蕴含,满足省略给定限制,已知信息部分可以被删除。

省略给定限制也同样适用于言语交际中的省略现象。例如:

(53)贾母道:“凤丫头呢?”

凤姐(连忙走到跟前说):“[我]在这里呢。”——曹雪芹《红楼梦》

(54)阿爸擂了阿昌一拳,说:“你还会不会说话了,[]乐颠了?”(张翎《阿喜上学》)

例(52)-(54)是言语交际中的省略现象。在这些用例中,如例子中的划线部分所示,我们同样也都能找到一个与省略成分同指的先行语。先行语与省略成分语义上相互蕴含,满足省略给定限制,已知信息可以被删除。

上述分析表明,通过应用省略给定限制和信息结构的整合模式,我们可以对不同省略结构乃至各种省略现象进行更为统一而又有效的分析。总之,所有的省略结构和省略现象都要满足省略给定限制,只有如此,省略才有可能发生。

三、结 语

本文重点讨论了限制语句中结构成分省略的一个重要的语义条件:省略给定限制。首先,在明确了该条件的内涵之后,我们将省略给定限制和信息结构分析结合起来,提出一个整合的分析模式,并将整合模式应用到体词性词语省略、谓语省略、截省、动词省略和假空缺句等省略结构的分析中,进而又将探讨延伸到语篇层面以及言语交际过程中的省略现象之上。

通过对大量相关省略语料的分析,我们发现,省略给定限制在从语义角度探讨各种省略现象方面具有相当强的解释力。其次,对相关省略现象的具体分析结果表明,在省略给定限制中,最重要的是“相互蕴含关系”,即先行语中蕴含着省略成分的语义内容,而省略成分也蕴含着先行语的语义内容。因此,只要先行语与省略成分满足相互蕴含关系,且由省略部位提取出来的成分被焦点标记,那么从语义上说,省略的发生就成为可能。此外,省略给定限制与信息结构之间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省略结构中的先行语与省略成分之间也是一种信息链,体现出信息结构的新-旧信息推进特征。一般来说,先行语是被焦点标记的成分,承载着信息结构中的新信息;而在信息结构的推进模式中,作为新信息的先行语则会变成已知信息,即省略成分所承载的信息;而由省略部位提取出来的成分一旦被焦点标记,即成为新的信息;先行语所承载的信息与省略成分所承载的信息一旦构成相互蕴含关系,那么,为了避免重复信息,未被焦点标记的已知信息可以被删除。总之,省略部位删除的都是已知信息。

[1]MERCHANT,JASON.The Syntax of Silence.Sluicing,Islands and the Theory of Ellipsis[M].Oxford:OUP.2001.

[2]SCHWARZSCHILD,ROGER.GIVENness,AvoidF,and Other Constraints on the Placement of Accent [J].Natural Language Semantics,1999(7):141-177.

[3]LOKBE AELBRECHT.The Syntactic Licensing of Ellipsis [M ].Amsterdam/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2010.

[4]HALLIDAY M A K.Notes on Transitivity and Theme in English.PartII[J].Journal of Linguistics,1967.3:199-244.

[5]HALLIDAY M A K.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Second edition) [M].London:Edward Amold(Publishers)Ltd.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年授权影印本),1994.

[6]陈平.话语分析说略[C]//现代语言学研究:理论˙方法与事实.重庆:重庆出版社.(1991[1987]):55-72.

[7]徐赳赳.现代汉语篇章语言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8]张天伟.基于形式句法的现代汉语省略限制研究[D].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

[9]方经民.有关汉语句子信息结构分析的一些问题[J].语文研究,1994(2):39-44.

[10]王红旗.指称论[D].天津:南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1.

[11]屈承熹.汉语篇章语法[M].潘文国,等,译.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6(1998).

[12]张全生.现代汉语焦点结构研究[D].天津:南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

[13]LOBCCK,ANNE.Ellipsis:Functional Heads,Licensing,and Identification[M].Oxford:OUP.1995.

[14]SU,CHENG-CHIEH.VP Ellipsis in Mandarin Chinese:A Minimalist Approach[D].Master Thesis,National Tsing Hua University,2006.

[15]WU,H-H.IRIS.Ellipsis and Focus.Unpublished manuscript.Hsinghua:National Tsing Hua University.2002.

[16]XU,LIEJIONG.Remarks on VP-ellipsis in Disguise[J].Linguistic Inquiry,2003.34:163-171.

[17]WEI TING-CHI.Predication and Sluicing in Mandarin Chinese[D].Doctoral Thesis,National Kaohsiung Normal University.2004.

[18]刘丽萍.汉语截省句 [D].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

[19]ROSS,JOHN R.Guess who?[C]//In Proceedings of the Fifth Regional Meeting of the Chicago Linguistic society,ed.R.Binnick et al.University of Chicago,Chicago,III,1969:252-286.

[20]CHAO,WYNN.On Ellipsis[D].PhD Dissertation,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Amherst,1987.

[21]LASNIK,HOWARD.On Feature Strength:Three Minimalist Approaches to Overt Movement[J].Linguistic Inquiry,1999(30):197-217.

[22]MERCHANT,JASON.Voice and ellipsis[M].Ms,University of Chicago.2007.

[23]张天伟,卢卫中.省略的认知转喻解读[J].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2012(2):25-30.

[24]陈晓湘.汉语连续变调的研究[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105-111.

猜你喜欢

信息结构语义上张三
对外汉语教材编写中信息结构知识的应用
四级单词对对碰(2)
下车就跑
读张三书法之感想
基于调节聚焦理论的生物农药推广有效性研究
事件结构、信息结构与句法表征*——领主属宾句的认知语法分析
寻找张三
我的名字叫张三
信息结构与句法异位
英语并列结构中的对等关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