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的送礼习俗
2012-09-29
美国送礼讲究实际:由于美国法律对政府官员送礼和收礼行为进行了严格限制,净化了官场风气,从而在相当大程度上培育了良好健康的送礼文化,杜绝了变相行贿受贿行为。在美国送礼,从价值方面来说,大多数是比较轻的,一张卡片、一束鲜花、一瓶红酒、一盒精致的点心、一本散发墨香的新书等,价值不过数美元和数十美元,却足以表达送礼者的良好祝愿,而收礼者也没有心理负担,可以欣然接受。同时美国人很讲究送礼的实用性,反对铺张。比如,一些年轻人结婚时,会到著名的百货公司申请一个网上账户,上面开列尚未添置的一些价值较低、却十分实用的家庭用品的清单,想送礼的亲朋好友可浏览这份清单以选购礼品。送礼者也可以到这些百货公司购买代金券,收礼者可持券自己购买所需物品。这种送礼方式十分科学,不仅送礼者满足了对方的需求,杜绝了浪费,而且收礼者也心满意足,因为礼物很实用。在美国,请客人吃顿饭、喝杯酒或到别墅去共度周末,被视为较普遍的“赠礼”形式,你只要对此表示感谢即可,不必再作其他报答。去美国人家中做客一般不必备厚礼,带些小礼品如鲜花、美酒和工艺品即可,如果空手赴宴,则表示你将回请。
日本送礼忌讳多:日本是一个“送礼天国”,需要送礼的季节、机会、对象非常多。同时日本送礼还有许多讲究和忌讳。2月14日的“情人节”,全世界唯有日本只能女士给男人送巧克力。日本送礼的礼品盒要用硬纸绳捆绑,这种硬纸绳一般是5根一组,也有7根、9根的。日本人认为奇数是阳数象征吉祥,喜庆礼品用红白两色绳绑扎,而非喜庆礼品就绑黑白两色绳。对年长的人,不能送钟表、书包,因为那样做意味着暗示人家应该多学习。送礼不能送鞋、袜,因为这存在着要把对方“踩在脚下”的寓意;不送领带、项链之类物品,送这些东西意味着让对方去自杀;梳子也是不能送的,在日文里面,梳子的发音是“苦”和“死”,显得不吉利;新店开张时,不能送红色的花朵,因为这让人想起火灾的事情。据说,把蔬菜、鱼、鸡以及鲜花等作为礼品赠送的时候,只能送到主人的家门口。如果是送现金,一般都要装在信封里面,最忌讳直接用手递钱。为喜庆的事情送钱,要把纸币有人物的一面与信封正面相吻合;如果是为丧事送钱,就要把纸币有人物的一面面对信封的背面。
欧洲国家送礼不大盛行:送礼在欧洲不大盛行,即使是重大节日和喜庆场合,这种馈赠也仅限于家人或亲密朋友之间。来访者不必为送礼而劳神,主人绝不会因为对方未送礼或礼太轻而产生不快。欧洲人一般喜欢送高级巧克力、名酒、小工艺品和鲜花。收到礼品的人要当众打开,不管喜欢不喜欢,还要先惊叹一声,再盛赞送礼者一番。德国人不注重礼品价格,只要送其喜欢的礼品就行,包装则要尽善尽美。英国是一个讲究绅士风度的国度,接受礼物和送礼一般送价格不贵但应有纪念意义,由于礼品不贵就不会被误认为是一种贿赂,合宜的送礼机会应定在晚上,请人在上品饭馆用完晚餐或在剧院看完节目后。法国人很浪漫,喜欢知识性、艺术性的礼品,将香槟酒、白兰地、糖果、香水等视为好礼品,体现文化修养的书籍、画册或工艺品等更深受欢迎。
阿拉伯国家送礼喜欢贵重:阿拉伯人认为不让自己表示激昂大方是不恭的,这会危害到双方的关系,送给他人的礼品一般都是珍贵礼品,同时也希望收到同样珍贵的回礼,因为阿拉伯人认为来而不往是有失尊严的问题。他们喜欢富厚多彩的礼品,喜欢“名牌”货,喜欢知识性和艺术性的礼品,不喜欢纯实用性的及带有狗、猪等动物图案的礼品。中国的工艺品很受欢迎,造型生动的木雕或石雕、古香古色的瓷瓶、织锦或香木扇,以及绘有山水花鸟的中国画和唐三彩,都是馈赠的佳品。向阿拉伯人送礼要尊重其民族和宗教习俗,不要送古代仕女图,不要送酒;向女士赠物品,一定要通过她们的丈夫或父亲,赠饰品予女士更是大忌。
新时代“体验型”礼品流行:2003年,比利时人开发出“体验型”礼品,短短5年内这种礼品已经遍布欧美洲。新鲜、趣味、愉悦是这种体验型礼品的独有特色,它包含的内容多种多样。豪华的体验项目如:露营、开跑车、住豪华酒店、吃各地美食、玩帆船、高尔夫运动、蹦极、冲浪,甚至异国情调旅行等等。当受礼人收到这种礼品时就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项目去享受体验,因为送礼人购买礼品的费用已包含了这些项目的费用。