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可吸收合成线在帽状键膜缝合中的应用

2012-10-04刘祥璐蒋秋华何春明杨瑞金

实用临床医学 2012年10期
关键词:腱膜丝线头皮

刘祥璐,蒋秋华,何春明,杨瑞金

(赣州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江西 赣州 341000)

传统的帽状腱膜缝合材料主要以丝线为主,但丝线缝合会出现线节排异反应、切口感染等并发症,而可吸收缝合线作为一种生物材料,由于其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及机械强度,在外科手术中应用得越来越为广泛。2005年1月至2011年1月,笔者对568例行开颅手术的患者采用POLYSORBTM(2-0)可吸收合成线连续缝合帽状键膜,效果良好,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在赣州市人民医院行颅脑手术的患者1041例,均为常规幕上开颅手术的患者。将1041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试验组568例,男 312 列,女 256 例,年龄 20~82(45.6±3.3)岁。 其中冠状切口 87例,额颞切口 128例,颞顶切口 184例,顶部切口96例,枕部切口73例;行动脉瘤显微夹闭术 96例,行幕上肿瘤手术117例,行颅脑外伤手术183例,行脑出血手术172例。对照组473例,男 272 列,女 201 例,年龄 19~79(42.3±2.8)岁。其中冠状切口73例,额颞切口165例,颞顶切口135例,顶部切口58例,枕部切口42例;行动脉瘤显微夹闭术 62例,行幕上肿瘤手术79例,行颅脑外伤手术170例,行脑出血手术162例。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手术方法

2组患者在开始手术前将头皮切口表面做好标记。当完成颅内手术操作后,关颅时,在复位骨瓣后缝合帽状键膜时,试验组采用POLYSORBTM(2-0)可吸收合成线连续缝合帽状键膜。首先,用POLYSORBTM(2-0)可吸收合成线将术前标记好的对应切口的两侧帽状腱膜缝合固定2~3针(即定位针),目的为避免在连续缝合帽状腱膜时将皮瓣过度牵拉和移位。然后,用POLYSORBTM(2-0)可吸收合成线以每针1 cm间距由切口一侧顶端开始将切口两端对应的帽状键膜行连续缝合。缝合时注意两端线节要埋于皮下,且不要缝合到其下方的引流管。缝合过程中可以在起初固定的2~3针定位点处打结,避免因可吸收线松弛后导致的缝合不严密。如需放置硬膜下或者硬膜外引流管,可另戳口于术口旁将引流管引出。最后,头皮采用常规4号丝线行间断缝合。对照组则采用传统的4号丝线以每针间距1 cm间断缝合帽状腱膜,头皮也采用4号丝线行间断缝合。

1.3 观察指标

观察2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切口感染、颅内感染、线节排斥反应、脑脊液漏)发生的情况。

1.4 术后并发症的判断标准

切口感染:参照文献[1]《医院感染学》中的各部位医院感染的诊断标准。

颅内感染:术后体温高于38.5℃,脑脊液白细胞计数>500×106L-1,糖定量<2.2 mmol·L-1,蛋白质含量>450 mg·L-1,血白细胞>10×109L-1,中性粒细胞>0.75,脑脊液混浊、微黄、有絮状物等。

线节排斥反应:在术后3~12个月内出现手术切口局部一处或多处的硬结、红、肿、破溃,甚至淡黄色或脓性液排出。线节暴露在切口皮肤之外,而当线节排出后自愈。

脑脊液漏:术后伤口有大量清亮液体或淡红色血性液体引出。

2 结果

试验组术后切口感染、颅内感染、线节排斥反应、脑脊液漏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 见表 1。

表1 2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比较

3 讨论

现代神经外科之父H.Cushing于1917年首先提出术毕缝合帽状腱膜,并强调应单独缝合帽状键膜,以利于减少手术后的切口渗漏。另外,缝合帽状键膜可以使头皮缝合后切口张力大大地降低,既减少切口出血,也促进切口愈合,使颅脑手术患者的病死率大幅度地降低[2]。由此可见,帽状腱膜的缝合在神经外科手术中有重要的意义,而缝合材料及缝合技术是影响缝合处愈合的一个重要因素,也对减少切口并发症发生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传统的帽状腱膜缝合主要以丝线缝合为主,因丝线具有组织反应少、质软、不滑、易于打结及不易滑脱、拉力好等优点为临床广泛运用至今,但术后伤口往往会出现炎症反应,特别是合并切口感染时丝线成为异物,需拆线,以减轻炎症反应,控制感染。近年来,随着生物科技及制备工艺水平的发展,新的缝合材料研究及应用有了较大的进展。笔者对568例行开颅手术的患者采用POLYSORBTM(2-0)可吸收合成线连续缝合帽状键膜。POLYSORBTM(2-0)可吸收合成线分子量低,以乙醇酸和乳酸为原料,经聚合形成高分子化合物,无抗原性,无致热原[2];该线水解后的无毒物质可被人体吸收和代谢,异物反应轻微,有抑菌作用,能使伤口愈合、平滑、柔软,并能向纤维结缔组织内生长[2];该线抗张力强度大,柔韧性好,能顺利通过组织,损伤小,组织反应小[3],应用时缝线不会起毛和断裂。

以往颅脑手术对于帽状键膜一般采取与头皮全层一起缝合或丝线间断缝合2种方法,而本研究中,试验组采用的是分层缝合帽状键膜及头皮,较帽状键膜与头皮行全层缝合有以下优势:1)分层缝合能够使解剖结构完全复位。2)分层缝合能够使切口对合更加完全,减轻皮肤切口的张力,减少切口手术瘢痕的形成。3)分层缝合能减少切口愈合不良的发生,以及减少脑脊液漏等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另外,试验组采用的是POLYSORBTM(2-0)可吸收合成线连续缝合帽状腱膜,较丝线间断缝合有以下优势:1)可以消除针间的空隙,缝合更加紧密,颅腔更加密闭,甚至可达到不透水缝合,因此不易产生脑脊液漏。2)连续缝合帽状键膜可以使头皮不必缝合过紧、过密,且头皮对合良好,保证头皮血供,使术后切口仅留下很小的瘢痕。3)可以有效地减少线节排斥反应的发生。线节排斥反应是神经外科术后患者常见的问题,严重者可出现切口炎症。由于头皮结构的特殊性,常常是拆线后一段时间出现皮下缝合帽状腱膜的丝线线节因排斥反应、炎症反应等排出体外。本研究中,试验组有8例发生切口感染,而且无一例出现线节排斥反应;对照组有37例发生切口感染,有86例出现线节排斥反应。2组切口感染、线节排斥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这可能是因普通丝线间断缝合线节较大,在体内不降解,不能被机体吸收,组织相容性差,作为异物,使切口及缝合部位易发生排斥反应、炎症反应、感染、瘢痕过度增生等一系列切口并发症。

本研究中,试验组355例颅脑外伤及脑出血的手术中采用的是POLYSORBTM(2-0)可吸收合成线连续缝合帽状腱膜,仅27例发生了脑脊液漏,对比对照组的63例脑脊液漏具有明显的优势。因为可吸收合成线在人体内经60~90 d降解吸收[4],时间上完全超过颅脑外伤及脑出血病例的脑水肿期,可以满足切口足够的张力,并且从解剖上将帽状键膜对合对位,保证了颅腔的完整性和密闭性,对于预防脑脊液漏和颅内感染也有明显的作用。另外,使用的连续缝合技术可使颅内高压力分解均匀,从而达到充分减张缝合的目的,不会因丝线的牵拉固定导致减压受限情况的出现。

总之,采用POLYSORBTM(2-0)可吸收合成线连续缝合帽状腱膜,组织相容性好,组织反应低,减轻了缝合处组织的排斥反应和炎症反应,有利于缝合部位的愈合,能明显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1]钟秀玲,程棣妍.现代医院感染护理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5:1-4.

[2]梁成,朱宗锦,刘保华,等.可吸收缝合线在帽状腱膜缝合中的应用[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09,14(10):623-624.

[3]黄小英,彭琳,王筑,等.华利康可吸收合成线用于妇产科剖腹手术皮内美容缝合临床观察[J].中国医药导报,2007,4(23):23,26.

[4]秦春和,罗宁,陈军,等.可吸收缝线分层连续缝合在腹部切口关闭中的应用[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综合版,2010,33(12):32-33.

猜你喜欢

腱膜丝线头皮
SMAS综合除皱术
上睑睑板前组织结构研究进展
改版升级啦!红丝线栏目
左侧胸大肌多止点变异一例
头皮血肿不妨贴敷治
帽状腱膜改良缝合法的临床应用
绣丝线
蜘蛛
快走丝线切割机的技术改进
让头皮爱上做SP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