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技能训练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始动性功能缺乏的康复效果
2012-10-04喻红群章秋明刘萍华
喻红群,章秋明,刘萍华
(江西省荣军医院五病区,江西 樟树 331211)
精神分裂症是以基本个性改变,思维、情感、行为的紊乱,精神活动与环境不协调为主要特征的一类最常见的精神疾病。随着得病时间的延长,大多数精神分裂症患者出现社会能力退缩、情感冷漠、思维贫乏和意志减退等衰退表现[1]。江西省荣军医院是一所民政系统医院,主要收治全省复员退伍精神患者,住院患者多数是长期住院的慢性精神病患者,有的患者住院时间长达几十年甚至终生住院。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康复已引起国内外精神病学者的普遍关注[1],为防止和延缓患者的精神衰退,帮助患者恢复日常生活料理与自我服务能力,笔者对本院长期住院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了生活技能的训练,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择2010年1-12月本院长期住院的男性复员退伍军人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80例,年龄36~65岁,平均(48.6±11.8)岁,病程9~42年,平均(21.3±14.4)年,按最后1次入院时间的先后顺序随机分为训练组40例,对照组40例,2组患者在年龄、病程、文化程度等方面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入组标准:符合CCMD-Ⅲ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年龄≤65岁;病程≥5年;本次住院≥1年;病情基本稳定,阳性症状基本消失;排除合并严重躯体疾病,有明显药物不良反应以及伴有精神发育迟滞、其它精神病性障碍和药物依赖或酒精依赖者。
1.2 方法
1.2.1 实施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治疗和护理方法。训练组除采用常规治疗和护理方法外,还进行生活技能训练。1)训练内容:按时起床、穿衣、洗漱;整理床铺;保持衣着整洁;个人卫生:每周一剪指(趾)甲,周五理胡须,饭前便后洗手,不随地吐痰,不拾捡垃圾、烟头等;遵守住院规则、主动排队服药、打饭,饭后自己洗碗;适当参加体育锻炼和娱乐活动,如做操、打球、外出郊游、学唱歌曲、打扑克、打麻将、下棋、听音乐、看电视等。2)训练方法:由受过相关培训的2名康复师负责训练,首先向患者讲解训练的目的和意义,取得患者的理解和配合,然后对各训练项目进行讲解和示范,让患者观摩,使患者明白各训练项目的合格标准,最后由康复师督促患者完成每天的训练内容,并进行检查指导,必要时手把手教导患者。训练时遵循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并采取个别训练与集体训练相结合的方法。康复师认真组织,观察并记录患者的表现,每周评比1次,将评比结果以“光荣榜”的形式张贴公布,对做得好的给予一定的表扬和奖励,做得不好的给予适当的批评教育。训练时间为6个月。
1.2.2 评定方法和工具
采用护士用住院病人观察量表(NOSIE)[2]分别在训练前和训练6个月末对训练组和对照组进行测评。量表共包括7个因子,分别为社会能力、社会兴趣、个人整洁、激惹、精神病表现、迟缓、抑郁,前三项相加为总积极因素分,后四项相加为总消极因素分;病情总估计=128+总积极因素分-总消极因素分。病情总估计和总积极因素分值越高反映康复程度越好。
1.2.3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组患者在训练前NOSIE各因子分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6个月的训练,训练组NOSIE评分中社会能力、社会兴趣、个人整洁、总积极因素、病情总估计等因子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和训练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激惹、迟缓、抑郁、总消极因素等因子分与对照组和训练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在生活技能训练前后NOSIE各因子分评定结果比较 ,分
表1 2组患者在生活技能训练前后NOSIE各因子分评定结果比较 ,分
*P<0.01与同组训练前比较;△P<0.01与训练组训练后比较。
组别 n 社会能力训练前 训练后社会兴趣训练前 训练后个人整洁训练前 训练后激惹训练前 训练后训练组 406.97±2.8611.75±3.85* 5.53±2.027.87±2.81* 11.14±3.9214.69±3.53*9.57±3.128.89±3.21对照组 406.18±2.297.87±3.41△ 5.13±2.985.35±2.02△ 11.67±3.5011.85±3.19△ 9.84±3.059.21±2.98组别 n 精神病表现训练前 训练后迟缓训练前 训练后抑郁训练前 训练后训练组 40 7.81±2.13 7.62±2.39 6.51±2.09 6.09±2.78 4.87±2.65 4.21±1.05对照组 40 7.56±2.32 7.65±3.27 7.05±2.63 5.98±2.30 4.69±2.84 3.83±1.68组别 n 总积极因素训练前 训练后总消极因素训练前 训练后病情总估计训练前 训练后训练组 40 23.05±5.75 34.26±6.72* 28.85±5.19 27.37±4.47 122.28±9.94134.69±9.68*对照组 40 23.16±4.96 25.29±5.69△ 28.19±5.98 27.89±4.96 122.69±9.08126.57±9.37△
3 讨论
许多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临床阳性症状已基本消失,以思维贫乏、情感淡漠、意志缺乏等阴性症状为主,出现行为退缩、活动减少、生活懒散、仪表不整、生活能力部分或完全丧失等一系列始动性功能缺乏的表现,此期患者药物治疗无明显效果[3],患者的衣食住行都需护士的督促或协助甚至包揽,不仅加大了护士的工作量,也不利于患者回归社会。本院开展的生活技能训练,以住院患者的最大愿望为刺激手段,通过强化方法,使患者重新建立起自我服务的能力,最大限度恢复和重建正确的反应程度,进行自我生活能力康复,克服了患者的惰性,延缓了患者的精神衰退,改善了病区生活秩序,减轻了护士的工作量,为患者回归社会打好了基础。
精神分裂症的康复过程实际上是社会再适应的过程[4],在训练时不但为患者安排丰富多彩的活动,而且教给他们许多生活技能,使患者的住院生活不再单调,他们由原来的被动接受治疗转为积极主动,训练激发了他们活动的兴趣,调动了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改善了患者的懒散、退缩。本研究显示,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6个月的生活技能训练后,患者的生活能力、社会功能和个人卫生自理能力等方面较训练前都有明显提高,患者从生活懒散,不会做,到学着做,主动做;情感逐渐丰富,能主动与人点头微笑,打招呼等。训练组在社会能力、社会兴趣、个人整洁、总积极因素、病情总估计等因子分值明显高于对照组和训练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生活技能训练能有效恢复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始动性功能。
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思想指导下,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治疗精神分裂症除了用抗精神病药维持治疗外,还需心理、康复等多种因素的干预,特别是在以民政康复对象为主的精神病医院,由于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较多,病程长,并且以阴性症状为主,如果只是单一关闭在病室内,会严重地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生活技能训练能激发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主动性和社会兴趣,对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社会适应能力有很大的帮助。对于长期住院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开展生活技能训练是非常必要的,本文研究结果显示生活技能训练能调动患者潜在的精神活动能力,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始动性功能缺乏的康复有积极的作用。
[1]沈渔邨.精神病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586-590.
[2]张明园.精神科评定量表手册[M].2版.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91-217.
[3]王善澄.实用精神病康复医学[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25-28.
[4]徐桂连.社会康复干预对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的研究[J].实用护理杂志,2003,19(9):4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