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量注射泵在人工气道湿化中的临床应用
2012-10-04封小莲胡月华
封小莲,胡月华
(南丰县人民医院ICU,江西 南丰 344500)
人工气道的建立是ICU抢救呼吸衰竭、严重神经系统疾患患者的最常用手段,能极大地提高危重症患者的抢救成功率。但人工气道建立后,一般吸入气体未能充分湿化,使气管和支气管黏膜水分丧失过度,造成气道脱水、黏膜干燥、分泌物滞留及干结、纤毛黏液转运系统受损、纤毛活动减弱或消失、排痰不畅[1],可能导致气道阻塞,分泌物潴留在支气管中,导致上呼吸道丧失对吸入气体的加温加湿作用,使黏膜干燥,分泌物干结,增加肺部感染率,使肺泡表面活性物质遭破坏,导致肺顺应性下降,从而加重缺氧、炎症反应,危及生命[2]。采用微量注射泵持续气道湿化可使痰液黏稠度降低,减少痰痂形成,提高患者舒适度。2009年7月至2011年9月,南丰县人民医院ICU对25例建立人工气道的患者使用微量注射泵进行人工气道持续湿化,效果显著,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本院ICU建立人工气道的患者47例,男28例,女19例,年龄8~82岁,平均46.2岁。其中气管切开19例,气管插管28例。主要疾病:颅脑术后18例,农药中毒致呼吸衰竭11例,高血压脑出血14例,格林巴利综合征1例,病毒性脑炎1例,重症胰腺炎2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观察组(25例)和对照组(22例),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1 湿化方法
观察组采用湿化方法。用50mL注射器取生理盐水50mL+沐舒坦60mg,将注射器乳头连接延长管,再将鲁尔接头与头皮针(剪去针头)相连,排好空气,置于微量注射泵上,再将头皮针软管直接插入气管切开套管内3~4cm或气管插管导管内4~6cm,用胶布围绕导管外周固定,每隔1~2h变动软管位置,以利于气道内均匀持续湿化。接上电源,调节湿化剂量为3~4mL·h-1,如气道分泌物黏稠,可加大剂量至5~6mL·h-1,但不得>8mL·h-1。过少起不到湿化效果,过大会导致患者过度刺激性呛咳,甚至呼吸困难。对照组采取双层无菌纱布覆盖法。将双层无菌纱布用生理盐水湿润后覆盖在气管导管或气管套管口处,干燥后及时加湿,污染后随时更换。
1.2.2 吸痰
由于建立人工气道患者病情重,反应迟钝,并且声门作用不能形成咳嗽前的气道高压[2],因而不能有效地咳嗽,导致分泌物淤积,阻塞气道,因此,只有充分的吸痰,保持呼吸道通畅,才能确保有效的湿化。1)正确掌握人工气道患者吸痰操作:吸痰管外径不超过气管导管内径1/2,吸痰负压<26kPa,每次吸痰时间<15s。2)注意事项:①每日更换湿化软管,严格无菌操作;②根据湿化效果,调节湿化剂量;③保持气道和湿化管道通畅。
1.3 观察项目
观察2组患者咳嗽、痰液黏稠度、血氧饱和度、黏膜损伤(痰中是否带血)、舒适度等情况。
1.4 气道湿化的判断标准
湿化满意:分泌物稀薄,易于吸出或咳出,呼吸道通畅,患者安静;湿化不足:导管内有痰痂,不易吸出或咳出,患者吸气困难,较烦躁,SpO2<95%;过度湿化:分泌物过度稀薄,咳嗽频繁使吸痰次数增多,患者烦躁不安。
1.5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在使用过程中无不适感,痰液黏稠度显著下降,容易咳出或吸出,无痰痂形成,SpO2>95%以上,无血性痰液,感染率下降,湿化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见表1。
表1 2组患者湿化方式效果的比较
3 讨论
传统的双层无菌湿纱布覆盖法,不仅加湿效果差,患者咳嗽翻身时容易脱落,而且极易干燥,增加了护理工作难度和强度。使用微量注射泵持续气道湿化能使患者处于持续湿化状态,保证了呼吸道纤毛运动的活跃,不易形成痰痂[3],并具有以下优点:1)操作简单,患者翻身、咳嗽等不易脱出,降低了护理工作难度;2)对气道刺激性小,不易引起干燥,增加了患者舒适度;3)剂量和速度精确;4)痰液稀释效果好,不易形成痰痂,有利于分泌物的排出,减少了并发症发生。
综上所述,建立人工气道患者使用微量泵持续气道湿化对患者的病情恢复有较大的帮助,可提早拔管,减少患者痛苦,大大提高了危重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和治愈率。
[1]陈凤佳,李立君,曾勉.气管切开患者脱机期间不同湿化方式选择的研究[J].中国呼吸与危重监护杂志,2011,10(9):474-477.
[2]邢云翠.人工气道湿化方法的改进与应用[J].临床肺科杂志,2004,9(6):708-709.
[3]陈洁.气管切开术后不同气道湿化方法疗效观察[J].医学理论和实践,2010,23(4):468-4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