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外振动排痰在治疗毛细支气管炎中的应用效果
2012-10-04张萍
张 萍
(江西省儿童医院内四科,南昌 330006)
毛细支气管炎是婴幼儿常见的下呼吸道感染,以2岁以内小儿多见,2~6个月是本病的高峰年龄段,主要表现为下呼吸道梗阻症状,出现呼气性呼吸困难、咳嗽、发作性憋喘,30%患儿可能发展为婴幼儿哮喘,严重威胁着患儿的健康[1]。江西省儿童医院对毛细支气管炎患儿在基础治疗的过程中加以体外振动排痰辅助治疗,及时改善痰阻窒息,缓解喘憋症状,取得良好效果,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2012年2—5月本院收治的毛细支气管炎患儿50例,男31例,女19例,年龄<6个月32例,6~12个月18例。入院时均不同程度存在咳嗽、喘憋、呼吸困难、呼吸快而浅表,肺部听诊有细湿啰音、明显哮鸣音、呼吸音减弱。将50例患儿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5例,2组在性别、年龄、病情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传统治疗加常规雾化吸入。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体外振动排痰。具体方法如下:根据医生听诊,听到啰音或痰鸣音的部位,采取不同角度、姿势进行叩击局部以帮助排痰。叩击时取空心手掌,力量适中产生的震动波作用于局部,有时借助于重力及纤毛运载系统功能使痰液由细支气管转运至大的气道。按病变部位让患儿取舒适的体位,使患儿肌肉松弛进行叩击胸部。注意掌心不要与胸壁直接接触,叩击时要有节奏,而且要快,有力量但不能使患儿皮肤发红。叩击后对下胸部要轻轻挤压,使痰液由小气道向大气道引流刺激其呛咳使分泌物排出。叩击时每个部位最长不超过3~5 min,以免小儿不合作。
1.3 疗效评价标准
显效:治疗3 d内咳嗽、喘息症状消失、肺部哮鸣音吸收。有效:治疗5 d内咳嗽减轻、喘息消失、肺部哮鸣音减少。无效:治疗5 d以上咳嗽、喘息及肺部哮鸣音无明显改善。总有效=显效+有效。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1。
表1 2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3 讨论
毛细支气管炎是由呼吸道合胞病毒所致,其病理特点:因小儿的气管管腔狭小,软骨柔软缺乏弹力组织,黏液分泌不足而较干燥,纤毛运载系统的纤毛运动差,遇到感染时,气管、支气管内膜细胞肿胀,使气道更为狭窄,痰液不易排出,气道内膜细胞脱落的碎屑及排痰不畅而使小气道阻塞,造成小叶肺气肿及肺不张,而削弱肺功能。在急性呼吸道梗阻时,肺的气体交换减少而发生低氧血症,喘憋为其突出表现[2]。
中医认为,毛细支气管炎是由于风邪侵犯肺卫,引起肺气闭塞为主,五脏全而未壮,壮而未定,故风邪外束肌表,内犯于肺,肺气为邪气所阻遏,不能宣达,肺中津液化为痰液,阻于气道以致肃降无权,出现肺气上逆,肺气闭塞的症状[3]。因此,该患儿用超声雾化吸入,湿化气道,使痰液变稀,同时配合体外振动排痰使痰液更易排出。
体外振动排痰适用于咳嗽痰多、痰液不能自行咳出、听诊时肺部有局限性杂音者及肺不张、支气管扩张或肺脓肿患者。本文结果显示,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0%,对照组为52.0%,观察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说明体外振动排痰方法辅助治疗毛细支气管炎效果突出。
指导家长行体外振动排痰时应在患儿空腹或餐后 2~3 h,先予雾化吸入,后趴于家长腿上,给予背部叩击,借助重力和振动使痰液排至口腔,及时清除口鼻腔内分泌物。不宜餐后立即行体位引流,以免引起呕吐窒息。而对于早产儿、低体质量儿、呼吸困难、病情较重者不宜行体外振动排痰[4]。为使患儿能深呼吸,引流时能让患儿哭泣效果更好,因在深吸气时可使患儿支气管扩大,空气可沿着分泌物的周围进入小气道,更易将痰液排出,这样做不会影响小儿的潮气量,能尽快解除喘憋症状,改善气道阻塞,改善低氧血症,使气道炎症尽快吸收,降低气道顺应性[4]。如患儿出现哮喘状态,呼吸衰竭,肺大量出血,不宜作体位引流。
因此,雾化吸入配合体位振动排痰法能尽快消除支气管炎症,缩短疗程,起效快,无不良反应,方法简单,容易操作,家长们也能学会掌握体位引流法,值得推广应用。
[1]张瑞珊,赵源,谭娴玲.普米克令舒吸入佐治小儿毛细支气管炎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1,16(5):289-290.
[2]杨晓泉.氧气驱动雾化吸人治疗婴幼儿哮喘临床观察[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5,20(2):112-113.
[3]吴敦序.中医基础理论[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133-134.
[4]全国儿科哮喘防治协作组.儿童哮喘防治常规[J].中华儿科杂志,1998,36(12):7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